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泽莅

作品数:46 被引量:272H指数:11
供职机构: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自贡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0篇骨折
  • 15篇内固定
  • 11篇腰椎
  • 10篇螺钉
  • 7篇胸腰椎
  • 7篇手术
  • 7篇椎弓
  • 7篇椎弓根
  • 7篇疗效
  • 7篇复位
  • 7篇钢板
  • 6篇胸腰椎骨折
  • 6篇腰椎骨折
  • 6篇远端
  • 6篇椎骨
  • 6篇微创
  • 6篇关节
  • 5篇转子间
  • 5篇转子间骨折
  • 5篇桡骨远端

机构

  • 45篇自贡市第四人...
  • 1篇泸州医学院

作者

  • 46篇钟泽莅
  • 40篇谭伦
  • 37篇林旭
  • 30篇吴超
  • 20篇曾俊
  • 15篇郭勇
  • 11篇万盛钰
  • 9篇胡海刚
  • 7篇黄迅
  • 7篇吴刚
  • 6篇罗晓中
  • 6篇张健
  • 5篇唐玉湖
  • 5篇吴凡
  • 5篇邓佳燕
  • 4篇刘世伟
  • 4篇王翔奕
  • 3篇王荣诗
  • 3篇罗小中
  • 3篇曾玉林

传媒

  • 8篇华西医学
  • 8篇中国修复重建...
  • 7篇临床骨科杂志
  • 5篇实用骨科杂志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四川省医学会...
  • 2篇四川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泛长江流域骨...
  • 1篇第二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1999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比较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比较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肱骨中下段闭合性骨折,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0~65岁,平均41岁。分别采用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从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术后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7.8个月。后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结论后外侧手术入路对于肱骨中下段骨折是一种较好和安全的入路。
曾俊郭勇钟泽莅林旭谭伦
关键词:后外侧肱骨中下段骨折疗效
锁定加压接骨板皮外固定与传统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plate,LCP)皮外固定与传统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9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LCP皮外固定(A组),23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骨折分型及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肢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A组无钉道感染发生(0),B组5例发生钉道感染(2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两组切口浅表、深部感染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分别有5例(13.9%)及2例(8.7%)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6,P=0.085)。患者均获随访,A组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9~28个月),B组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9~47个月)。A组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发生率(0、0),与B组(13.0%、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2.8%)显著低于B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3,P=0.018)。A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B组,开始部分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B组,取外固定时及末次随访时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皮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患者依从性良好,有利于进行积极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吴刚罗晓中谭伦林旭吴超郭勇钟泽莅
关键词:胫骨开放性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外固定支架骨折外固定
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腰椎融合术治疗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临床疗效
目的 对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随机选取100例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
钟泽莅万盛钰吴超谭伦林旭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腰椎退变性疾病
一期清创内固定治疗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抗生素+清创+内固定治疗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的效果。方法从病死率、一期治愈率、感染复发率3方面比较单用抗生素、抗生素+清创、抗生素+清创+内固定3种方式治疗20例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个月~6年。病死率、感染复发率3种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清创+内固定治疗方式一期治愈率更高(P<0.05)。结论在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患者中应用抗生素+清创+内固定治疗是安全的,一期治愈率更高。
曾俊林旭万盛钰钟泽莅胡海刚谭伦
关键词:内固定原发性
枢椎椎弓根与枢椎段椎动脉对C_(2)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通过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原始数据进行测量,了解枢椎椎弓根和枢椎段椎动脉(intra-axial vertebral artery,IAVA)走行对C_(2)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6月116例(232侧)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测量枢椎椎弓根参数,包括椎弓根直径(D)、椎弓峡部高度(H)、峡部厚度(T)。以通过冠状位C3横突孔中心的垂线为参考线,定义IAVA偏移方向,将其分为外侧偏移(L)、垂直进入(N)和内侧偏移(M);以通过冠状位C_(2)横突孔出口的水平线为参考线,定义IAVA骑跨程度,将其分为横突孔下方(B)、两者之间(W)和上方(A)。计算椎弓根狭窄、椎动脉高跨的发生率和不同IAVA走行类型的占比及其相互关系;通过Mimics 19.0软件模拟C_(2)椎弓根螺钉植入,分析椎弓根狭窄、椎动脉高跨、IAVA分型及椎动脉损伤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枢椎椎弓根狭窄发生率为33.6%(78/232),椎动脉高跨发生率为35.3%(82/232)。根据偏移方向和骑跨程度将IAVA走行分为9型,其中N-W型(29.3%)最多,其次为L-W型(19.0%)和L-B型(12.9%),共占60.9%。模拟C_(2)椎弓根螺钉植入椎动脉损伤发生率为35.3%(82/232)。椎弓根狭窄和椎动脉高跨者模拟C_(2)椎弓根螺钉植钉,椎动脉损伤率均高于无椎弓根狭窄和无椎动脉高跨者(P<0.001)。椎弓根狭窄、椎动脉高跨及椎动脉损伤在IAVA各型中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均以M-A型最多。结论 椎动脉损伤多发于椎弓根狭窄和/或椎动脉高跨和/或IAVA M-A型患者中;术前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吴凡李红万盛钰高涛胡海刚林旭钟泽莅曾俊吴超谭伦
关键词:枢椎椎弓根椎弓根螺钉植入CT血管造影
“触摸和漏斗”法快速置入PFNA导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与传统方法置入导针比较,分析"触摸和漏斗"法快速置入导针引导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优势。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Evans分型为Ⅰ~Ⅳ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采用了"触摸和漏斗"法置入导针(A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67~96岁,平均(78.1±7.8)岁;左侧14例,右侧12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5±1.1)d;依据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10例,Ⅳ型2例。24例采用了传统方法置入导针(B组),其中男8例,女16例;年龄66~92岁,平均(77.8±7.2)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6±1.1)d;依据Evans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型2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在置入导针步骤平均透视次数,自评优良率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较B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42,P=0.000)。A组手术平均出血量较B组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33,P=0.000)。在置入导针步骤平均透视次数,A组比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8,P=0.000)。置入导针时A组自评优良的例数为21例,优良率80.8%,B组优良的例数为9例,优良率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32,P=0.003)。两组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其中A组有1例、B组有2例发生螺旋刀片切割,其余患者骨折骨愈合。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传统方法比较,置入导针时采用"触摸和漏斗"法可明显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置入导针时自评优良率明显增加。
钟泽莅张健林旭曾俊吴超谭伦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技巧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导针
胸腰椎骨折后椎体“空壳”现象的手术治疗策略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椎体"空壳"的手术治疗策略,为"空壳"的干预及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1月,根据选择标准纳入53例胸腰椎骨折术后有椎体"空壳"高危发生风险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采用短节段钉棒固定联合伤椎重建;对照组26例,采用单纯短节段钉棒固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Denis分型、骨折节段、伤椎前缘压缩程度、骨密度、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压缩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观察术后椎体"空壳"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4个月。术后治疗组有5例发生"空壳",末次随访时不愈合4例;对照组有23例发生"空壳",末次随访时不愈合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对照组发现2例螺钉松动、1例单侧连接棒断裂,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4,P=0.478)。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伤椎前缘压缩程度、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即刻两组伤椎前缘压缩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除末次随访时对照组OD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组外(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短节段钉棒固定联合伤椎重建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预防椎体"空壳",有利于伤椎高度的维持和远期功能的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胡海刚林旭谭伦吴超钟泽莅曾俊邓佳燕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
改良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C型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26例髌骨C型骨折患者(A组),与同期采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的24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侧别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及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克氏针激惹皮肤、内固定失效、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B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2,P=0.000);两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1、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1个月。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3.3±0.6)个月,B组(3.2±0.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9,P=0.559)。两组骨折愈合后均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A组获优15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8.5%;B组获优8例、良7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8,P=0.005)。末次随访时,A组均无克氏针激惹皮肤发生、B组发生3例;X线片复查示A组5例内固定失效、无骨折复位丢失,B组9例内固定失效、1例骨折复位丢失。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2%(5/26),低于B组的5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1,P=0.010)。结论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相比,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C型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张健万盛钰钟泽莅曾俊吴超谭伦林旭
关键词:髌骨骨折改良术式克氏针张力带
枕颈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其术后吞咽困难原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枕颈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初步研究术后并发吞咽困难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行枕颈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3~82岁,平均(58.3±13.3)岁;单纯寰椎骨折14例,寰枢椎骨折6例,颈1-2平面椎管内占位1例,慢性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受压2例,炎性疾病所致不稳1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和疼痛的情况。采用枕颈角(O-C2)和下颈椎角(C2-C7)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角度改变。对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从颈椎曲度上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50个月,平均26.3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11.6±1.5)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5.4±1.2)分,VAS评分由术前的(6.4±1.1)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0±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植骨融合率为95.8%(23/24)。O-C2角由术前的(16.5±7.6)°减小到末次随访时的(14.7±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C2-C7角由术前的(9.4±5.5)°增大到末次随访时的(16.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例患者术后发生吞咽困难,其可能原因是融合在屈曲位。结论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失稳疗效可靠,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会改变上、下颈椎的生理曲度,融合在屈曲位可能引起吞咽困难并发症。
曾玉林吴凡万盛钰张健林旭曾俊吴超钟泽莅谭伦
关键词:枕颈融合术疗效吞咽困难
个体化骶1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初步临床应用
2019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模拟骶1椎弓根螺钉最佳置入路径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是否采用术前个体化设计骶1椎弓根置钉路径,分为个体化置钉组和传统置钉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螺钉尖部与骶1上终板的距离D,螺钉在失状位平面与腰5椎弓根的夹角α及横断位上螺钉的内倾角度β,所用长度为35、40 mm螺钉数目及随访1年内螺钉的松动率。结果共纳入患者59例,个体化置钉组31例,传统置钉组28例。个体化置钉组在螺钉尖部与骶1上终板的距离D[(2.61±0.82)vs.(4.13±1.51)mm,t=-5.718,P<0.001]、螺钉在失状位平面与腰5椎弓根的夹角α[(9.31±3.52)vs.(13.53±4.78)°,t=-5.646,P<0.001]、螺钉的内倾角度β[(15.73±6.04)vs.(10.65±5.09)°,t=3.022,P=0.004]、使用螺钉型号[长度40 mm螺钉:56 vs. 8枚,长度35 mm螺钉:6 vs. 48枚,χ^2=68.539,P<0.001]和术后随访1年出现螺钉松动率[3.22%vs. 16.07%,χ^2=5.774,P<0.001]上与传统置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个体化设计骶1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路径能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在增加骶1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的矢状位平衡。
万盛钰林旭张健曾玉林吴凡吴超钟泽莅曾俊邓佳燕谭伦
关键词:骶椎个体化生物力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