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费国忠

作品数:4 被引量:4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肝炎
  • 3篇慢性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单个核细胞
  • 2篇血清
  • 2篇前S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外周血单个核
  • 2篇外周血单个核...
  • 2篇细胞
  • 2篇核细胞
  • 2篇干扰素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白细胞
  • 1篇刀豆
  • 1篇乙型肝炎表面...

机构

  • 4篇上海市静安区...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费国忠
  • 2篇姚光弼
  • 1篇闻玉梅
  • 1篇姚桢
  • 1篇张利民
  • 1篇柳长柏

传媒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微生物学...

年份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r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血清前S_1、S_2的动态变化被引量:4
1992年
本文对5例肝活检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在短程强的松龙撤除后应用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过程中对血清前S_1和前S_2蛋白进行了动态观察。疗程结束时,3例病人的血清前S_1、前S_2蛋白滴度逐渐下降,尤以前S_2蛋白的下降为明显,前S_1和前S_2蛋白的下降与DNAp、HBeAg的消失相关。另2例对此治疗无反应的病人,在治疗期间,血清前S_1和前S_2蛋白无明显变化,在治疗结束时,血清HBV-DNA,DNAp及HBeAg仍阳性。结果提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前S_1和前S_2蛋白的测定有助于监测疗效。
费国忠姚光弼
关键词:乙型肝炎干扰素前S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前S_1和前S_2抗原同步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5
1991年
采用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对106例 HBV 感染者共146份血清进行前 S1和前 S2抗原同步检测,结果血清前 S 抗原与血清 HBVDNA 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其与血清 HBeAg、PHSA 受体活性及抗 HBc 也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五组不同临床类型 HBV 感染者血清前 S 抗原检出率及相对含量均以 ASC 组最高,SH 组次之,CAH、CPH 和 AH 组均较低。AH 组随疾病恢复、ALT 下降,血清前 S 抗原相对含量下降乃至阴转;CAH 和 CPH 组尽管病情改善、ALT 下降,血清前 S 抗原相对含量并无明显改变;SH 组则无论病情好转或恶化,血清前 S 抗原相对含量均下降。表明连续定量检测血清前 S 抗原可为除 SH 外其它各型乙型肝炎提示预后。作为 HBV 复制和疾病预后观察指标血清前 S1抗原较前 S2抗原敏感。
柳长柏费国忠姚桢姚光弼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S1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HBsAg诱生γ干扰素的反应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用纯化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诱生的γ干扰素(IFNγ)反应,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7/9)血清抗-HBs阳性者,都能产生对HBsAg的IFNγ反应,平均滴度为3.589±1.694(log2U/50μl);部分CAH患者(5/12)亦能产生对HBsAg的IFNγ反应,平均滴度为2.560±0.711(log2U/50l),二组间IFNγ滴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血清标志阴性者不能产生对HBsAg的IFNγ反应,在CAH组及对照组中均未测到对HBsAg的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反应。
费国忠闻玉梅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Γ干扰素细胞免疫应答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刀豆蛋白A诱生的γ—干扰素反应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费国忠张利民楼惠珍
关键词:乙型肝炎T-淋巴细胞单核白细胞刀豆干扰素诱导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