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磊

作品数:85 被引量:48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经济管理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8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7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电子电信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7篇花岗岩
  • 13篇中生代
  • 13篇锆石
  • 12篇岩浆
  • 11篇同位素
  • 11篇年代学
  • 10篇地球化
  • 10篇地球化学
  • 10篇晚中生代
  • 9篇地质
  • 9篇穹隆
  • 9篇拆离
  • 8篇运动学涡度
  • 8篇韧性剪切
  • 7篇东北亚
  • 7篇杂岩
  • 7篇变质
  • 7篇变质核
  • 7篇变质核杂岩
  • 5篇岩石

机构

  • 55篇中国地质科学...
  • 33篇北京大学
  • 19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东华理工大学
  • 6篇教育部
  • 6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天津大学
  • 3篇吉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天津地质矿产...
  • 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北京离子探针...
  • 1篇赤峰学院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85篇郭磊
  • 35篇王涛
  • 32篇童英
  • 21篇张磊
  • 19篇张建军
  • 19篇张进江
  • 12篇曾涛
  • 11篇张波
  • 11篇李舢
  • 10篇史兴俊
  • 9篇黄河
  • 9篇杨奇荻
  • 8篇李建波
  • 7篇刘江
  • 7篇戚国伟
  • 5篇洪大卫
  • 5篇王晓霞
  • 4篇管烨
  • 4篇郭磊
  • 3篇王彦斌

传媒

  • 8篇地质通报
  • 5篇岩石矿物学杂...
  • 4篇地质科学
  • 4篇岩石学报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3篇地学前缘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2014年中...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材料保护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矿物岩石
  • 1篇表面技术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8篇2015
  • 13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2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维韧性剪切变形构造组构样式探讨
结合三维变形理论,在Transpression变形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剪切方向物质挤出模型”,并从三维有限应变角度定量探讨剪切方向物质(体积)挤出对剪切带宏观组构样式、转变的影响及其与运动学涡度的关系。变形过程中剪切方向...
张波张进江郭磊戚国伟
关键词:运动学涡度
内蒙古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带^40Ar-^39Ar定年及其构造含义被引量:7
2014年
晚中生代,内蒙古大青山依次经历晚侏罗世盘羊山逆冲推覆、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伸展、早白垩世大青山逆冲推覆断层及早白垩世以来高角度正断层复杂构造演化。其中,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的冷却时间和抬升机制的制约尚不明确。本文在野外考察和显微构造分析基础上,采用逐步加热40Ar-39Ar定年法对韧性剪切带内不同单矿物的冷却年龄进行了测定。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和钾长石单矿物40Ar-39Ar冷却年龄处于120~116Ma之间。结合已有年龄数据及单矿物封闭温度,构建了韧性剪切带的冷却曲线。结果表明,韧性剪切带在122~115Ma期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快速冷却过程。这一阶段快速冷却是与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相关核部杂岩拆离折返作为大青山逆冲推覆断层上盘抬升的结果。
刘江张进江郭磊戚国伟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被引量:26
2017年
花岗岩(广义)是地球有别于其它星球及地球上大陆地壳有别于大洋地壳的物质标志,是大陆上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系统阐述了花岗岩大地构造的内涵、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花岗岩大地构造将花岗岩视为一种构造标志体、地质体,是从花岗岩角度,探索解决大地构造问题,其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物理特性(构造)、物质组成(岩石地化)和年代学三大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巨量花岗岩浆侵位的物理特性变化及其构造意义,包括岩浆上升迁移、汇聚定位及岩体(带)形成/构建过程;(2)花岗岩体变形改造及其构造意义;(3)花岗岩物源与大陆生长及深部结构,以新老物质组成,划分造山带类型;(4)巨型花岗岩带发育过程与大陆聚散,探索超大陆和中小板块聚散的岩浆响应。花岗岩大地构造丰富了大地构造研究内容,也有助深化花岗岩体(带)形成、发育过程和构造背景的认识。它的提出是当今地球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必要。
王涛王晓霞郭磊张磊童英李舢黄河张建军
关键词:花岗岩热动力学
SiCw掺杂GdPO4的相组成和断裂韧性
2020年
GdPO4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热障涂层材料,但其断裂韧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在GdPO4中掺杂SiCw,研究了二者的高温相容性以及反应产物相组成,探究了SiCw掺杂量对断裂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掺杂有SiCw的GdPO4在高温下发生两相反应:SiCw掺杂量为10 mol%时,反应产物为Gd9.33(SiO4)6O2和SiO2;掺杂量为20 mol%时,反应产物为SiO2、Gd2Si2O7和Gd9.33(SiO4)6O2;更高掺杂量(30 mol%)时,反应产物基本为Gd2Si2O7。反应形成的新相对GdPO4有较明显的增韧作用。当SiCw掺杂10 mol%时,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比纯GdPO4提高20%左右,达到1.37 MPa•m^1/2±0.1 MPa•m^1/2。韧化机理在于新形成的第二相有助于降低裂纹尖端扩展驱动力且产生细晶强化。此外,反应形成的Gd9.33(SiO4)6O2具有较低的热导率,有利于涂层材料的隔热性能。
郭磊郭磊
关键词:碳化硅晶须相组成增韧机理
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前缘构造特征及变形年代学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在北大巴山推覆构造带前缘,北—北东倾斜的城口断裂和南—南西倾斜的高桥断裂形成一背冲式逆冲推覆体系,以两断层为界,其间为一巨型冲起构造。该冲起构造因边界断裂的产状特征、活动强度沿走向的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北西段为双向逆冲的"正花状"结构;而南东段为反向逆冲为主的"半花状"结构。同构造低温变质绢云母40Ar-39Ar年龄显示,城口断裂在燕山期(约143.3Ma)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北大巴构造带进一步逆冲扩展和强烈隆升。在逆冲-推覆向前扩展过程中,受锋缘外侧阻抗的影响,沿前缘部位形成一系列反向逆冲断层,从而形成巨型冲起构造。
李鹏远张进江郭磊杨雄英
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带^40AR-^39AR年龄
南蒙古东戈壁省石炭纪花岗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Sr-Nd-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证据
2021年
地处中亚造山带核心部位的南蒙古东戈壁省广泛出露晚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对其开展精确的同位素定年和岩石成因研究对深入认识和理解中亚造山带古生代地壳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次研究在扎门乌德和乌兰巴德拉赫地区新识别出了2个早石炭世花岗岩(337 Ma和332 Ma)和2个晚石炭世花岗岩(320 Ma和306 Ma)。早石炭世花岗岩SiO_(2)(76.31%~77.79%)和K_(2)O+Na_(2)O(8.23%~8.59%)含量较一致,而晚石炭世花岗岩SiO_(2)(72.65%~76.22%)和K_(2)O+Na_(2)O(7.89%~8.67%)含量变化范围较早石炭世大。两期花岗岩均为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其中U、Th、K、Zr、Hf等元素呈正异常,Sr、Ti等元素呈负异常。全岩Sr-Nd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石炭世花岗岩具有正εNd(t)(+3.68~+4.09)和εHf(t)(+9.70~+14.90)值、较年轻的Nd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792~753 Ma)和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c=721~393 Ma),暗示早石炭世花岗岩来源于受地幔作用影响下新生玄武质洋壳的部分熔融,反映了早石炭世地壳增生作用。与早石炭世花岗岩不同的是,晚石炭世花岗岩具有更高的εNd(t)(+1.17~+5.31)和εHf(t)(+13.68~+15.21)值,t_(DM)2=984~636 Ma,t_(DM)c=442~344 Ma,说明其物质来源主要是幔源新生地壳物质,且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参与。综合已有成果,认为石炭纪花岗岩记录了由早期的洋壳板片回撤导致区域拉张再到后期的碰撞后伸展环境的构造背景转换。
张晓伟童英赵辉王涛郭磊
关键词:石炭纪花岗岩SR-ND-HF同位素岩石成因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然巴韧性剪切带石英动态重结晶颗粒的分维几何分析与主要流变参数的估算被引量:25
2006年
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东段的然巴构造穹隆外围发育环形韧性剪切带,带内岩石经韧性剪切形成各类糜棱状岩石。石英为带内变形岩中最为常见的造岩矿物,在不同的温度、应变速率下产生不同的显微构造,其中动态重结晶最为常见。重结晶新晶颗粒边界普遍具有锯齿状或港湾状结构,是应变和变形环境的天然记录。新晶粒分维几何统计分析表明:带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形态具有自相似性(1≤D≤2),表现出分形特征,分维数值为1.14~1.19,变形温度大约500℃。同构造变质环境属中—高绿片岩相;初步估算古应变速率可能低于10-9.5S-1;根据重结晶粒径估算变形古应力6.2~58.8MPa。
张波张进江郭磊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石英分形维数变形温度
中天山巴仑台地区花岗质岩石的Hf同位素研究:对构造演化及大陆生长的约束被引量:14
2015年
中国中天山地块位于天山造山带的核心部位,对研究中亚造山带西南段构造演化、块体起源和陆壳生长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围绕中天山地块西段巴仑台一带出露的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展开,报道了部分代表性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同时还系统总结前人发表的研究区内花岗质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资料。本次研究的7个花岗质侵入体的锆石LA-ICPMS年龄分别为435±5 Ma、432±4 Ma、359±4 Ma、312±4 Ma、346±2 Ma、306±5 Ma和362±5 Ma。它们在成因类型上均属于I型花岗岩,起源于深部不同性质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部分岩体具有壳幔混合成因。研究表明,巴仑台一带的岩浆事件主要发生在早志留世—早泥盆世(435-408 Ma)、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70-339 Ma)和晚石炭世—中二叠世(313-263 Ma)三个阶段,第一期岩浆事件是古天山洋闭合形成的后碰撞体制以及古南天山洋俯冲导致的大陆岛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古南天山洋俯冲活动的暂停和新一轮的洋盆扩张是导致区内中、晚泥盆世岩浆活动暂停的原因。第二期花岗质侵入体是古南天山洋第二期北向俯冲所导致的大陆岛弧岩浆作用的产物,而第三期花岗质侵入体形成于古南天山洋最终闭合之后的后碰撞环境中。通过总结区内古生代花岗质岩体的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我们认为巴伦台地区前寒武基底主要形成于三个阶段:1-2.47Ga至-2.26Ga,为研究区对全球陆核生长事件的响应;2-1.47Ga至-1.25Ga,对应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3-1.20Ga至-0.90Ga,很可能是研究区对导致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的"Grenville运动"的响应。
黄河王涛秦切侯继尧童英郭磊张磊王静梁昭元
关键词:中天山花岗质岩石锆石HF同位素
陕西陈耳金矿床不同构造-岩相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控矿机理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对陈耳金矿床两类不同构造-岩相带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元素特别是成矿元素Au的含量从片理化带→破碎蚀变带→石英脉逐渐增强。构造-岩相带内变形岩石的石英Rf/φ法有限应变测量表明,片理化带应变强度最大,破碎蚀变带应变强度小,应变集中在韧性剪切带边部的片理化带内。R型聚类分析表明Au与Ag、Cu、Pb及Zn的相关系数远大于Au与Ni、Co元素的相关系数,甚至接近于1。研究认为:破碎蚀变带内由于应变软化导致脆性裂隙大量发育,易于成矿流体的迁入与淀积而强富集;片理化带由于应变集中,造成成矿流体的迁出而弱富集。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变形转换不仅控制了矿体就位空间,同时也决定着元素迁移的方向。
李建波蒋振频鲁勇花郭磊史兴俊曾涛
关键词:微量元素
中亚造山系花岗岩时空演化框架及大地构造意义
<正>引言中亚造山系Central Asian Orogenic Systems(CAOS)(Yin et al.,2007),即中亚造山带(CAOB)(Jahn et al.,2000a)是西伯利亚克拉通与华北-塔里木...
王涛童英张磊郭磊李舢张建军黄河史兴俊杨奇荻洪大卫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