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斌

作品数:6 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成像
  • 5篇脑功能
  • 5篇磁共振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针刺
  • 3篇合谷穴
  • 2篇周围性面瘫
  • 2篇面瘫
  • 2篇脑功能成像
  • 2篇静息态
  • 2篇静息态脑功能
  • 2篇功能成像
  • 1篇针灸
  • 1篇针灸疗法
  • 1篇神经麻痹
  • 1篇面神经
  • 1篇面神经麻痹
  • 1篇脑功能磁共振
  • 1篇脑功能磁共振...
  • 1篇脑功能重组

机构

  • 4篇安徽中医学院...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安徽省中医学...
  • 1篇安徽省中医院

作者

  • 6篇赵斌
  • 6篇李传富
  • 6篇李落意
  • 6篇杨骏
  • 4篇朱一芳
  • 4篇徐春生
  • 1篇袁爱红
  • 1篇张庆萍

传媒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年份

  • 4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面口合谷收”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1年
合谷穴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对面口部疾病的治疗更有特效,古人总结为"面口合谷收"。科研工作者已对针刺合谷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兹从临床效应、解剖学基础、生物全息理论、红外热像、面神经诱发电位波幅、脑功能成像技术6个方面综述如下。
李落意赵斌杨骏李传富
关键词:合谷穴针刺脑功能成像
针刺合谷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随着针刺治疗效果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对于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日趋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无法在人体直接获得针刺效应中枢机制的客观而直观的资料,对中枢神经系统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研究显得非常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运用,针刺负荷脑功能成像为阐明针刺治疗的中枢机制建立了现代医学研究手段。本文对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合谷穴的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做一概述。
赵斌李落意杨骏李传富
关键词: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
“面口合谷收”神经生理机制的fMRI研究被引量:52
2012年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探讨"面口合谷收"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20例健康志愿者,均针刺左侧合谷穴,采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采集针刺任务态fMRI数据。利用AFNI程序分析任务态fMRI的针刺脑激活区,对所有的功能数据进行组分析,并利用Monte Carlo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5,α<0.05)。结果:针刺左侧合谷穴引起多个脑区激活,信号增高区域包括右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下小叶、颞横回、岛叶、丘脑、豆状核、壳核及双侧小脑;信号降低的脑区包括左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扣带回、颞中回等。其中,右侧中央后回中下部大面积区域均显示激活。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能同时激活中央后回初级感觉皮层的手部投射区和面口部投射区,同时激活了面口部的运动皮层,直接反映了合谷穴和面口部的密切联系,为"面口合谷收"理论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李落意赵斌杨骏李传富徐春生朱一芳
关键词:针刺磁共振成像
合谷穴针刺周围性面瘫患者脑功能成像初步分析被引量:30
2012年
目的:通过周围性面瘫病人与正常健康志愿者的针刺前、针刺中以及针刺后fMRI的对照研究,探讨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2组,面瘫组35例,正常对照组24例。2组采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采集针刺前、中、后3个静息态和1个针刺任务态的功能数据。利用AFNI程序分析任务态的针刺脑激活区,以及静息态的PCC、SI(左侧和右侧)、MI(左侧和右侧)以及SⅡ(左侧和右侧)的功能联系区。对所有fMRI数据进行组内分析和组间分析,并用Monte Carlo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校正。结果:任务态组内分析显示2组均可见多个脑区激活;静息态组内分析显示针刺前、中、后2组的PCC、SI、MI和SⅡ都与其他脑区存在着广泛的功能联系;组间分析显示面瘫组针刺前左侧SI和右侧MI与运动前区的功能联系增强;针刺中2组之间的功能联系没有显著性差异;面瘫组针刺后双侧的SⅡ与视觉及听觉皮层的功能联系减弱。结论:1)面瘫病人感觉运动皮层之间的功能联系增强;2)2组之间的针刺即时效应存在少许差别,针刺后的差别更加明显;3)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可能机制是针刺作用通过强化感觉运动皮层之间的相互功能联系,促进脑功能重组,实现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杨骏李传富张庆萍袁爱红徐春生朱一芳李落意赵斌
关键词:针灸疗法周围性面瘫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脑功能重组
针刺合谷穴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针刺合谷穴引起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相同的MRI扫描序列分别采集针刺前、针刺中和针刺后的静息态功能数据。选择双侧后扣带回(PCC)、双侧第二感觉区(SⅡ)、双侧面部初级感觉区(SⅠF)、双侧手部初级感觉区(SⅠH)、双侧面部初级运动区(MⅠF)以及双侧手部初级运动区(MⅠH),共6个感兴趣区作为种子点。利用AFNI程序分析各感兴趣区静息态功能数据,并对各功能连接区针刺前、针刺中及针刺后的功能数据进行组内分析和组间(针刺中与针刺前、针刺后与针刺前)分析,对分析结果利用Monte Carlo方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组内分析结果显示,各感兴趣区均与脑内多个脑区存在着广泛性的功能连接。针刺中与针刺前组间分析显示各感兴趣区脑功能连接无明显变化;针刺后与针刺前组间分析显示,双侧SⅠH和双侧MⅠH针刺前后功能连接无明显变化,而双侧PCC、双侧SⅠF、双侧SⅡ以及双侧MⅠF则存在明显的功能连接增强或减弱。结论:针刺合谷穴能引起脑默认网络、面部感觉和运动网络的变化,说明合谷穴与面口部存在着密切联系,引发这些作用的最主要原因是针刺后效应。
赵斌李落意杨骏李传富徐春生朱一芳
关键词:针刺磁共振成像
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成像(fMRI)功能连接变化。方法:研究对象分为2组,面瘫组16例,为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对照组39例,为健康志愿者。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相同的MRI扫描序列采集静息态功能数据,并利用AFNI程序进行脑功能连接分析。功能连接分析共选择双侧后扣带回(PCC)、左侧面部初级感觉皮层(LSⅠ)、右侧面部初级感觉皮层(RSⅠ)、左侧面部初级运动皮层(LMⅠ)、右侧面部初级运动皮层(RMⅠ)5个区域为感兴趣区(种子点)。采用单样本t检验(P<0.001)进行功能连接的组内分析和两样本t检验(P<0.01)进行组间分析,所有的分析结果均采用MonteCarlo方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周围性面瘫组和对照组的组内分析结果显示,双侧PCC、LSⅠ、RSⅠ、LMⅠ和RMⅠ均与多个脑区(大脑、小脑、丘脑以及基底节区等灰质区域)存在着广泛性的功能连接;组间分析结果显示2组间PCC、RSⅠ、RMⅠ的功能连接没有差异;周围性面瘫组较健康志愿者组LSⅠ、LMⅠ的功能连接2组间存在差异。LSⅠ的组间分析显示,LSⅠ与双侧扣带回、楔前叶、左侧楔叶、枕上回及枕中回的功能连接增强;LMⅠ的组间分析显示,LMⅠ与双侧扣带回、楔前叶、右侧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颞上回、颞中回、颞横回、顶下小叶、枕中回、角回、尾状核、苍白球、丘脑、岛叶及左侧枕上回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变化主要表现为同侧大脑半球面部初级感觉皮层和面部初级运动皮层与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分布于感觉相关脑区和运动相关脑区,推测可能与面瘫患者面部运动感觉障碍的脑功能代偿作用有关。
朱一芳李传富徐春生杨骏李落意赵斌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面神经麻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