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举伟

作品数:25 被引量:22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桑树
  • 4篇叶绿
  • 4篇叶绿素
  • 4篇叶绿素荧光
  • 4篇土壤
  • 4篇苜蓿
  • 4篇微生物
  • 4篇胁迫
  • 4篇间作
  • 4篇光合特性
  • 3篇丁香
  • 3篇烟草
  • 3篇叶片
  • 3篇幼苗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微生物群落
  • 3篇基因
  • 3篇基因烟草
  • 3篇根际
  • 3篇根际土

机构

  • 25篇东北林业大学
  • 5篇黑龙江省科学...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省农垦...

作者

  • 25篇胡举伟
  • 22篇孙广玉
  • 18篇张会慧
  • 10篇李鑫
  • 7篇张秀丽
  • 6篇朱文旭
  • 6篇许楠
  • 3篇王娟
  • 3篇敖红
  • 3篇田野
  • 3篇岳冰冰
  • 3篇滕志远
  • 3篇代欣
  • 2篇鞠成梅
  • 2篇张景云
  • 2篇蔡敦江
  • 2篇郑桂英
  • 2篇张萌萌
  • 1篇尹鹏达
  • 1篇王晶英

传媒

  • 4篇草业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草地学报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森林工程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经济林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建植年限对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利用BiologMT技术,研究了3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肇东苜蓿、中苜一号和阿尔冈金)的建植年限(两年和10年)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建植10年紫花苜蓿的根际土壤在表征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上明显高于建植两年的根际土壤,其中10年阿尔冈金的AWCD值最高,而两年肇东苜蓿的值最低。相同品种不同建植年限间,建植10年紫花苜蓿的根际土壤微生物McIntosh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建植两年,而10年和两年根际土壤微生物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MT优势度指数上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建植10年的紫花苜蓿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同时也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同品种、不同建植年限下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模式出现的差异并不显著,但10年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间碳源利用的模式存在差异,主要碳源为糖类、羧酸和氨基酸等。
张萌萌敖红张景云鞠成梅胡举伟李鑫蔡敦江孙广玉
关键词:紫花苜蓿微生物群落
植物光合机构对光环境的适应机制:状态转换被引量:5
2016年
在自然条件下,植物接受的照光量经常变化,而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应的适应机制,用以维持光环境变化过程中2个光反应之间光能转换的能量平衡.植物的调控系统不但能通过调控叶片和叶绿体的运动以及光合色素的积累调节光的吸收,还可以通过光系统的状态转换灵活地调节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吸收的能量分配.特别是在低光强下,植物通过可对电子传递链的氧化还原状态做出响应的激酶和磷酸酶调控光系统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Ⅱ)的可逆磷酸化,从而调节激发能在PSⅠ与PSⅡ之间的分配.植物的状态转换机制是植物适应光质等光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本文综述了植物状态转换机制的研究进展,阐述了LHCⅡ的磷酸化及其在PSⅠ与PSⅡ两个光系统间的移动及其状态转换在植物适应光环境变化中的生理意义,并展望了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代欣胡举伟张秀丽孙广玉
关键词:光系统非光化学猝灭
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大兴安岭林区的山地草原化是森林退化的主要标志,研究山地草原化土壤微生物功能的演替对其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试验利用Biolog方法,以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林区3种山地植被退化类型(蒙古栎林、灌草丛和草地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山地草原化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3种植被退化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利用多种碳源的能力明显不同,其中,代表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在0.25~0.39之间,其大小为灌草丛〉蒙古栎林〉草地,灌草丛和草地的AWCD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碳源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与AWCD相似。3种植被退化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存在较大差异,对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表现为蒙古栎林〉灌草丛〉草地,而对氨/胺类碳源的利用呈现相反趋势。说明大兴安岭林区的山地草原化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下降,有关碳源底物利用的微生物数量及活性明显降低,并且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也呈降低趋势。
逄好胜张会慧李鑫丁伟鹏胡举伟林晗婧敖红孙广玉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BIOLOG碳源利用
干旱对桑树叶片光系统Ⅱ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栽植桑树既有防风固沙的生态价值,又具有增加农民收入的多种经济效益。随着国家"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工程的实施,栽桑业逐渐由湿润区域向干旱地区转移。干旱胁迫对于桑树光系统Ⅱ(PSⅡ)活性影响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干旱胁迫对桑树叶片PSⅡ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叶片光系统Ⅱ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桑树叶片光反应中心潜在活性(F_v/F_o)和以光吸收为基础的光合性能指数(PI_(ABS))均显著低于对照,但干旱协迫对桑树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的影响不显著。干旱处理的桑树叶片PSⅡ电子受体侧的电子由Q_A向Q_B传递受阻,同时PQ库和Q_B的电子接受能力下降,进而增加了Q^-_A的积累量;同时PSⅡ电子供体侧放氧复合体(OEC)的活性下降,导致PSⅡ活性受到抑制。由此可知,重度干旱抑制桑树PSⅡ光化学活性的生理机制可能是降低PSⅡ受体侧电子传递能力,同时桑树叶片OEC活性也受到伤害。
滕志远张会慧代欣胡举伟张秀丽孙广玉
关键词:桑树干旱胁迫
桑树/大豆、桑树/苜蓿间作对其生长及土地和光资源利用能力的影响
近年来桑树在黑龙江省干旱,以及盐碱地区被大量推广种植,改善了脆弱生态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的农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桑树和豆科作物的农林复合模式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以桑树(Moros alba L.)/大豆(Glyci...
胡举伟
关键词:桑树大豆苜蓿间作系统土壤成分
文献传递
桑树/大豆间作对植物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9
2013年
利用根系分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桑树/大豆间作体系中植株生长、根际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根系不分隔处理的桑树和大豆的株高、叶片数、根长和根冠比等生长指标均高于塑料膜分隔和尼龙网分隔处理,大豆有效根瘤数较多.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处理的桑树和大豆的根际土壤磷含量比塑料膜分隔分别高10.3%、11.1%和5.1%、4.6%.不分隔和尼龙网分隔处理的桑树和大豆根际微生物数量、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均高于塑料膜分隔处理.表明桑树和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种间促进效应.
胡举伟朱文旭张会慧许楠李鑫岳冰冰孙广玉
关键词:桑树大豆间作根系分隔土壤酶活土壤微生物
桑树/苜蓿间作对其生长及土地和光资源利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8
2013年
以桑树(Morus alba L.)/苜蓿(Medicago sativa L.)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长特性、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地利用率以及桑树和苜蓿光合特性,旨在提高松嫩平原牧区的饲草产量。结果表明:在第2次刈割时,间作桑树的株高、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叶片粗蛋白含量分别比单作桑树增加了9.2%,36.4%,61.1%和12.7%;间作苜蓿的株高、主茎分枝数、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分别比单作苜蓿增加了8.7%,26.7%,11.4%,20.5%和21.4%。间作桑树根际土壤的有机氮含量、速效氮含量、脲酶活性分别比单作桑树增加了3.3%,21.5%和32.7%;间作苜蓿根际土壤的有机氮含量、速效氮含量、脲酶活性分别比单作苜蓿增加了3.4%,26.6%和32.3%。桑树/苜蓿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29,大于1。间作桑树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分别比单作桑树提高了15.0%,39.3%和20.7%;间作苜蓿的LSP,LCP和Pmax分别比单作苜蓿降低了15.6%,33.9%和17.6%,桑树/苜蓿间作增加了桑树和苜蓿的表观量子效率(AQY)。研究表明桑树/苜蓿间作提高了桑树对强光和苜蓿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从而使间作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
胡举伟朱文旭张会慧孙广玉
关键词:桑树苜蓿间作
高羊茅草对盐碱地原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和Biolog-Eco微孔板鉴定系统,研究了松嫩平原盐碱土地区高羊茅草的生长对原油污染土壤pH、总盐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导致表征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碳源利用数增加,微生物碳源利用模式发生改变.高羊茅草对石油污染土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降低了土壤pH和石油烃(TPH)含量,提高了土壤含水率.高羊茅草根际土壤的AWCD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裸地土壤,为其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李鑫张会慧岳冰冰许楠朱文旭胡举伟孙广玉
关键词:石油污染高羊茅草BIOLOG松嫩平原盐碱地
不同光环境下兴安胡枝子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光响应特点被引量:14
2016年
为了解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对不同森林光环境的适应性,分别测定了林下和林缘兴安胡枝子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在低光强下,林下兴安胡枝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量子效率(AQY)明显高于林缘,即林下兴安胡枝子叶片对弱光的捕获和利用能力明显高于林缘,但林下兴安胡枝子在相对较强光强下的光合能力明显低于林缘,表现为较低的光饱和点(LSP)和净光合速率(Pmax),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减少,林下兴安胡枝子叶片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增加幅度也明显低于林缘,但林下兴安胡枝子具有相对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强下,林下和林缘兴安胡枝子叶片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均无明显差异,但当光强超过400μmol·m^(-2)·s^(-1)后,林缘兴安胡枝子叶片的ФPSⅡ和ETR均明显高于林下,但是林下兴安胡枝子叶片的热耗散能力明显高于林缘。兴安胡枝子叶片的光合特性对不同光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李鑫张会慧张秀丽许楠胡举伟逄好胜滕志远孙广玉
关键词:叶绿素荧光
不同红蓝光配比对桑树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光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近年来随着发光二极管(LEDs)技术的发展,利用LEDs耗能低、波长精确可调等优点控制光质并促进园艺作物、药用植物的生长受到人们关注。桑树(Morus alba L.)作为一种高经济价...
胡举伟
关键词:桑树幼苗生长生理特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