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海燕

作品数:38 被引量:121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子宫
  • 19篇内膜
  • 18篇子宫内膜
  • 18篇宫内
  • 18篇宫内膜
  • 17篇异位症
  • 17篇子宫内膜异位
  • 17篇子宫内膜异位...
  • 17篇内膜异位症
  • 9篇细胞
  • 7篇异位内膜
  • 7篇超微
  • 7篇超微结构
  • 4篇蛋白
  • 4篇孕期
  • 4篇在位子宫内膜
  • 4篇早孕
  • 4篇早孕期
  • 4篇上皮
  • 4篇受体

机构

  • 21篇暨南大学
  • 15篇暨南大学附属...
  • 8篇广州医学院第...
  • 3篇广东省中医院
  • 3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国家食品药品...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南省眼科研...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第四...

作者

  • 38篇金海燕
  • 15篇王自能
  • 8篇周龙书
  • 7篇唐薇
  • 5篇朱伟南
  • 5篇徐建平
  • 4篇郑辉
  • 3篇王欢
  • 3篇陈鸿辉
  • 3篇罗新
  • 3篇李洪义
  • 2篇罗慧娟
  • 1篇李爱国
  • 1篇王丽娅
  • 1篇蒋光愉
  • 1篇魏农农
  • 1篇卢凤昕
  • 1篇朱伟杰
  • 1篇黄丕英
  • 1篇刘新

传媒

  • 5篇暨南大学学报...
  • 3篇广东医学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年份

  • 1篇2011
  • 8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6
  • 9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在体外分离获得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的基础上探索诱导该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的适宜浓度。方法:第3代BMSCs分别用TGF-β15ng/mL、10ng/mL和20ng/mL诱导2周,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MTT法、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观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骨髓中分离获得的BMSCs在体外增殖旺盛,TGF-β1诱导后细胞生长明显减缓。与对照组相比,经过诱导2周后的BMSCs在48h时5ng/mLTGF-β1组的MTT光密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10ng/mL组和20ng/m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72h时3个诱导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3个诱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5ng/mLTGF-β1体外诱导BMSCs2周后,细胞甲苯胺蓝异染明显,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现为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结论:5ng/mLTGF-β1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是比较经济和可行的方法。
朱伟南陈鸿辉李爱国金海燕
关键词:骨髓细胞干细胞软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米非司酮对人早孕期绒毛间质Hofbauer细胞数的影响
2008年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米非司酮对人早孕期绒毛间质中Hofbauer细胞数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终孕的分子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米非司酮药流终孕的早孕期绒毛间质中的Hofbauer细胞数量。20例人流终孕的正常早孕期绒毛为对照组。结果米非司酮药流组绒毛间质中的Hofbauer细胞数量较人流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其单位面积下Hofbauer细胞数分别为4.08±1.99,11.03±4.74。结论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人早孕期绒毛间质中Hofbauer细胞数,并可能抑制了Hofbauer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进而不利于胚胎的存活。
唐薇王自能刘新金海燕
关键词:米非司酮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的超微病理学改变及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腺上皮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以求解析异位病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子宫腺肌病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异位内膜腺上皮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腺肌病的异位内膜腺上皮具有与正常子宫内膜不同的超微病理学特征。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的超微结构改变使其能够突破机体的防御体系在"异域"生长。
金海燕周龙书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超微结构
bcl-2基因及其蛋白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表达(综述)被引量:1
2001年
bcl- 2基因是细胞凋亡的抑制基因 ,该基因及其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 ,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因素之一。
金海燕王自能
关键词:BCL-2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基因表达蛋白卵巢肿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
金海燕王自能郭祖文
文献传递
育龄期妇女输卵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受体的测定被引量:9
2000年
金海燕王自能徐建平
关键词:输卵管胰岛素样受体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的超微结构及意义
2010年
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腺上皮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以求解析异位病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子宫腺肌病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异位内膜腺上皮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腺肌病的异位内膜腺上皮具有与正常子宫内膜不同的超微病理学特征。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的超微结构改变使其能够突破机体的防御体系在"异域"生长。
金海燕周龙书王欢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超微结构
液质联用研究CHO-K1细胞对巴氯酚的摄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通过细胞摄取巴氯酚的体外药动学研究及液质联用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为确定巴氯酚更合理的给药途径和跨越血脑屏障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HO-K1细胞摄取药物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结合液质联用检测技术,以细胞/介质(cell/medium,C/M)比值为指标进行CHO-K1细胞摄取巴氯酚体外药动学研究,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本实验选取的摄取时间点分别为30s,1,5,30,60min。结果:液质联用定量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在0~30min区间内,细胞摄取巴氯酚的量随时间几乎呈线性增加,30min时的C/M值达到最高为9.74(n=4),基本达到饱和状态,30~60min区间,细胞摄取巴氯酚的量几乎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结论:为深入研究巴氯酚跨越血脑屏障的机制并确定实际应用的给药途径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定量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广泛应用于细胞摄取微量药物的检测研究中,具实用价值。
王欢韩海魏农农金海燕蔡绍晖
关键词:巴氯酚液质联用
Caspase-8及Bcl-2表达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Caspase-8及Bcl-2表达与胎膜早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6月~2004年5月我院足月妊娠自然分娩的孕妇48例,其中24例发生胎膜早破(胎膜早破组),24例未发生胎膜早破(对照组),病例均于阴道分娩后取胎膜破裂口处的胎膜组织5cm×5cm大,同时胎膜早破组在距胎膜破口处10cm以上的部位再取同样大的胎膜组织,胎膜组织均经石蜡包埋切片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aspase-8及Bcl-2的表达。结果:(1)两组病例的胎膜组织均可见Caspase-8及Bcl-2的表达;(2)在胎膜早破组的胎膜组织中Caspase-8表达的阳性单位为6.89±0.19,对照组为2.33±0.06(P〈0.01);而Bcl-2表达的阳性单位为9.55±0.24,对照组为21.37±0.32(P〈0.01);(3)在胎膜早破组非破口部位胎膜组织中Caspase-8及Bcl-2表达的阳性单位分别为6.93±0.17和9.66±0.19,与破口部住胎膜组织中Caspase-8及Bcl-2表达的阳性单位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胎膜早破的发生与Caspase-8的过度表达及Bcl-2表达的下调相关。
徐建平金海燕罗慧娟罗新
关键词:CASPASE-8BCL-2胎膜旱破胎膜
晶状体上皮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衰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明确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是否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与LEC衰老的关系,为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兔LEC并传代.以端粒重复扩增-免疫酶标(TRAP-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对各代细胞进行β-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衰老细胞,计算衰老细胞百分数.结果兔LEC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在体外培养、传代过程中端粒酶活性逐渐减弱,至第4代低于检测水平,活体、原代、第1、2、3代的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46±0.046,0.32±0.026,0.25±0.029,0.19±0.019,0.11±0.038;衰老细胞随细胞的传代增加,活体与原代培养的LEC未发现衰老现象,第1~9代衰老细胞百分数(%)分别为:(0.98±0.39)、(4.93±1.35)、(11.08±1.69)、(24.98±3.55)、(33.89±3.74)、(41.17±5.24)、(51.75±8.32)、(73.00±5.98)、(77.00±14.18).结论LEC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与LEC的衰老有关,可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海科金海鹰王丽娅张洪洋杨鑫金海燕
关键词:LEC端粒酶活性细胞衰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