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舒
- 作品数:17 被引量:131H指数:7
- 供职机构: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2016年安徽省洪涝灾害对相关传染病发病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了解洪涝灾害地区相关传染病报告发病水平,分析洪涝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洪涝灾害地区的69个县(市区)和非灾害地区36个县(市区)的传染病发病资料,同时收集2015年和2017年同类地区相关传染病发病资料,另外,现场调查灾民安置场所医疗点的诊疗服务情况、灾民居住环境、生活饮用水和饮食情况、灾区消毒杀虫措施落实情况。采取分析流行病学方法,重点分析洪涝灾害相关的11种传染病发病水平,比较灾害发生期间、灾前及灾后传染病报告发病水平。结果 2016年洪涝灾害发生期间,灾害地区相关传染病报告发病率74.77/10万,非受灾地区为76.04/10万,前者低于后者1.67%;灾害地区受灾期间与灾前和灾后比较,灾期相关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均下降。近三年比较显示,2016年灾害期间与2015年和2017同期比较比较,相关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均低于这两个年份,灾后(9~12月)与2015年同期比较,相关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上升5.74%,与2017年同期比较下降21.79%,2016年9-12月非灾区相关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与2015年和2017比较均上升。2016年灾害地区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报告发病水平与非灾害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_(甲肝)~2=2.226,P>0.05;χ_(戊肝)~2=3.178 P>0.05)。2016年灾害地区与灾害相关的11种传染病共发生暴发疫情8起,其中发生在灾害期间和灾后各1起,2015年和2017年相同地区分别报告9起和52起,6~8月和9~12月报告起数多于2016年同期。结论2016年安徽省洪涝灾害相关传染病报告发病水平比较平稳,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防控目标。
- 刘永孝赵玉秋邓舒张进黄海林邱彦
- 关键词:洪涝灾害传染病疫情监测
-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现况调查分析
- 目的: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质量,为进一步规范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数据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5家,随机抽取2010年网络报告实验室诊断乙肝病例556例,均为住院病例,查阅病案资料,根据卫生部新修...
- 刘永孝邓舒邢秀雅邱彦
- 关键词:乙型肝炎网络报告数据质量
- 文献传递
- 安徽2004~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析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分析报告信息基本情况,评估报告质量,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6年安徽省网络报告的73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对照有关报告要求,对报告个案进行评价,归纳存在的问题。结果:事件发生地乡小学占43.8%。呼吸道传染病居首位,占81%。报告事件数量逐年增加。全省县区报告覆盖率3年累计为41%。每百万人口报告事件数全省为1.2。1/3报告欠规范。结论:应加强报告意识,改进督导评估机制,提高报告覆盖率与报告质量。
- 陈叶纪邓舒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分析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 探讨自动预警系统功效,为提高传染病预警效率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重点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平台,采取13预警的方式,对甲肝、痢疾、伤寒与副伤寒、麻疹、流脑、乙型脑炎、疟疾与流行性出血热8种传染病在3个县进行预警试点研究。预警界值为P50,同时设置P60、P70、P80和P90作为参考。根据与前3年历史数据比较,当前值超过历史数据P50,系统即发出预警信息。结果 2006年8月1日~12月3113,系统共发出有效预警信息256条,不同地区预警信息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363.95,P〈0.01);预警界值和预警触发值在常见传染病与少见或低发传染病之间产生预警信息差别较大。结论 预警系统非常敏感,不同病种、不同地区应设置不同的预警界值。
- 刘永孝邓舒
- 关键词:传染病预警信息
- 2018—2022年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分析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安徽省报告日期为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且已结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事件的级别、类型、传播途径及三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2018—2022年安徽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75起,发病36119例,死亡60例。事件级别以未分级和一般事件为主,分别占77.65%和20.94%;事件类别以传染病为主(1200起,占94.12%),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占73.25%(879/1200),新冠病毒感染、水痘和流行性感冒为传染病事件的主要报告病种,分别占29.33%(352/1200)、26.75%(321/1200)和12.50%(150/1200);其次为突发中毒事件(66起,占5.18%),以食物中毒为主,占60.61%(40/66)。致死原因前三位的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8例,占13.33%)、出血热(5例,占8.33%)、误食野生毒蕈和磷化铝中毒(各4例,各占6.67%)。时间分布呈现2个高峰,主高峰为10月至次年2月,次高峰为4—6月;报告事件起数居前三位的地市为合肥市(145起,占11.37%)、芜湖市(138起,占10.82%)和马鞍山市(135起,占10.59%);高发场所为学校,共报告764起(占59.92%),发病31457例,报告病种主要为水痘(321起,占42.02%),其次为社区/自然村及家庭,报告445起,发病3621例,以新冠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为主(251起,占56.40%)。传染病事件和突发中毒事件的报告时间与事件持续时间均呈正相关(rs=1.000、0.998,P均<0.001)。结论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为主,学校是防控重点场所。同时需加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处置,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
- 邓舒滕雪娇赵玉秋吴家兵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安徽省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评估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发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16个市和2个直管县抽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医疗机构开展现场调查。共调查89家机构,抽查法定传染病病例1 268例。结果安徽省各级CDC和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状况日趋完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5.19%,但各地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仍存在待改进的问题。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淮北地区报告率显著低于江淮之间地区和江南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江淮之间地区CDC得分显著低于淮北地区和江南地区(t_1=-4.618,P_1=0.002;t_2=-3.395,P_2=0.013),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前3位的地市为合肥市(0.9534)、铜陵市(0.9523)、马鞍山市(0.9456)。结论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报告质量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卫生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完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鼓励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直接数据交换功能。
- 赵玉秋邓舒邱彦
-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
-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综合质量指数评价方法探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指数评价方法在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安徽省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55家,调查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制度建设、登记与反馈和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一致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和准确率,建立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各个指标体权重系数,根据指数大小评价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综合质量。结果 55家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综合质量评价指数0.9141,不同地市评价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58,P=0.004);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以省级医疗机构指数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6,P=0.944)。传染病报告率和报告及时率高的医疗机构,指数并不明显高于其它医疗机构。结论指数评价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可用于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 刘永孝赵玉秋邓舒邱彦张进刘红
-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
- 安徽省2010—2014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被引量:23
- 2016年
- 目的分析2010—2014年安徽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省2010—2014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安徽省共报告340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波及289 548人,发病10 192例,死亡1人。全省16个市的76个县区均有报告,马鞍山市、宣城市、黄山市是报告事件数较多的地区。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91.76%,312/340),发生高峰期为3—6月和11—12月。结论安徽省近年来发生在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较平稳,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应加强学校各类传染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同时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以减少中毒类事件的发生。
- 邓舒刘永孝赵玉秋
- 关键词: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疾病特征统计学
- 安徽省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患病的家庭和行为因素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分析影响安徽省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患病的家庭和行为因素,为防控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从安徽省手足口病患病率2015—2017年排名均在前十位和后十位的县(区)中选取5岁以下手足口病儿童和同一村庄或小区、年龄相差小于6个月的未患病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和行为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手足口病患病的家庭和行为因素。结果纳入手足口病儿童411例,其中男童247例,占60.10%,女童164例,占39.90%;正常儿童405人,其中男童220人,占54.32%,女童185人,占45.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平时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平时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OR=1.654,95%CI:1.207~2.266)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生风险;相对于饭前便后总是洗手,偶尔或从不洗手(OR=1.420,95%CI:1.041~1.936)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生风险;相对于按时并加强接种常规疫苗,按时接种(OR=1.495,95%CI:1.041~2.146)和部分按时接种(OR=2.218,95%CI:1.120~4.394)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生风险。结论平时身体健康状况、饭前便后洗手行为和常规疫苗接种情况是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患病的影响因素。
- 赵玉秋张进邓舒余芳
-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家庭影响因素
- 网络舆情监测在安徽省高温中暑事件快速风险评估工作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基于网络舆情监测和风险评估为核心的互联网+新媒体模式,在新的管理理念、信息挖掘技术和风险沟通格局下,如何针对新媒体开展公共卫生舆情监测,并探讨网络舆情监测在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以高温季节高温中暑事件预防和处置为例,通过网络舆情监测与综合分析,快速风险评估,建立适合安徽省高温中暑事件快速风险评估舆情监测体系,规范信息的获取、处理、挖掘分析、综合利用等方法。结果建立了包括网络舆情监测、天气预报收集、WBGT指数监测、发病趋势分析、风险等级研判和综合防控策略6大模块的高温中暑事件快速风险评估体系,全面及时地向各部门领导、专业人员提供信息支持与评估报告。结论新的舆情监测模式,在高温中暑事件防控中起到决策分析与技术支撑作用,并可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公众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能为各部门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高温中暑事件和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刘磊李鹏飞吕勇龚磊邓舒
- 关键词:舆情监测高温中暑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