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苟林

作品数:13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南充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腰椎
  • 4篇脊髓
  • 4篇脊髓损伤
  • 3篇蛋白
  • 3篇蛋白激酶
  • 3篇腰椎间盘
  • 3篇腰椎间盘突出
  • 3篇融合术
  • 3篇术后
  • 3篇椎间盘
  • 3篇椎间盘突出
  • 3篇雷帕霉素
  • 3篇激酶
  • 3篇AKT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突出症
  • 2篇退变
  • 2篇退行性
  • 2篇退行性变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机构

  • 13篇川北医学院
  • 3篇南充市中心医...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13篇苟林
  • 6篇林宏
  • 6篇张建英
  • 6篇胡凌云
  • 5篇刘康
  • 5篇李伟
  • 5篇林涛
  • 3篇李永宁
  • 3篇张波
  • 2篇白亦光
  • 2篇刘清毅
  • 2篇冯刚
  • 2篇宋跃明
  • 2篇刘浩
  • 2篇罗栩伟
  • 2篇李伟
  • 1篇郭明刚
  • 1篇陈鹏飞
  • 1篇陈竹
  • 1篇王兰兰

传媒

  • 4篇西部医学
  • 2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TOR/p70S6K信号通路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讨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70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信号转导通路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为改善SCI后神经运动功能、修复脊髓损伤提供分子学机制依据。[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器制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分为四组:SCI+ATP组、SCI+生理盐水组、SCI+ATP+雷帕霉素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1、2、3、4周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mTOR、p-mTOR、p70S6K、p-p70S6K、nestin、NSE和NF200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并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经不同治疗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脊髓中mTOR/p70S6K信号通路分子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呈低水平表达,在脊髓损伤后其表达增加。外源性ATP可显著增强大鼠受损脊髓中mTOR/p70S6K信号分子的表达,而雷帕霉素可明显抑制ATP诱导的表达上调。激活的mTOR/p70S6K信号通路可显著增强受损脊髓组织中的nestin、NSE和NF200的表达,促进SCI后BBB运动功能评分的增加,而雷帕霉素阻碍了由ATP诱导的上述效应。[结论]ATP通过诱导mTOR/p70S6K信号通路激活促进大鼠SCI后神经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促进SCI修复的潜能,此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SCI的重要干预环节。
胡凌云张建英刘康苟林林涛李伟孙振刚
关键词:MTOR雷帕霉素脊髓损伤
蛋白激酶信号级联Akt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诱导表达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信号级联蛋白激酶B(Akt)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表达变化,以及对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为SCI的修复提供分子学机制依据。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器制成大鼠SCI模型。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干预组(Int组)、对照组(Con组)。分别于术后1、7、14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kt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大鼠SCI后运动恢复情况。结果 Sham组在Akt蛋白和mRNA水平上呈低水平表达,SCI后Akt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Akt上游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抑制剂LY294002可明显抑制Akt的表达,并阻止SCI后自发性运动功能恢复。结论 SCI后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Akt可能是参与SCI后神经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干预环节。
胡凌云张建英苟林刘康林涛冯刚
关键词:脊髓损伤蛋白激酶B
Wiltse入路改良TLIF治疗伴有钙化或骨化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改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伴有钙化或骨化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4例符合标准的伴有钙化或骨化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Wiltse入路改良TLIF,21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23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5);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 <0. 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术后1周、3个月,VAS评分、ODI、JOA评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6个月,VA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ODI及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或激惹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切口和硬脊膜撕裂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Wiltse入路改良TLIF治疗伴有钙化或骨化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胡凌云胡凌云张建英刘浩张波苟林林宏宋跃明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损害
激活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激活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p70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信号通路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促进SCI修复提供分子学机制依据。方法:72只雌性SD大鼠建立轻型SCI模型后随机均分为激活组(Act组,SCI+ATP)、对照组(Con组,SCI+生理盐水)、阻断组(Int组,SCI+ATP+雷帕霉素);24只大鼠仅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为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于术后1d、3d、7d、14d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各SCI组大鼠经不同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Akt、p-Akt、m TOR、p-m TOR、p70S6K、p-p70S6K、Nestin、Neu N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Nestin和Neu N表达情况。结果 :各SCI组术后1d BBB评分为3~5分,之后逐渐增加,术后1d和3d各组间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Act组在SCI后7d和14d时的BBB评分明显高于Con与Int组(P〈0.05)。各SCI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Akt、m TOR及p70S6K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Act组的磷酸化水平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Con组及Int组(P〈0.05),术后7d时磷酸化水平增高最为显著(P〈0.01)。各SCI组大鼠在术后各时间点的Nestin表达水平均高于Sham组(P〈0.05),Act组的表达水平较Con组、Int组显著性增高(P〈0.05)、Nestin阳性细胞数显著性多于Con组与Int组(P〈0.05)。各SCI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Neu N表达均显著性低于Sham组(P〈0.01),各SCI组Neu N的表达在术后1d、3d无显著性差异(P〉0.05);Act组在术后7d和14d时的Neu 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组及Int组(P〈0.05),Neu N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Con组与Int组(P〈0.05)。结论:激活Akt/m TOR/p70S6K信号通路可显著增加SCI后Nestin及Neu N的表达,促进SCI后神经恢复和功能改善,此信号�
胡凌云张建英林涛苟林林宏李伟李伟刘康
关键词:脊髓损伤MTOR雷帕霉素神经再生
前路减压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损伤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下颈椎损伤手术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移植或钛网加自体骨移植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损伤32例。结果32例术后随访6月-4年6月,平均2年7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级以上改善,未见内植物松动、脱落及断裂者,植骨在4个月内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损伤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刘清毅苟林林涛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钢板骨折固定术内固定
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星形胶质化形成与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的激活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既往研究集中于如何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但对于如何抑制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殖反应的因素、从而改善神经再生的环境研究尚少。目的:观察Akt/m TOR/p70S6K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环境、修复脊髓损伤提供分子学机制依据。方法:建立SD大鼠轻型脊髓损伤模型,分为4组:实验组造模后行ATP治疗7 d;对照组造模后行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 d;干预组造模后行等量的ATP联合雷帕霉素治疗7 d;假手术组椎板切除后行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 d。分别于造模后1,3,7,14 d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m TOR、p-m TOR、p70S6K、p-p70S6K、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变化,并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大鼠脊髓中Akt/m TOR/p70S6K信号通路分子呈低水平表达,在脊髓损伤后其表达增加。外源性ATP可显著增强大鼠受损脊髓中Akt/m TOR/p70S6K信号分子的表达,而雷帕霉素可明显抑制ATP诱导的表达上调。激活的Akt/m TOR/p70S6K信号通路可显著减弱受损脊髓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过度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反应,促进脊髓损伤后BBB运动功能评分增加,而雷帕霉素阻碍了由ATP诱导的上述效应。结果证实,ATP通过诱导Akt/m TOR/p70S6K信号通路激活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瘢痕的形成,具有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环境、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和改善神经功能的潜能,此信号通路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干预环节。
胡凌云张建英林宏苟林林涛李伟刘康孙振刚
关键词:雷帕霉素神经系统损伤神经胶质轴突再生
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早期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疗,为临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4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IS-TLIF组(21例)和开放TLIF组(23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情况。结果 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天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均优于开放TLIF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MIS-TLIF组的VAS评分优于开放TLIF组(P<0.05),其ODI、JOA评分及术后6月时两组VAS、ODI及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TLIF组1例出现硬脊膜撕裂伴术后脑脊液漏,1例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MIS-TLIF组1例出现硬脊膜撕裂,术后无脑脊液漏,1例术后出现背根神经节激惹症状;两组均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椎弓根钉断裂、松动、植骨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上可获得与开放TLIF相同的疗效,且该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需进一步观察。
胡凌云张建英张建英刘浩张波苟林林宏
关键词:椎间融合术脊柱退行性变
血浆D-D水平对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1、3、7天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寻找预测价值最高的时间点。方法研究对象为17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1、3、7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D-D水平。术后随访1个月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生深静脉血栓87例(血栓组),无深静脉血栓形成92例(无血栓组)。绘制血浆D-D水平预测术后1个月深静脉血栓发生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最大约登指数法确定截断值。计算血浆D-D水平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结果术后1、3、7天血栓组血浆D-D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P均<0.05)。术后3天两组血浆D-D水平均高于术后1天和术后7天(P均<0.05)。术后1、3、7天血浆D-D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95%CI:0.773~0.912)、0.933(95%CI:0.892~0.974)、0.879(95%CI:0.824~0.934),最大约登指数法确定的截断值分别为1.92、2.46、1.95μg/mL。术后1天血浆D-D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分别为0.86、0.79、0.82,术后3天分别为0.93、0.85、0.89,术后7天分别为0.87、0.81、0、80。结论术后1~7天血浆D-D水平对脊柱退行性病患者术后1个月内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预测作用;预测的最佳时间点为术后3天。
李永宁白亦光罗栩伟李伟苟林郭明刚
关键词:脊柱退行性变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58例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成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组(实验组)及经后正中入路手术组(对照组),统计两组的术前术后JOA评分、VAS评分、手术优良率、手术节段融合率、开始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上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手术优良率、手术节段融合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开始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具有优良的早期临床疗效,未给患者增加更多的住院费用及延长其住院时间,而且明显减少了开始置钉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有效地避免了术后肌源性腰痛的出现,更符合微创手术理念,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李永宁李伟杨泽龙冯志尉苟林林宏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术后腰痛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2015年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出现的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现状。结果邻近节段退变的概念包括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和临床症状邻近节段退变,前者的发生率最低为8%,最高可达到95%,临床症状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最低为5.2%,最高为18.5%。对于邻近节段退变的预防措施主要有:术中减少融合节段、应用非融合技术、维持矢状面平衡等等。结论腰椎融合术后很容易发生邻近节段退变,通过对患者应用非融合技术可显著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张波张波李伟李伟张兵苟林林宏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