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宗宁

作品数:78 被引量:299H指数:9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无锡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57篇干细胞
  • 56篇细胞
  • 45篇间充质干细胞
  • 45篇充质干细胞
  • 24篇间充质
  • 24篇分化
  • 17篇骨髓间充质
  • 17篇骨髓间充质干...
  • 14篇细胞分化
  • 13篇体外
  • 10篇胎盘
  • 10篇胎盘间充质干...
  • 9篇缺损
  • 9篇骨髓
  • 8篇血管
  • 7篇诱导分化
  • 7篇人脐
  • 7篇神经干
  • 7篇丝素
  • 7篇丝素蛋白

机构

  • 65篇无锡市第三人...
  • 44篇苏州大学
  • 4篇东南大学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苏州市红十字...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泰州市人民医...
  • 2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武警医学院附...
  • 1篇宁波市第二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市第五人...
  • 1篇宜兴市人民医...
  • 1篇泰州市第四人...

作者

  • 78篇苗宗宁
  • 19篇惠国桢
  • 18篇张学光
  • 18篇陆华
  • 17篇祝建中
  • 14篇王玲
  • 13篇钱寒光
  • 13篇黄伟
  • 12篇赵基栋
  • 11篇蒋云召
  • 10篇吴卫江
  • 7篇陆爻忠
  • 7篇朱栋晓
  • 7篇陈镭
  • 7篇周建宏
  • 6篇唐志放
  • 6篇王新
  • 6篇卞林
  • 5篇薛群
  • 5篇金钧

传媒

  • 1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1篇江苏医药
  • 10篇实用临床医药...
  • 6篇苏州大学学报...
  • 5篇中国微循环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交通医学
  • 2篇中国交通医学...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国际生物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9篇2007
  • 5篇2006
  • 10篇2005
  • 11篇2004
  • 7篇2003
  • 1篇2002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骨细胞诱导分化及其组织工程化骨组织的实验研究
目的:骨组织工程通过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与增殖,并在体内或体外生长活体骨组织,用于骨的修复和再生,种子细胞和基质材料是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
苗宗宁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缺损
文献传递
盐酸纳洛酮治疗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 (PVS)中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30例颅脑外伤后PVS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对照组和纳洛酮治疗组 ,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 (4 8~ 9 6 )mg/d ,连续治疗 1~ 2个月。 3个月后比较各组意识转清率、GOS恢复良好率及PVS预后评分 ,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 β 内啡肽 (β EP)含量变化 ,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体感诱发电位 (SEP) ,比较经颅多普勒 (TCD)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纳洛酮治疗组 3个月后脑脊液 β EP水平下降 ,BAEP的Ⅰ~Ⅴ波峰潜伏期 (Ⅰ~ⅤIPL)、正中神经SEP的N13 ~N2 0 峰间潜伏期 (N13 ~N2 0 IPL)缩短 ,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 ,其意识转清率、GOS恢复良好率及PVS疗效评分明显提高。结论 纳洛酮通过降低脑脊液 β EP水平 ,增加脑血流 ,改善微循环 ,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 ,对颅脑外伤后PVS有一定的促醒作用。
陆华陈革周建宏吴卫江唐志放蒋云召陆爻忠孙钧铭苗宗宁钱永峰
关键词:颅脑外伤PVS纳洛酮持续性植物状态Β-EPCOS
双黄补对牙周病中牙周膜细胞的增殖分化的调控
2005年
目的:探讨中药双黄补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PDLC)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人PDLC,应用双黄补提取液作为辅助因子分成8组:A·黄连;B·黄芩;C·骨碎补;D·黄连加黄岑;E·黄连加骨碎补;F·黄岑加骨碎补;G·黄连、黄芩、骨碎补;H·对照组。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羟脯氨酸法测定胶原蛋白比值。结果:各组药物提取液均有促进PDLC增殖和提高胶原蛋白比值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中以双黄补组的效果最明显。不同孵育时间培养中以第5天的作用最强。结论:双黄补水提液可明显促进人PDLC增殖,明显提高胶原蛋白在总蛋白中的比值,可作为PDLC增殖的理想的辅助因子。
王新苗宗宁黄伟李小钢陈小虎
关键词:牙周膜细胞增殖分化双黄补
体外诱导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的分化被引量:6
2011年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可以向骨、软骨、肌肉、脂肪等间充质细胞分化。目的:探讨体外诱导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用含体积分数为2%胎牛血清以及20μg/L表皮生长因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通过表皮细胞标志物CK19以及CK10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诱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表皮细胞标志物CK19以及CK10免疫荧光染色阳性,提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分化为皮细胞的能力,可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和干细胞研究的一种有效来源。
万振洲冯亚松彭海林张玮苗宗宁陈亚宝
关键词:胎盘表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
hCMSC体外培养的优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
2009年
目的:探索从人胎盘绒毛组织体外分离培养获得间充质干细胞(hCMSC)和hCMSC体外有效扩增的方法,并对hCMSC生物学特性作初步分析。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胎盘绒毛组织中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分布,选取相应的绒毛组织和采用Ⅳ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得细胞悬液,进行原代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采用细胞计数和MTT法分析细胞的增殖;叔丁对甲氧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和DMSO联合诱导hC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RT-PCR分析flt3基因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胎盘绒毛中轴血管周围富有CD105、CD90阳性的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机械分离和Ⅳ型酶消化法获取绒毛层富含hCMSC的组织细胞;bFGF是良好的hCMSC体外增殖因子,而FL对人胎盘绒毛层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体外扩增的hCMSC高表达CD73、CD90、CD105,低表达CD14、CD34、CD45、HLA-DR,以及免疫负性调控分子PDL-1呈现表达,并且具有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潜能。结论:胎盘绒毛组织中存在低免疫原性的间充质干细胞,bFGF和FL(flt3 ligand)能有效促进胎盘绒毛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且保持其分化潜能。
徐小霞李芳苗宗宁孙静许云云张学光
关键词:胎盘绒毛间充质干细胞FL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被引量:4
2011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成人骨髓内含量极低,并且骨髓MSCs的数量和分化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和减弱。我们在体外分离培养胎盘来源的MSCs(PMSCs),注入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MCAO)脑内,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探讨PMScs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彭海林苗宗宁蒋霖陈亚宝
关键词: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局灶性脑缺血体外分离培养分化能力MSCS
红景天苷联合HGF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观察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红景天苷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将第5代脐血MSCs随机分成4组,A组不处理,B组分别加入5(B1)、10(B2)、20μmol/L(B3)的红景天苷5μL,C组分别加入5(C1)、10(C2)、20 ng/mL(C3)的HGF 5μL,D组分别加入B1+C1(D1)、B2+C2(D2)、B3+C3(D3)的红景天苷和HGF。分别于培养第1、7、14、21天,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计数肝样细胞的数量;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谷丙转氨酶(ALT),溴甲酚绿法检测上清液中的白蛋白(ALB),观察肝样细胞的分泌功能。结果 A组细胞均呈长梭形,各时点无明显变化;B、C、D组第7天梭形细胞两端逐渐变短,第14、21天细胞由长梭形变为三角形、多角形或类圆形(肝样细胞)。A组高倍镜下均未见肝样细胞,B、C、D组在第7、14、21天均可见肝样细胞(P均<0.05),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均<0.05);D组肝样细胞数量高于同时点的B、C组(P均<0.05),并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D2、D3与D1比较,P均<0.05,而D3与D2比较,P>0.05。A组各时点细胞上清液中均未检测到ALT、ALB,B、C、D组第14、21天均检测到ALT、ALB(P均<0.05),并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均<0.05);D组ALT、ALB水平均高于同时点的B、C组,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均<0.05),D2、D3与D1比较,P均<0.05,而D3与D2比较,P>0.05。结论与单用HGF、红景天苷相比,二者联合应用可增强脐血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其中以10μmol/L红景天苷联合10 ng/mL HGF的诱导效果最佳。
黄伟钱海鑫苗宗宁张学光
关键词:红景天苷谷丙转氨酶肝样细胞间充质干细胞
人胚脑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从人胚脑皮层中分离培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在人胚脑皮层中分离出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 ,并进行培养、传代、分化观察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克隆细胞的神经巢蛋白 (Nestin)抗原和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结果从胚龄10周的新鲜人胚脑皮层中成功分离出神经干细胞 ,该细胞具有连续克隆能力 ,可传代培养 ,表达神经巢蛋白抗原。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细胞、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结论人胚脑皮层中存在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
陆华蒋云召苗宗宁周建宏唐志放陆爻忠卞林惠国桢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人胚胎脑皮层克隆
盐酸纳洛酮在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在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 (PVS)中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45例颅脑外伤后PVS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对照组、小剂量纳洛酮治疗组和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 2 4~9 6mg/d ,连续治疗 1~ 2个月。 3个月后比较各组意识转清率、GOS恢复良好率及PVS预后评分 ,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 β 内啡肽 ( β EP)含量变化 ,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体感诱发电位 (SEP) ,比较经颅多普勒 (TCD)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组 3个月后脑脊液 β EP水平下降 ,BAEP的Ⅰ~Ⅴ波峰潜伏期 (Ⅰ~ⅤIPL)、正中神经SEP的N1 3~N2 0 峰间潜伏期 (N1 3~N2 0 IPL)缩短 ,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 ,其意识转清率、GOS恢复良好率及PVS疗效评分明显提高。结论 纳洛酮通过降低脑脊液β EP水平 ,增加脑血流 ,改善微循环 ,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 。
陆华陈革吴卫江周建宏唐志放蒋云召陆爻忠孙钧铭苗宗宁钱永峰
关键词:颅脑外伤PVS纳洛酮持续性植物状态Β-EP正中神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趋化神经前体细胞的机制被引量:8
2005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神经前体细胞(NPC)移植于脑组织损伤动物的实验证明这两类细胞移植后均能在体内迁徙,与周围细胞整合,促进神经功能修复。BMSC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的机制之一被认为与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有关,但具体机制不十分明确。为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其唯一的受体CXCR4这对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上探讨BMSC移植的可能治疗作用,实验采用ELISA法检测了体外培养的BMSC上清液中SDF-1α的含量,体外微孔隔离室迁移实验发现NPC能在BMSC分泌的培养上清液中SDF-1α的作用下发生定向迁移,特异性抗CXCR4单抗能有效阻断NPC的定向迁移效应,证实了BMSC分泌的SDF-1α促进表达CXCR4的NPC向病灶处迁移可能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的机制之一,从而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功能缺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薛群苗宗宁华军曲静王明元金钧施勤陈永井方振羊惠国桢张学光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前体细胞细胞移植神经功能缺损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