陈兆源
- 作品数:17 被引量:12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双边投资协定中争端解决机制的形式选择——基于1982-2013年中国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的定量研究被引量:24
- 2015年
- 资本全球化大量流动的背景下,对国际投资协调机制的需要日益凸显。作为对其多边机制尝试受挫的替代,双边投资协定成为调节与规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在国际投资协调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亦成为缔结双边投资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协定中承诺将如何被实现的程序性保障,争端解决机制的形式选择被视为双边投资协定研究的重要议题。由于对东道国为缔结协定所需付出的国家间缔约成本重视不够、对国家自主性与国家异质性的忽略,既有的研究在一些整体推断上可能是误导性的,且对市场规模较大的东道国或缺乏解释力。在修正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以1982年至2013年中国签订过的134份双边投资协定为样本进行了计量研究,并进一步区分了中国作为东道国和母国的情况。作为东道国,中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母国的授权压力;作为母国,中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愈发注重保护海外投资利益,但并未运用自己的经济权力来使得他国接受更多国际授权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结果对理解中国外交的特质与在此议题上的行为特征是启示性的。
- 陈兆源田野韩冬临
- 关键词:双边投资协定争端解决机制国际经济秩序中国外交
- 法律化、制度竞争与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被引量:10
- 2017年
- 作为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中国和美国都着力在亚太地区打造自贸区网络,试图整合亚太经贸规则。由于两国自贸区策略在义务性、精确性和授权性等法律化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别,客观上形成了亚太经济一体化的两种路径,其背后是美国和中国围绕贸易规则的国际制度竞争。对不同路径的选择与中国和美国在国际贸易制度中的比较优势密切相关。作为在位者,美国倾向于通过较高法律化水平的方式巩固自身的规则收益和治理话语权。作为进入者,中国则主要通过较低的法律化水平降低缔约过程的交易成本来获得伙伴收益。
- 陈兆源
- 关键词:法律化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
- 浅析“巴西奇迹”中外资背后的国家能力逻辑
- 2013年
- 1964年,巴西军政府开创了巴西史上长达21年的军人独裁政治。1968~1973年,在总体奉行的外向型进口替代战略的推动下,催生了闻名于世的"巴西奇迹"。因此,在国家能力的视角下,对"巴西奇迹"的国家与外资策略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理论预期并进行了实践检验。
- 陈兆源傅晓华
- 关键词:外资
- 中国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一种交易成本的视角被引量:28
- 2018年
- 区位选择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议题。现有研究已注意到企业属性和制度环境等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但仍缺乏将其加以综合的统一理论框架。以交易成本为视角,作者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不同所有制企业在面对不同政治制度时的区位选择。以签订契约为界,投资者与东道国间的交易成本分为事先的缔约成本和事后的治理成本。同时,不同企业与东道国政治制度间的交易成本受其所有制类型影响。由于民主制通常在投资准入阶段的缔约成本较高,而否决者数量越多则投资实施阶段的治理成本越少,故中国企业总体上倾向于赴民主程度较低、否决者数量较多的国家投资。考虑到企业所有制,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进入壁垒和软预算约束,这提高了缔约成本而降低了治理成本,故会选择民主程度较低、否决者数量较少的区位。2000年至2012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事件数据库为上述机制提供了经验检验。
- 陈兆源田野韩冬临
-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交易成本企业所有制政治制度
- 现代化进程中民工犯罪频发之原因探究
- 2012年
- 在国家全面实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工犯罪频发,其原因不在于民工本身的素质低,而在于片面的现代化。即地域发展差异,主体发展差异导致了民工的生存环境恶化,从而增加了民工犯罪的几率。
- 陈兆源刘玮晴
- 关键词:民工犯罪
- 国际贸易、初始威权类型与民主转型被引量:3
- 2017年
- 作为政治博弈的基本规则,政治制度决定了政治行为体战略选择的范围以及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威权政体会面对不断扩大的政治参与需求。由于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战略选择集合的差异,当初始威权类型为军人政权时国际贸易更容易推动民主转型,而初始威权类型为一党制政权时国际贸易难以推动民主转型。对1945年至2010年威权政体变迁数据库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参与国际贸易本身与民主转型并无显著的正相关效应;当纳入与初始威权类型的交互项,在同一贸易额、贸易开放度或出口依赖度时,相较于一党制政权,军人政权有更大的可能性发生民主转型。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韩国和新加坡的比较案例分析揭示了初始威权类型作为条件变量的因果机制。作为军人政权,韩国朴正熙—全斗焕政府在面对劳工运动时倾向于实施刚性的强制手段且难以与反对派开展合作,故在冲击中更为脆弱。作为一党制政权,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则更善于使用柔性的强制手段并采取包容战略来满足劳工的参政需求,在开放贸易条件下更能保持稳定。
- 田野陈兆源熊谦
- 关键词:国际贸易民主转型
- 劳动力流动性的内生化:一个党派政治的解释
- 2019年
- 许多既有文献表明,跨行业的要素流动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含义,但认为其对政治进程而言是外生的。本文认为,出于党派政治的原因,劳动力跨行业流动可能内生于权力关系的变化。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预测是,当工会分散化时,左翼政党领导的政府相较于右翼政党会寻求和获得更高的劳动力流动性。然而,随着工会变得更加集中化,这种区别就变得不那么明确了。对经合组织(OECD)国家1960—1999年的时间序列横截面分析支持了此预期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的内生化假说。
- 周强陈兆源
- 关键词:国内政治党派
- 印度经济改革中的国家能力建设
- 2013年
-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的历届政府在如何发展国民经济,提升国家能力,实现强国梦想等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艰苦探索,并最终选择了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全球化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经济改革之路,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此同时,由于在民主制度、联邦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等方面所遗存的历史积弊,加之在国家能力建设上"重外轻内"的路径选择,注定了其在经济改革中国家能力的缺失及其国家能力建设的乏力。
- 陈兆源
- 关键词:经济改革
- 逆全球化动向的国内政治效应:核心议题与理论契机被引量:3
- 2018年
- 同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一样,逆全球化也会产生相应的国内政治效应。逆经济全球化动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带来了丰富的理论议题,包括对社会分化、政党政治、政治制度等产生的重要政治效应。同时,新一轮的逆全球化动向也反映出国际政治经济学面临的理论挑战。因研究议题多局限于对外经济政策,对国内政治效应的研究十分不足。所谓开放经济的政治学,实则为"经济开放的政治学"。这些理论挑战也为进一步的知识增长提供了机遇。
- 陈兆源
-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
- 经济危机、政治重组与西方民粹主义——基于国内政治联盟的形式模型与经验检验被引量:12
- 2019年
- 民粹主义在西方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且在全球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发掘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政治产生的系统性影响,作者从政治重组的角度构建了理解西方民粹主义的形式模型,补充和拓展了对民粹主义成因的政治过程分析。面对经济危机,经济精英会为避免损失而转嫁成本,将本应分配给普通民众的资本民主红利据为己有,导致普通民众寻求另外的解决方案来保护自身利益,从而增加了其背叛现有政治联盟的可能性,构成政治重组的需求侧。政治精英的迎合则成为政治重组的供给侧,他们借抛出包括民粹主义在内的政治重组方案来争取国内民众,使原先的资本—民主联盟转变为威权—民粹联盟。随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国内不平等程度增加,普通民众变得更有动机背叛经济精英而转向政治精英,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向威权化民粹主义演化的可能性也越大。整理而得的跨国面板数据及各国政党历次竞选纲领截面数据为理论推论提供了证据支持。作为西方国家政治重组的产物,民粹主义是资本主义民主联盟内在矛盾的体现,凸显出经济全球化朝包容普惠方向发展的必要性。
- 周强陈兆源
- 关键词:经济危机民粹主义政治联盟经济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