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翔

作品数:21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物理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电子电信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理学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STM
  • 7篇自组装
  • 4篇分子
  • 4篇AU
  • 4篇掺杂
  • 3篇氧化物
  • 3篇石墨
  • 3篇石墨烯
  • 3篇气相沉积
  • 3篇金属
  • 3篇化学气相
  • 3篇化学气相沉积
  • 3篇ZNO
  • 3篇CU(111...
  • 2篇单晶
  • 2篇氧化锌
  • 2篇氧化钛
  • 2篇一氧化碳
  • 2篇扫描隧道显微...
  • 2篇氰胺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21篇邵翔
  • 9篇施宏
  • 4篇王利
  • 4篇王文元
  • 3篇刘慧慧
  • 2篇王利
  • 1篇王阳
  • 1篇王兵
  • 1篇李喆
  • 1篇李喆

传媒

  • 6篇中国化学会第...
  • 3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Chines...
  • 1篇“可控自组装...
  • 1篇中国真空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5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属掺杂调控氧化物表面性质的STM研究
邵翔
石墨烯在氧化钛单晶表面的直接生长
石墨烯/氧化物复合材料对于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来说非常重要,这种复合物可以在无金属条件下,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或者电学活性[1]。我们通过CVD的方法在石墨烯和原子级平整的氧化钛单晶表面构筑了无缝接触。在控制条件下合成出超薄多晶...
刘慧慧施宏朱东波邵翔
关键词:石墨烯单晶
文献传递
从分子型到解离型-聚氰胺分子的表面自组装研究
分子自组装薄膜(SAMs)是自下而上构筑周期性纳米结构的重要方法,也是对表面性质进行修饰和调控的有效手段.在成功构筑出可设计的形式丰富的组装结构的基础上,如何有效调控和利用分子自组装自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目标.在本项目中,...
王利刘慧慧施宏邵翔
关键词:金属表面分子自组装
高定向石墨表面拓扑绝缘体纳米薄片的制备
理想的拓扑绝缘体是内部绝缘而表面具有金属性的材料,并且这种表面金属性因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而免于受到外界杂质的影响。近期的理论研究表明,当与金属相结合时,拓扑绝缘体表面的'电子浴'会对负载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影响,从而展...
施宏邵翔
关键词:拓扑绝缘体高定向石墨
文献传递
分子自组装薄膜调控MoS_(2)/TiO_(2)的光致发光性质的研究
2023年
自组装薄膜是一种修饰材料表面、使之功能化的有效方法。本文初步探讨了10,12-二十五二炔酸(PCDA)自组装薄膜对生长在金红石型二氧化钛(r-TiO_(2))(110)单晶表面的单层二硫化钼(MoS_(2))光学性能的调节作用。我们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发现,PCDA分子在MoS_(2)/TiO_(2)表面自组装成与在纯MoS_(2)表面相同的片状结构,并在紫外光(UV)照射下进一步聚合成共轭的导电聚二乙炔(PDA)链。在光致发光(PL)测量中观察到,PCDA组装薄膜的添加及其进一步光致聚合,会导致MoS_(2)中的负A激子(A−)发光逐步增加,而总发光强度逐渐下降,表明PCDA的组装及其聚合产物相对于MoS_(2)具有不同的电子给予性。这些结果加深了我们对多组分系统中界面相互作用的理解,同时也证明了自组装薄膜是调整二维材料复合体系的电子与光学特性的一种有效策略。
查何辰宇邢月项苗苗邵翔
关键词:自组装光致发光
单原子分散的Au/Cu(111)表面合金的表面结构与吸附性质被引量:3
2020年
Au-Cu双金属合金纳米颗粒对包括CO氧化和CO2还原等在内的多个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性,然而关于其表面性质的研究却相当匮乏。在此工作中,我们通过对低覆盖度的Au/Cu(111)和Cu/Au(111)双金属薄膜退火,制备出了单原子级分散的Au/Cu(111)和Cu/Au(111)合金化表面,并利用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扫描隧道谱(STS)进一步研究了掺杂原子的电子性质及其对CO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散在Cu(111)表面的表层和次表层Au单原子在STM上表现出不同衬度。在-0.5 e V附近,前者表现出相较于Cu(111)明显增强的电子态密度,而后者则明显减弱。吸附实验表明表层Au单原子对CO的吸附能力并没有得到增强,甚至会减弱其周围Cu原子的吸附能力。与Au在Cu(111)表面较好的分散相反,Cu原子倾向于钻入Au(111)的次表层,并且形成多原子聚集体。且Cu原子受Au(111)衬底吸电子作用的影响,其对CO的吸附能力明显减弱。这个研究结果揭示了合金表面的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联,为进一步阐明Au-Cu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反应机理提供参考。
王文元张杰夫李喆邵翔
关键词:表面合金CO吸附电子性质扫描隧道显微镜
石墨烯/氧化物体系无污染表界面的构筑
均匀干净无污染界面是石墨烯与氧化物半导体复合材料获得优异的电子性质及催化活性的关键部分.我们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以乙炔为碳的前驱体直接在原子级平整的氧化钛单晶表面生长出了纳米尺寸的石墨烯薄膜,同时相当好地维持...
刘慧慧朱东波施宏邵翔
关键词:石墨烯二氧化钛氧化锌化学气相沉积
Cr掺杂金红石相TiO_2(110)单晶薄膜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活性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术(PLD)同质外延生长了表面原子级平整的6%(原子比)Cr掺杂的金红石相TiO2(110)单晶薄膜,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扫描隧道谱(ST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r掺杂对TiO2(110)-(1×1)表面的形貌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提高了掺杂薄膜在负偏压的导电性;Cr与晶格O键合而呈现+3价态,由此在TiO2的价带顶上方~0.4eV处引入杂质能级.紫外-可见光吸收谱显示薄膜的光吸收能力被扩展到~650nm,处于可见光范围.借助STM以单个甲醇分子的光解反应检测了薄膜的光催化活性.仅观察到紫外光照射下甲醇分子的脱氢反应,在可见光照射下(λ>430nm)甲醇分子没有发生反应,表明单独的Cr掺杂可能不足以提高TiO2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活性.
王阳邵翔王兵
关键词:CR掺杂光催化
金属掺杂调控氧化物表面性质的STM研究
<正>金属氧化物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这些应用的基础多半是由于氧化物所具有的独特的电子性质和表面性质。人们在研究中已经发现可以通过在氧化物中掺杂进不同的元素来调节其电子结构进而实现对其物理化学性质...
邵翔
文献传递
'分子掺杂'调控表面自组装性质的STM研究
固体表面的分子自组装薄膜,是公认的自下而上构筑表面周期性纳米结构的重要方法,也是对表面性质进行修饰调控的有效途径,从发现之初,即一直吸引着人们进行大力的研究.自组装成有序结构的分子本身可以设计成包含各种重要的有机官能团,...
王利邵翔
关键词:自组装薄膜热稳定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