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秀
- 作品数:18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罗隐论稿
- 在晚唐后期文坛上,罗隐既是重要的诗人,又是杰出的小品文作家,其诗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但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其关注比较有限,且多限于对其讽刺诗及《谗书》的单一探讨,缺少宏观性、整体性的研究。本文拟从罗隐的生平遭遇入手...
- 邹春秀
- 关键词:罗隐诗歌小品文艺术
- 元好问与北魏文化被引量:1
- 2020年
- 元好问是北魏拓跋氏的后人,常以"元魏诸孙"自居,并以北魏薛宗起"起宗"之典鼓舞时辈。洛阳为北魏国都,元好问对洛阳有着复杂深沉的情感;"洛阳"一词多次出现于元好问的作品之中,可见他对故国先祖的缅怀,对自我处境及现实衰颓的感伤。此外,北魏时期,佛道二教在南北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族矛盾更加尖锐的金、元时期,元好问主张援释、道入儒,希冀借此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可见其推崇北魏文化的心理。
- 邹春秀韩冰
- 关键词:元好问佛道
- 施宜生使宋泄密事件与南宋士大夫的歧议被引量:1
- 2010年
- 施宜生在宋朝官职卑微,参加农民起义被捕。后逃入金,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曾使宋贺正旦,涉嫌泄露金人南侵意图。施宜生使宋泄密一事在南宋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对施宜生其人其事的记载,宋代史料和文人笔记有一定出入,后者有明显的虚构成分。从这些虚构的情节中,可看出南宋文人士大夫对施宜生品格的歧议,折射出"施宜生事件"在南宋社会激起的道德反应。
- 邹春秀
- 关键词:泄密事件
- 穿越现代 走近经典——现代生活对文学经典的遮蔽及其对策被引量:1
- 2010年
- 现代大学生正在远离文学经典,其原因主要来自现代生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挤压闲暇时光、闲暇心情,现代技术、文化商品,蚕食着人们的激情和想象能力。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文艺对文学经典作现代转化,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走近经典。
- 胡传志邹春秀
- 关键词:文学
- 历史事件的文学化进程——以采石之战题材的作品为例
- 2014年
- 宋金采石之战引发南宋文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创作。虞允文的《江上军事三札》是最早记录采石之战的作品;身处事件中心的文人如蹇驹、员兴宗等及时宣传采石大捷及虞允文战功,其作品多是偏重于纪事的诗文;远离事件中心的文人如张孝祥、杨万里等也热情歌颂虞允文采石战功,其作品是偏重于抒情的诗词和歌功颂德的应用文体;南宋后期人们认识到虞允文的"书生勋业",其作品主要是偏重于抒情或议论的诗赋。这些有关虞允文采石之战的文学作品,是南宋爱国文学主旋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邹春秀
- 关键词:采石之战文学
- 罗隐论稿
- 在晚唐后期文坛上,罗隐既是重要的诗人,又是杰出的小品文作家,其诗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但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其关注比较有限,且多限于对其讽刺诗及《谗书》的单一探讨,缺少宏观性、整体性的研究。本文拟从罗隐的生平遭遇入手...
- 邹春秀
- 关键词:罗隐诗歌小品文艺术
- 文献传递
- 元好问与“吴蔡体”
- 2019年
- 元好问与“吴蔡体”有着较深的渊源,魏道明、王若虚与元德明等人对蔡松年词的关注,促使元好问对“吴蔡体”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吴激与蔡松年均是由北宋入金的词人,因此,“以诗为词”与借词抒怀便成为“吴蔡体”的突出特征。而元好问推崇“吴蔡体”,实则是为了更好地构建金代词史。
- 韩冰邹春秀
- 关键词:元好问吴蔡体
- 《文心雕龙》总论中的美育思想
- 2023年
- 刘勰《文心雕龙》总论包含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文章,不仅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艺观点、论文主张,而且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思想,概而言之,包含三个主要层面:一是以儒家征圣宗经思想为美育指导思想;二是以文学教化功能为美育具体形式;三是以天人合一境界为美育理想境界。这些思想既对审美创造、审美鉴赏以及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建设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还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美育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王旭娟邹春秀
- 关键词:《文心雕龙》美育思想
- 略论罗隐诗与文的关系
- 2007年
- 罗隐一生"十举不第",穷愁失意,却始终能自觉地面向现实,去揭露和批判现实的种种弊端。他的诗文创作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主题、艺术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从主题上看,罗隐的诗文都表现出警时鞭恶的创作倾向,但其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揭露没有《谗书》那样深刻、集中;从艺术上看,罗隐诗文皆擅长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旁敲侧击地进行揭露和讽刺,但《谗书》的讽刺手法和讽刺力度明显胜于他的讽刺诗歌。
- 邹春秀
- 关键词:罗隐诗歌《谗书》主题艺术
- 关于“经典”的一些思考——兼谈唐宋诗词的教学问题
- 2015年
- 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教育应承担的责任,还是经典自身的价值和读者的阅读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经典不但应该读,而且需要不断重读。我们把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重视和推崇深深渗透在教育实践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大量编入中小学乃至大学语文教材中,特别强调精读原典、注重诵读、好学深思,从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作出应有的贡献。
- 邹春秀
- 关键词:唐宋诗词诵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