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穆士卿

作品数:36 被引量:160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合作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动脉瘤
  • 21篇颅内
  • 18篇颅内动脉
  • 18篇颅内动脉瘤
  • 14篇血流
  • 12篇血流动力学
  • 8篇血管
  • 7篇三维数值模拟
  • 6篇流体力学
  • 6篇计算流体力学
  • 5篇动脉
  • 5篇血管内治疗
  • 4篇脑损伤
  • 4篇后交通动脉
  • 3篇动静脉
  • 3篇动静脉畸形
  • 3篇血流动力学分...
  • 3篇神经外科
  • 3篇外科
  • 3篇脑动静脉

机构

  • 20篇首都医科大学...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复旦大学
  • 4篇北京市神经外...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吉林大学中日...
  • 2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解放军第三医...
  • 1篇空军指挥学院
  • 1篇北京大学国际...

作者

  • 36篇穆士卿
  • 17篇杨新健
  • 13篇吕明
  • 13篇张莹
  • 11篇吴中学
  • 8篇李佑祥
  • 7篇罗斌
  • 6篇王盛章
  • 6篇张义森
  • 6篇李海云
  • 5篇丁光宏
  • 5篇刘健
  • 4篇肖安平
  • 4篇姜除寒
  • 3篇李凯
  • 3篇刘爱华
  • 3篇张倩倩
  • 2篇阮卫宁
  • 2篇于红玉
  • 2篇赵丛海

传媒

  • 7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脑科疾病...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2014年
目的 通过评估影像资料和临床预后来探讨血管内治疗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 2012年2月,连续接诊的行血管内治疗的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评价手术的可行性、手术并发症及影像和临床预后。结果 共有27例患者27个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其中17例行载瘤动脉闭塞,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率、近全栓塞率和部分栓塞率分别为81.5%、11.1%和7.4%.无死亡病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4%.在为期32.9±17.3个月(4~71个月)的随访中,25例(92.6%)的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统计学分析显示高龄(60岁以上)与不良预后相关(P=0.006).结论 血管内治疗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安全有效,有症状的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应及时治疗,对于高龄患者治疗应慎重。
张振海吴中学沈春森徐如祥穆士卿
关键词:巨大动脉瘤海绵窦段血管内治疗随访
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结合DSA三维图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2个(动脉瘤1为侧壁动脉瘤,动脉瘤2为顶端动脉瘤)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观察动脉瘤内血流流动模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流速、壁面切应力及压力)。结果①两个动脉瘤的分叶均位于入流动脉的血流高速冲击处和血流涡流处。②在1个心动周期内(0.1~0.8s),两个分叶状动脉瘤的流速、壁面切应力及压力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收缩期末的0.2s时刻。分叶状动脉瘤内从分叶发生处到分叶的深部出现了流速、壁面切应力及压力变化梯度,动脉瘤每个分叶的发生处数值最高,分叶的顶端数值最低(接近于0)。两个动脉瘤分叶发生处血流流速、壁面切应力、动压平均值分别为(1.20±0.40)m/s、(8.12±2.44)Pa、(851±508)Pa;分叶深部分别为(0.45±0.20)m/s、(0.64±0.27)Pa、(103±81)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动脉瘤内壁面切应力和动压变化与血流流速变化呈正相关(r=0.947,P=0.000;r=0.969,P=0.000)。结论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形成与高速血流的冲击有关;分叶发生处的高流速、高压力、高壁面切应力,可能与分叶的发生和生长有关;分叶深部的低流速、低压力、低壁面切应力,可能与动脉瘤易破裂有关。
张莹杨新健穆士卿王盛章于红玉李海云罗斌吕明张义森陈家亮张音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
颅内动脉瘤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结合有限元法对颅内动脉瘤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特性。方法利用临床三维血管造影图像建立动脉瘤数值模型,用Matlab7.0软件及Ansys软件提取动脉瘤的立体轮廓并进行三维网格划分,然后应用Fluent6.02软件进行动脉瘤数值模拟及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本例研究对象显示动脉瘤流入道的血流速度、动压及壁面切应力最高,流出道次之,顶部最低。结论①根据病人的解剖结构所构建的动脉瘤模型的三维数值模拟,把压力入口及脉搏波动应用其中,对血流动力学数据分析更先进、更接近临床实际。②动脉瘤顶部的血流流速、瘤内压力、壁面切应力均最低,这种特殊的结构导致了动脉瘤顶部可能成为动脉瘤破裂的部位。③动脉瘤三维数值模拟能够很好地反应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特性,是一种极好的动脉瘤实验及临床研究方法。
穆士卿杨新健张莹吕明吴中学李海云王盛章丁光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法三维数值模拟
黄芪和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颅脑损伤后TGF-β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中TGF-β1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黄芪和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颅脑损伤后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二者及TGF-β1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理.结论:1.颅脑损伤后8...
穆士卿
关键词:颅脑损伤转化生长因子-Β全反式维甲酸
文献传递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2003年
肖安平穆士卿李凯阮卫宁
关键词: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脑内核团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三维计算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术中对照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利用三维计算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数字化地显示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轨迹、剪切力等多项参数,结合显微动脉瘤夹闭术中对动脉瘤壁的观察,对动脉瘤破口位置的观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动脉瘤破口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和动脉瘤破裂的机制.方法 选取资料完整的动脉瘤患者14例,在三维CTA图像基础上,利用本课题组自写程序及美国Ansys公司的ICEM,美国Fluent公司的Fluent 6.02等,对动脉瘤进行三维计算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得出动脉瘤剪切力分布特点,结合动脉瘤夹闭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破裂口位于动脉瘤侧壁(10例),模拟结果显示动脉瘤中有涡流产生,破裂口处剪切力在8.5959~10.8419 pascal之间,平均剪切力为9.0704 pascal.B组:破裂口位于动脉瘤底部(4例),模拟结果显示动脉瘤内均无典型涡流,破口处剪切力在0.6983~0.9744 pascal,平均剪切力为0.8364pascal.从A、B两组动脉瘤特点可知,破裂口位于侧壁的动脉瘤内有涡流存在,破口处剪切力较大;破裂口位于底部的动脉瘤内无典型涡流,破裂口处剪切力较小.结论 强剪切力和弱剪切力均与动脉瘤的破裂有关,有助于解释动脉瘤破裂的机制.
李淼赵丛海王捷穆士卿张莹罗斌吕明杨新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新技术被引量:6
2013年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文献报道,成人尸检颅内动脉瘤的阳性率达1%-8%;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破裂率约为9/100000,占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r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SAH发生后早期的死亡率可达40%,再次出血死亡率可高达60%-70%,出血所造成的脑血管痉挛可引发严重的后遗症,如颅神经麻痹、偏瘫、失语、植物生存状态等,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穆士卿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植物生存状态脑血管痉挛颅神经麻痹
损伤控制理论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实践与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damage control theory,DCT)在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意义,以及指导治疗脑AVM的可行性。方法依据DCT原则,对2007年3月2009年3月脑AVM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并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根据DCT原则制订脑AVM患者的治疗方案,控制脑AVM的危险因素,降低其疾病发展风险,患者治疗结果比较满意。结论应用DCT原则指导脑AVM患者急性期处理及介入等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效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张建永张荣林刘保华穆士卿袁璞高明明
关键词:损伤控制理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
ONYX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观察Onyx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采用Onyx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防治策略。结果共进行329次Onyx血管内栓塞,每例栓塞1—5次,平均1.68次。完全栓塞48例,平均栓塞72%。共发生并发症29例,其中出血性并发症16例,缺血性并发症13例。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5例,短暂神经功能障碍13例。随访3—26个月,轻度永久性神经神经功能障碍5例,重度永久性神经神经功能障碍3例,死亡3例。结论Onyx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并发症以路内出血和颅内血管栓塞导致的脑缺血为主,部分可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熟练掌握Onyx注射技术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高坤杨新建穆士卿吕明李佑祥吴中学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并发症
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分析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形状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未破裂单发PCoA动脉瘤患者70例。按照其主要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动眼神经麻痹组、其他临床症状组。对患者个体化的三维DSA图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各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区别。结果(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径颈比为1.75±0.46,高于无症状组的1.15±0.44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1.2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组问动脉瘤的侧壁/分叉分型、是否带子瘤、最大径、瘤颈宽度、表面积及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壁面切应力为0.48±0.21,低于无症状组的0.68±0.24和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8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百分比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77%(1.48%,27.16%),高于无症状组的0.15%(0.00%,1.Cr7%)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03%(0.0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之间壁面切应力震荡因子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结论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PCoA动脉瘤,具有高径颈比及低壁面切应力,可能是未破裂PCoA动脉瘤中的高风险类型。
张莹荆林凯张倩倩刘健张义森王坤穆士卿杨新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麻痹血流动力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