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丁梁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战后
  • 2篇史学
  • 1篇大众
  • 1篇大众媒体
  • 1篇德国政党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出版
  • 1篇学术共同体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意识
  • 1篇社民党
  • 1篇史学家
  • 1篇史学史
  • 1篇史学史研究
  • 1篇气象
  • 1篇组织机构
  • 1篇历史学
  • 1篇历史学家
  • 1篇历史意识
  • 1篇领军

机构

  • 6篇浙江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范丁梁
  • 2篇吕一民

传媒

  • 2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史学史研究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学术前沿
  • 1篇“中西史学传...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复杂语境中的德国“历史学家之争”被引量:9
2013年
1986--1987年,联邦德国就纳粹大屠杀在世界历史上是否独一无二以及如何对待纳粹历史等问题,发生了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争”。这一争论的爆发和推进是联邦德国历史学学科内外复杂语境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第一,联邦德国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围绕新的历史政策展开的讨论;第二,历史学内部的分裂和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竞争;第三,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代历史学家在学科和职业的自我认知上的共性与分歧;第四,大众新闻媒体作为活跃的争论平台的介入。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争论的中心议题、发展轨迹、阵营形成和论战氛围。在这场争论中,历史学家的个体性与职业性、历史学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史学争论的学术性与策略性构成了一个紧密交织的整体。
范丁梁
集体历史意识塑造权之争——1980年代的联邦德国政党关于历史政策的争论
2014年
联邦德国在1980年代围绕历史政策展开了激烈争论。基民盟/基社盟领导的联合政府提出了新保守主义的历史政策,遭到了社民党的强烈反对。前者强调要重建民族认同,后者则坚持对民族历史作批判性阐释。双方在审视纳粹历史、建造国家博物馆、纪念二战结束等众多问题上意见分歧、针锋相对。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在历史政策领域的对峙,其本质是对集体历史意识塑造权的争夺,并且反映出这一时期左右翼在不同领域的力量优势。
范丁梁
关键词:社民党
二战后联邦德国史学争论传统的路径演变被引量:3
2015年
二战后联邦德国爆发了若干大规模的史学争论。这些争论一方面反映了德国历史学家勇于争论、更善于争论的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史学争论在新的媒体社会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本文试图在对争论的特点进行说明的基础上,以费舍尔争论、历史学家之争和戈德哈根争论为代表,勾勒史学争论从学术论争到公共论战的路径演变,分析德国历史科学与公共领域和大众媒体的关系,并且从历史学家就此受到的挑战及其应对中有所感悟。
范丁梁
关键词:大众媒体
二战后联邦德国史学争论传统的路径演变
二战后联邦德国爆发了若干大规模的史学争论.这些争论一方面反映了德国历史科学和历史学家勇于争论、乐于争论、同时更善于争论的学科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这种争论文化在新的媒体社会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本文试图在对争论的特点进行...
范丁梁
文献传递
“克服过去”:联邦德国如何重塑历史政治意识被引量:3
2014年
如何面对和克服纳粹历史,是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意识塑造的核心问题。1950年代,阿登纳政府推行排斥纳粹历史和整合纳粹人员并行的双重策略。1960年代,在反犹主义讨论、纳粹审讯、纳粹罪行追诉时效讨论和学生运动的推动下,联邦德国踏上了公开讨论纳粹历史的道路。1970年代,社民党政府通过追溯纳粹主义的历史渊源,塑造了联邦德国全新的历史政治意识。1980年代,保守主义试图推动纳粹历史之"正常化",却遭到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激烈反对。联邦德国克服过去的经验证明,只有大规模的公开争论,才是与纳粹历史交锋的利器。
吕一民范丁梁
关键词:政治意识
历史社会科学:联邦德国史学领军流派崛起之路被引量:2
2014年
致力于批判社会史研究的联邦德国"历史社会科学"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一个迅速崛起的过程。比勒费尔德大学作为组织中心,为学派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机构空间和体制土壤。凡登赫克-鲁佩莱希特出版社作为社会合作伙伴,为学派著述的出版发行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便捷渠道。《史学批判研究》丛书和《历史与社会》杂志作为思想展示的舞台,促进了学派的人员凝聚、成果交流和理论传播。凭借这一时期掌握的体制性和社会性资源,历史社会科学学派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共同体,构建起了学术交往网络,积累了学术资本,拥有了学科话语权,并且赢得了名誉、声望和影响力。它的成功表明,机构设置、学术出版和专业期刊等外在因素在史学流派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范丁梁吕一民
关键词:组织机构学术共同体学术出版
近二十年德国史学史研究之新气象
2015年
近二十年来,德国的史学史研究呈现一些引人注目的新气象。首先,社会文化史的理念促使研究者关注史学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学家的日常生活与人际网络。其次,史学理论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促使研究者关注历史知识作为一种社会产品的形成过程。再次,对"学术"、"专业"等概念重新加以理解的学科史路径导致了对公众史学、史学机构之结构要素和制度要素的研究。最后,对史学研究之现实性的重视将目光导向了史学与政治、与民族国家、与出版业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总之,晚近的德国史学史进行了多元化的批判反思,力求生动地呈现历史学家日常的研究活动,社会化地分析史学知识生产的过程,清晰地勾勒历史学的组织结构,并且更加清醒地认识史学专业的现实处境。
范丁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