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7~12岁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针对孤儿的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s,MHRSP),按横断面调查方法对7~12岁的孤儿(66例)和年龄匹配的非孤儿(145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孤儿组MHRSP总分的偏离检出率(7.58%)显著高于非孤儿组(0.69%),各维度得分除了学习障碍和不良习惯的偏离检出率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维度偏离检出率在2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儿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孤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级(1~3年级)孤儿学生在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低年级非孤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级孤儿学生在学习障碍、不良习惯得分与低年级非孤儿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4~6年级)孤儿学生在学习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行为障碍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高年级非孤儿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情绪障碍、性格缺陷、不良习惯及特种障碍得分与高年级非孤儿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儿与非孤儿在性格特征、同伴关系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7~12岁的孤儿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孤儿,心理健康偏离检出率较高,并在不同年级、性格特征和同伴关系上表现出差异。研究提示不同年级的孤儿需要实施分别辅导,对于低年级的孤儿,心理辅导注意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促进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及挑战的心理素质;对于高年级的孤儿,心理辅导应关注其个性差异,构筑平等交流、沟通的平台,提供�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COVID-19疫情的认知、相应防护行为以及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情况,为特殊时期对医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2020年2月4—5日(疫情防控应急阶段)和4月25—26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采用自制问卷、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和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7,GAD-7),对新疆某医学院校595名全日制本科生进行追踪调查。结果疫情防控不同阶段医学生抑郁症状(22.7%vs.23.9%)和焦虑症状(15.3%vs.19.8%)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应急阶段相比,常态化阶段医学生对COVID-19传播途径、病死率、易感人群的认知有所提升(P<0.05);更加注意居家消毒并尽量不走访亲友,但洗手行为表现仍较差;低年级学生和女生的生活更规律(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隔离天数、认知和行为评分可以解释抑郁或焦虑症状的33.1%和32.8%。结论与疫情防控应急阶段相比,在常态化阶段,医学生仍存在较高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其认知有所提升,却出现不准确的个人防护行为和不规律的生活节律。医学生心理健康与其年龄、认知、行为和生活节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