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章

作品数:13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厅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颅内
  • 4篇脑损伤
  • 4篇出血
  • 4篇创伤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内压
  • 3篇颅内压
  • 3篇颅内压监测
  • 3篇脑损伤后
  • 3篇氨酸
  • 3篇创伤性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内介入
  • 2篇血管内介入治...
  • 2篇手术
  • 2篇手术夹闭
  • 2篇受体1表达
  • 2篇天冬氨酸
  • 2篇破裂动脉瘤

机构

  • 13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郭章
  • 8篇林瑞生
  • 3篇汪伟巍
  • 3篇庄志军
  • 3篇康德智
  • 3篇庄顺福
  • 3篇李榕
  • 2篇易海波
  • 2篇陈海平
  • 2篇王荆夫
  • 1篇张智洲
  • 1篇郑水顺
  • 1篇张小峰
  • 1篇张小锋

传媒

  • 4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白求恩医学杂...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3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压监测下血肿钻洞外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脑室内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下血肿钻孔外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2例未发生脑疝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出血量25~50 ml),选用配有ICP传感器的脑室导管套件进行脑室内ICP监测及脑室外引流,同期行钻洞血肿外引流,术后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促进积血溶解,并根据ICP情况给予相应治疗。结果38例患者术后复查血肿无扩大,其中16例在72 h内血肿大部分清除,12例在5 d内清除,10例在10 d内清除,均顺利拔除引流管;4例患者血肿扩大,其中2例血肿量仍〈40 ml,颅内压稳定,瞳孔无变化,继续引流后血肿大部分清除,2例血肿量较大转开颅手术;术后随访1个月,根据GOS评分,5分16例(38.1%),4分18例(42.9%),3分5例(11.9%),2分1例(2.4%),1分2例(4.8%)。结论 对未发生脑疝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ICP监护及脑室外引流,结合钻洞血肿外引流,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提高疗效,安全性高。
张小锋林国诗郭章林瑞生李榕王荆夫庄顺福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压监测血肿引流
颅内压监测在双额脑挫裂伤的临床应用研究(附48例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双额脑挫裂伤中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表现为双额脑挫裂伤的颅脑创伤病人资料,探讨颅内压监测对双额脑挫裂伤的治疗方案应用价值。结果预后良好35例,轻残8例,中残3例,重残2例。结论对双额脑挫裂伤的病人行颅内压监测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中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尤其对进展型病人能提供很好的预警机制。
庄顺福易海波张小峰郭章林瑞生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颅脑创伤对冲伤
大鼠脑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表达及其与认知障碍变化的关系
目的: 建立大鼠脑损伤的动物模型,检测大鼠脑损伤后认知行为能力,确定相关因子检测时间点,并于相应时间点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含量的变化趋势,初...
郭章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NMDAR1
文献传递
大鼠脑损伤后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1表达及其认知障碍变化的关系
康德智郭章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与显微手术夹闭方案对比,明确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与适应性.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持续随访.将接受显微手术夹闭的61例患者纳为对照组;将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1例患者纳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 GOS 评分、复发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13.5±2.8)d,明显短于对照组(23.7±3.8)d;观察组术后即刻复查,动脉瘤完全闭塞率90.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观察组复发率19.5%,明显高于对照组1.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 GOS 评分、死亡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能够获得与显微手术夹闭方案相近的近期临床疗效,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安全性高,对显微手术难以夹闭的区域也有一定适应性,但可能增加患者复发率.
汪伟巍郭章林瑞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介入显微手术夹闭
大鼠脑损伤后NMDAR1表达及其认知障碍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同步考量脑损伤后大鼠与认知功能较为密切的脑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表达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参照Feeney法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伤后1 d,2 d,4 d,7 d以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额叶皮质、海马区、基底前脑区NMDAR1表达,以行走实验、平衡实验及记忆功能测定评估大鼠认知障碍变化。结果轻、中型脑损伤组大鼠于伤后2d认知障碍最严重,分别于伤后3,7 d基本恢复正常。轻型、中型脑损伤组脑额叶皮质、海马区、基底前脑区NMDAR1均于伤后1d升高,于2 d降至较低水平后再呈缓慢增高趋势,与认知障碍变化趋势呈同步变化,且中型脑损伤组NMDAR1表达高于假手术组与轻型脑损伤组(P<0.05)。结论大鼠经创伤性脑损伤后,额叶皮质、海马区、基底前脑区细胞中的NMDAR1含量和损伤后认知障碍的变化趋势有相似性;创伤性脑损伤后表达增加的NMDAR1对大鼠认知功能有加重损害作用。
康德智郭章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
超选择性术前栓塞富血供大型脑膜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应用Glubran2胶超选择性栓塞在富血供大型脑膜瘤手术切除中的作用。方法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共收治富血供大型脑膜瘤患者16例,其中12例患者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fDSA)检查和超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栓塞组),4例患者未行术前栓塞(未栓塞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栓塞组和未栓塞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栓塞组患者DSA检查显示肿瘤100%栓塞4例、90%栓塞3例、75%栓塞5例。12例患者栓塞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与非栓塞组患者比较,栓塞组患者的肿瘤全切率高(100%vs75%),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结论超选择性栓塞可明显减少富血供大型脑膜瘤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切除率及减少手术并发症。
张智洲郭章陈海平方奕儒
关键词:术前栓塞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与显微手术夹闭方案对比,明确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与适应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持续随访。将接受显微手术夹闭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复发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13.5±2.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7±3.8)d;观察组术后即刻复查,动脉瘤完全闭塞率9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观察组复发率1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GOS评分、死亡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能够获得与显微手术夹闭方案相近的近期临床疗效,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安全性高,对显微手术难以夹闭的区域也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可能增加复发率。
汪伟巍郭章林瑞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显微手术夹闭蛛网膜下腔出血
创伤性脑损伤后认知障碍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09年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也称为脑外伤,其发生率高、死残率高、后遗症多,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TBI的严重后果包括:运动功能缺陷、知觉障碍、认知缺陷、语言障碍、外伤性癫痫、人格改变等,其中认知障碍为最持久和最严重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在注意力和记忆力两方面。研究表明空间记忆缺失发生于各种程度的TBI之后,而有关TBI之后认知障碍的确切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对其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且对临床治疗及康复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TBI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郭章康德智
关键词:颅脑损伤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护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0例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并持续性对其颅内压监护;对照组患者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评价GCS评分(10.2±1.8)分,对照组GCS评分(8.4±2.7)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38,P〈0.05).治疗组GCS评分3~5分,6~8分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12分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4、4.81、10.80,均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病死率为3.3%,重度残疾率为6.7%,再出血率为1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预后良好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4、21.60、4.32、4.81,均P〈0.05).结论 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实施颅内压监测,可以指导临床诊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均有重要临床价值.
庄志军林瑞生郭章
关键词:颅内压脑出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