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绍东

作品数:95 被引量:2,044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理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建筑科学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2篇污染
  • 21篇酸沉降
  • 13篇酸雨
  • 10篇酸沉降临界负...
  • 10篇大气污染
  • 9篇污染物
  • 9篇颗粒物
  • 8篇VOCS
  • 7篇动车
  • 7篇有机物
  • 7篇土壤
  • 7篇气溶胶
  • 7篇污染特征
  • 7篇模拟酸雨
  • 7篇挥发
  • 7篇挥发性有机
  • 6篇排放清单
  • 6篇挥发性有机物
  • 6篇机动车
  • 6篇红壤

机构

  • 72篇北京大学
  • 21篇清华大学
  • 7篇哈尔滨工业大...
  • 4篇四川师范学院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首都经济贸易...
  • 3篇北京市环境保...
  • 3篇重庆市环境保...
  • 3篇四川省环境监...
  • 2篇北京市环境保...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新疆生产建设...
  • 2篇成都市环境保...
  • 1篇国家环境保护...
  • 1篇环境保护部环...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95篇谢绍东
  • 18篇郝吉明
  • 13篇张远航
  • 10篇周中平
  • 9篇周定
  • 9篇段雷
  • 5篇唐孝炎
  • 5篇曾立民
  • 4篇邵敏
  • 3篇薛志钢
  • 3篇刘惠玲
  • 3篇叶雪梅
  • 3篇陆克定
  • 3篇翟崇治
  • 3篇陈源
  • 2篇胡泳涛
  • 2篇刘娜
  • 2篇宋国君
  • 2篇蔡皓
  • 2篇柴发合

传媒

  • 27篇环境科学
  • 12篇环境科学学报
  • 7篇中国环境科学
  • 7篇环境科学研究
  • 5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四川师范学院...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化学进展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重庆环境科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广州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新世纪周刊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稳态酸化模型计算酸沉降临界负荷被引量:12
1997年
应用稳定状态土壤化学模型PROFILE计算了柳州薄层砂页岩红壤和地表水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对模型所需参数,建立了系统完整的收集、测量与计算方法,得到柳州地区针叶林植被区域由湿沉降计算总沉降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柳州薄层砂页岩红壤已处于酸化的稳定状态,其酸度、潜在酸度和硫沉降临界负荷分别为1.96、1.88和1.1keqhm-2a-1,而地表水的酸度、潜在酸度和硫沉降临界负荷分别为0.88、0.80和0.61keqhm-2a-1.
谢绍东郝吉明周中平
关键词:酸沉降红壤
应用VSD动态酸化模型确定区域酸沉降控制目标研究
2012年
为了控制区域酸沉降污染,需要制定科学的区域大气酸沉降控制目标.本研究建立了应用VSD动态模型的多点位模拟和累积频率分布曲线统计方法,通过模拟各酸沉降情景下某一目标年区域内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确定其酸沉降控制目标.将此方法应用于广州-东莞-惠州地区,在现场测量区域内25点位土壤特征的基础上,应用VSD模型模拟各点位土壤特征对酸沉降的响应,再将模拟结果绘制成累积频率分布曲线,据此确定该区域酸沉降控制目标.结果表明,单独控制S沉降时,若使得该区域生态保护率达到80%,则短期和长期S沉降的控制目标分别为7.68-12g/(m2.a)和10.24-16g/(m2.a);若生态保护率为95%,短期和长期S沉降控制目标分别为5.12-8g/(m2.a)和7.68-12g/(m2.a).同时控制S和BC沉降时,若生态保护率为80%,当BC沉降为6.4-12.8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2.5纠鲥n12.a)和5.12-8g/(m2.a);当Bc沉降为4.8-9.6g/(m2.a)时,S的控制目标为2.56-4g/(mLa).若生态保护率为95%,当Bc沉降为6.4-12.8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O.6和lg/(m2.a)和5.12-8g/(m2.a);当Bc沉降为4.8-9.6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0.64-1g/(m2.a)和2.56-4g/(m2.a);当Bc沉降量降至2-4g/(m2.a),则80%和95%生态保护率下的S控制目标均为O.64-1g/(m2.a).
赵和春谢绍东
关键词:VSD
酸沉降目标负荷探讨被引量:1
2000年
用动态模型模拟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目标负荷的响应,以探讨受损系统恢复的过程和时间,应用该方法对柳州地区酸沉降目标负荷的讨论表明,若2000年硫沉降为6g.m^-2.a^-1,2005年为3g.m^-2.a^-1,2010年达到临界负荷1.2g.m^-2.a^-1,则柳州红和黄红壤大约将在2040年后逐渐恢复,2060年后大约能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
谢绍东郝吉明
关键词:酸沉降红壤土壤监测土壤污染
模拟酸雨对混凝土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1
1995年
采用周期浸泡和喷淋试验等2种加速腐蚀试验方法,分别研究PH为1.0、3.5、5.6和PH为1.0、为0、0.06、0.1mol/L等6种模拟酸雨对混凝土的影响。研究表明:用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较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耐酸雨能力强;酸雨中H+和的协同侵蚀导致混凝土强度的降低,其下降的程度与材料中CaO的损失和SO3/CaO的比值成二元线性相关;H+的渗透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遵循幂函数的关系;混凝土受蚀后,[CaNa][SiAl]4O8、[NaK]AlSi3O8等将逐渐消失,而生成体积较大的CaAl2Si2O8、CaSO4·2H2O等物质,材料中的CaO、MgO、Al2O3和Fe2O3组分流失,其中的Fe2O3仅受酸雨中的H+的侵蚀而不受的影响,CaO和Al2O3既受H+的侵蚀又受的侵蚀影响。
谢绍东周定岳奇贤刘惠玲
关键词:酸雨混凝土
城市街道峡谷内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扩散规律被引量:14
2002年
街道峡谷中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扩散取决于屋顶风向和风速 ,并受街道峡谷宽高比、峡谷两侧街区建筑物高度的对称性和高度分布及街区形状等因素的影响。街道峡谷宽高比接近 1时 ,递升型峡谷以及宽阔街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可以通过改变街道线源附近街区内建筑物的高度来明显降低污染物浓度。
张化天谢绍东张远航
关键词:排气污染街道峡谷建筑规划污染物
四川乡村点新粒子生成特征及其对云凝结核数浓度的贡献被引量:7
2014年
为揭示成渝地区大气复合污染成因,选择乡村点资阳站的冬季,实测了颗粒物数浓度及其粒径谱分布、云凝结核(CCN),在二氧化硫、光解速率(JO^1D)实测值基础上估算了新粒子生成的重要前体物气态硫酸的浓度.2012年12月5日到2013年1月5日观测期间,3~582nm颗粒物数浓度水平较高,平均值为(16072±9713)cm^-3.颗粒物数谱分布呈现以积聚模态为主体的特征,占总颗粒物数浓度的46%,此比值高于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的乡村点和背景点.在较高颗粒物凝结汇(CS)水平下[(4.3±3.6)×10^-2s^-1],甄别出7次新粒子生成(NPF)事件,占观测天数的23%.NPF事件发生时,颗粒物生成速率与增长速率分别为(5.2±1.4)cm^-3s^-1,(3.6±2.5)nm/h.NPF事件对CCN数浓度有明显贡献,NPF发生后CCN数浓度平均增长19%.
陈晨胡敏吴志军吴宇声郭松陈文泰罗彬邵敏张远航谢绍东
关键词:云凝结核四川盆地
建世界“最大雾霾实验室”没必要
2014年
光靠理论无法“治霾”,而且如何“治霾”也根本不需要再研究,因为方法已经非常明晰,就足降低污染物排放。就中国目前空气污染问题而言,还不到“针对性治覆”的时候,空气中各项污染物的指标都很高,整体上需要降低。
谢绍东
关键词:实验室污染物排放大雾污染问题
我国西南地区酸雨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9
1997年
通过实地大气曝晒法,采用有遮盖和无遮盖两种曝晒方式,分别在降水酸度和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程度不同的我国西南地区进行挂片,同时在实验室建立了周期浸泡法模拟酸雨加速材料腐蚀的试验方法,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酸雨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刘惠玲周定谢绍东
关键词:酸雨混凝土曝晒
杀虫剂十氯酮的多介质环境行为模拟被引量:8
2007年
应用EQC模型模拟十氯酮在多介质环境中的归宿和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土壤是十氯酮最大的贮存库,在稳态平衡条件下,残留率达到95.0%;在稳态非平衡条件下,十氯酮单独排放到水体,有37.5%残留在于排放的水体中,其在大气的浓度水平和质量分布均很低,在沉积物中的质量则来自于水体向沉积物的沉降迁移;十氯酮主要通过水体的水平迁移和土壤的厌氧降解输出;十氯酮的主要界面迁移过程是大气向土壤的迁移,其次是水体向沉积物的沉降和大气向水体的迁移。
吴磊谢绍东
关键词:环境归趋
酸沉降对非金属建筑材料腐蚀机理的探讨被引量:20
1998年
将酸雨对非金属建筑材料的整个腐蚀过程分为腐蚀初期、中期和末期3个腐蚀阶段,进而提出腐蚀机理。对整个腐蚀过程探讨表明:酸雨对材料的腐蚀是酸雨中H+和SO2-4共同侵蚀作用的结果;H+将溶解硬化水泥石中的Ca(OH)2,SO2-4将与硬化水泥石作用生成膨胀性的物质CaSO4·2H2O。因此,酸雨对非金属建筑材料的腐蚀,主要是H+引起溶解腐蚀和SO2-4引起的膨胀腐蚀。
谢绍东周定周定
关键词:酸雨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