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可清

作品数:213 被引量:402H指数:12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1篇期刊文章
  • 50篇专利
  • 3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6篇理学
  • 7篇化学工程
  • 6篇医药卫生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电子电信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37篇液晶
  • 80篇盘状液晶
  • 70篇苯并菲
  • 46篇介晶性
  • 35篇苯并菲盘状液...
  • 33篇化合物
  • 26篇密度泛函
  • 26篇密度泛函理论
  • 26篇泛函
  • 26篇泛函理论
  • 26篇分子
  • 25篇金属
  • 23篇金属有机
  • 22篇配合物
  • 20篇光谱
  • 17篇电荷
  • 17篇非线性光学性...
  • 16篇氢键
  • 14篇电子光谱
  • 14篇烷氧基

机构

  • 199篇四川师范大学
  • 23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四川大学
  • 3篇乐山师范学院
  • 2篇成都师范高等...
  • 2篇南开大学
  • 2篇淮南师范学院
  • 2篇四川职业技术...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湘潭大学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渝州教育学院

作者

  • 211篇赵可清
  • 122篇胡平
  • 104篇汪必琴
  • 48篇余文浩
  • 44篇李权
  • 21篇丁涪江
  • 17篇张良辅
  • 12篇白跃峰
  • 9篇骆开均
  • 9篇万文
  • 8篇蔡静
  • 8篇曾薇
  • 8篇陈俊蓉
  • 6篇徐成刚
  • 6篇徐布一
  • 6篇高彩艳
  • 5篇许洪波
  • 5篇孙定光
  • 4篇李辉容
  • 4篇孙作鹏

传媒

  • 36篇化学学报
  • 27篇四川师范大学...
  • 8篇原子与分子物...
  • 7篇化学研究与应...
  • 7篇中国化学会第...
  • 6篇有机化学
  • 6篇合成化学
  • 5篇物理学报
  • 3篇中国科学(B...
  • 3篇物理化学学报
  • 3篇中国科学:化...
  • 3篇中国化学会第...
  • 3篇中国化学会第...
  • 3篇中国化学会第...
  • 2篇光学学报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化学通报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年份

  • 1篇2024
  • 7篇2023
  • 11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12篇2019
  • 1篇2017
  • 14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13篇2012
  • 11篇2011
  • 14篇2010
  • 16篇2009
  • 18篇2008
  • 16篇2007
  • 11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3
2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苯并菲衍生物的电荷传输性质被引量:1
2013年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理论水平计算7个含6条烷氧基链的苯并菲衍生物分子的电荷传输速率。结果显示,引入手性C2H5CH(CH3)CH2O链和OC3H6CH=CH2、OC3H6C≡CH、OC2H4OCH CH2不饱和链的苯并菲分子,将通过改变电荷传输矩阵元来影响电荷传输性能。含2-甲基丁氧基手性基团的苯并菲衍生物,甲基同向堆积方式的空穴或电子传输速率最大。7个分子中空穴和电子传输速率最大值分别为5.58×10-2和4.55×10-2cm2·v-1·s-1。
刘剑波谭英雄李权赵可清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空穴传输电子传输矩阵元
1,4-二氮丁二烯衍生物的合成被引量:1
2001年
报道了由乙二醛、丁二酮和多种芳胺反应 ,合成 1,4 二氮丁二烯衍生物的简便、适用的合成路线 .乙二醛与芳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合成了 1,4 二氮丁二烯衍生物 ,收率为 72 %~ 78% ;丁二酮在CH3COOH催化作用下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合成了 1,4 二氮丁二烯衍生物 ,收率为 3 4 %~ 71% ,并用1HNMR谱对其表征 ,反应在乙醇溶剂中进行 .
熊俊如赵可清胡平
关键词:亲核加成反应乙二醛丁二酮芳胺催化剂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四苯基乙烯-苯并菲多聚体
<正>四苯基乙烯类衍生物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且其涡轮状结构作为刚性中心核所形成的衍生物仍能呈现液晶性。本工作利用CuI-NEt3体系催化端基炔和端基叠氮化合物的点击反应合成了四苯基乙烯-苯并菲多聚体1和2E/Z,且成功...
胡平陈超魏晓丽余文浩汪必琴赵可清
关键词:苯并菲点击化学掺杂
文献传递
偶氮,亚胺,酯类液晶的合成及中心桥键对介晶性的影响研究(英文)被引量:3
2000年
报道了偶氮化合物p H2 1C10 O C6H4 NN C6H4 COOCh ,亚胺化合物p H2 1C10 O C6H4 CHN C6H4 COOCh ,酯类化合物p H2 1C10 O C6H4 COOCh ,(Chastheabbreviationofcholesterylgroup)的合成 ,结构鉴定 ,以及DSC和偏光显微镜对其介晶性研究的结果 .并对中心桥键对介晶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
徐成刚汪必琴胡平赵可清
关键词:液晶介晶性偶氮亚胺酯类
丙基联苯酯型液晶的合成:不饱和端基及氧原子对介晶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本文以对溴苯甲醚为原料制备成格氏试剂,与4-丙基环己酮亲核加成,脱水,Pd/C催化脱氢芳基化,L iPPh2脱甲基得到了4-正丙基-4’-羟基联苯。该联苯与酰氯酯化反应合成了系列丙基联苯酯类液晶化合物C3H7-C6H4-C6H4-OC(O)R。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台偏光显微镜对其介晶性研究发现,当R=CnH2n+1(n=3,4)时,化合物无液晶性;但n=5-7、10,C8H16CH=CH2,C8H16C≡CH时,化合物具有SA相;当R=CH2OCmH2m+1(m=2-5),CH2OCH2CH2OCH3时,化合物呈有序度较较高的SB相。这类化合物的液晶相较窄,多在25℃-100℃范围内。TGA测试的化合物热分解温度都高于200℃。
汪必琴余文浩赵可清胡平
关键词:液晶联苯
侧链含棒状液晶基元的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质
<正>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类含侧链棒状液晶基元的聚酰亚胺液晶高分子 PI1 (BPDA+ODA/CHPEEDA)、PI2(BPDA+ODA/BPEEDA),并通过 POM、DSC 以及 TGA 对聚酰亚胺薄膜的介晶性、热稳定...
赵可清孙作鹏简忠保刘向阳顾宜
关键词:聚酰亚胺侧链液晶向列相
文献传递
官能化苯并菲盘状液晶的合成及不饱柔链对介晶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合成了12个含不饱和软链的苯并菲盘状液晶化合物,C18H6(OC5H11)6-x(OR)x(x=1,2,3),R=-C3H6CH=CH2(a),-C3H6C≡CH(b),-C2H4OCH=CH2(c).化合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表征.化合物热致液晶性通过偏光显微镜(POM),差视扫描热量法(DSC),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呈现有序的六方柱状介晶相.端炔基链化合物b系列熔点最高.乙烯氧基柔链化合物c系列有最高的清亮点和最宽的介晶性温度范围,且随着不饱和醚链数的增多,清亮点明显升高.对称苯并菲化合物sym-C18H6(OC5H11)3(OR)3比不对称化合物asym-C18H6(OC5H11)3(OR)3具有更高的熔点和清亮点.乙烯氧基柔链可极化的偶极相互作用对液晶稳定性有较大贡献.
赵可清周慧余文浩胡平汪必琴物部浩达清水洋
关键词:盘状液晶苯并菲
三唑和环戊烯苯并菲衍生物盘状液晶分子的电荷传输性质被引量:6
2012年
电荷传输是有机电子材料的重要性质.根据Marcus理论模型,电荷传输为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和电子-声子相互作用过程,电子-声子相互作用耦合强度越大,重组能越大,不利于电荷传输.电子-电子相互作用耦合强度越大,电荷传输矩阵元越大,有利于电荷传输.对含1,2,4-三唑、1,2,3-三唑和1,2,3-三氮-2,3环戊烯边链的苯并菲衍生物分子的电荷传输性质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含1,2,3-三唑的苯并菲衍生物分子的空穴传输速率和电子传输速率相当,速率常数为2×10^(12)s^(-1).含1,2,4-三唑的苯并菲衍生物分子的空穴传输速率常数为5×10^(12)s^(-1),约为电子传输速率常数的10倍.含1,2,3-三氮-2,3环戊烯的苯并菲衍生物分子的电子传输速率常数为3×10^(12)s^(-1),约为空穴传输速率常数的10倍.目标分子的空穴传输或电子传输速率主要受传输矩阵元的影响,即电子-电子相互作用耦合强度的大小决定传输速率的变化.
杨琼芬聂汉陈自然李权赵可清
关键词:苯并菲电荷传输三唑环戊烯
DFT研究樟脑型β-二酮环金属铂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我们的实验合成研究将樟脑引入β-二酮羰基环,目前已合成出如图1所示的1~4种化合物。为更好的设计合成高效的发光材料,本文通过改变取代基在β-二酮羰基环的性质和取代基在配体的位置,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樟脑型β-二酮环金属铂配...
蔡静陈俊蓉曾薇李权骆开均赵可清
文献传递
s-四嗪-水簇复合物的理论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用量子化学B3LYP方法和6-31++G**基函数研究了s-四嗪-水簇复合物基态分子间相互作用,并进行了构型优化和频率计算,分别得到无虚频稳定的s-四嗪-(水)2复合物、s-四嗪-(水)3复合物和s-四嗪-(水)4复合物6个、9个和12个.复合物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复合物结构中形成一个N…H—O氢键并终止于O…H—C氢键的氢键水链构型最稳定.经基组重叠误差和零点振动能校正后,最稳定的1∶2,1∶3和1∶4(摩尔比)复合物的结合能分别是41.35,70.9和94.61kJ/mol.振动分析显示氢键的形成使复合物中水分子H—O键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减小(红移).研究表明N…H键越短,N…H—O键角越接近直线,稳定化能越大,氢键作用越强.同时,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TD-B3LYP/6-31++G**水平计算了s-四嗪单体及其氢键复合物的第一1(n,π*)激发态的垂直激发能.
黄方千李权赵可清
关键词:分子间相互作用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