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莉

作品数:65 被引量:148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化学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10篇文化科学
  • 4篇化学工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药理
  • 12篇药理学
  • 11篇中药
  • 11篇教学
  • 6篇动脉
  • 6篇药物
  • 6篇用药
  • 6篇用药问题
  • 6篇数据挖掘
  • 6篇理学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血小板
  • 5篇蛇毒
  • 5篇细胞
  • 4篇血管
  • 4篇用药规律
  • 4篇组方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细胞
  • 3篇血栓

机构

  • 46篇河南中医药大...
  • 14篇中国药科大学
  • 8篇河南中医学院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江苏柯菲平医...

作者

  • 64篇白莉
  • 33篇苗明三
  • 13篇李运曼
  • 11篇王灿
  • 9篇方伟蓉
  • 8篇刘亚敏
  • 8篇方晓艳
  • 6篇张跃文
  • 6篇吴宿慧
  • 5篇王琳琳
  • 4篇李宁
  • 4篇孔毅
  • 4篇熊晶
  • 4篇钮晓淑
  • 4篇白明
  • 3篇焦河玲
  • 3篇苗艳艳
  • 3篇任洁
  • 2篇姚和权
  • 2篇周金培

传媒

  • 7篇中药药理与临...
  • 5篇中国实验方剂...
  • 4篇中国西部科技
  • 4篇中国中医药现...
  • 3篇中国药科大学...
  • 3篇中国校外教育
  • 3篇中医药管理杂...
  • 3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中南药学
  • 2篇中医学报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药学学报
  • 1篇药学进展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中国教育技术...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年份

  • 7篇2023
  • 8篇2022
  • 8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实验报告和科技论文写作的区别和联系被引量:4
2014年
随着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步入研究生阶段进行深造,科技论文作为必要的毕业条件,体现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科研水平,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本科教育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阐述了本科生实验报告和科技论文写作的区别和联系,希望本科生重视实验报告的写作,并培养出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
吴宿慧白莉
关键词: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泻下药概述部分对比分析教学法的应用被引量:4
2016年
概述部分对全章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概述的讲解方法与技巧在整个章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以中西药对比分析法介绍泻下药概述部分的授课思路和技巧,该授课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中医药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习中药药理学的积极性。
方晓艳王琳琳焦河玲白莉苗明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泻下药
蛇毒三肽pENW对FeCl_3诱导的大鼠动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FeCl3诱导的大鼠动脉血栓模型考察蛇毒三肽焦谷氨酸-天冬酰胺-色氨酸(pENW)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对其抗血栓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机制探讨。应用Born比浊法和Grynkiewicz方法分别测定pENW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内钙水平的影响,通过凝血三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考察pENW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pENW(iv)能抑制FeCl3诱导的大鼠动脉血栓形成(P<0.05),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P<0.05),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胞浆内游离Ca2+浓度([Ca2+]i)升高,但对凝血酶系统没有显著性影响;实验结果提示,pENW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胞浆[Ca2+]i升高有关。
白莉钮晓淑熊晶方伟蓉李运曼
关键词:抗血栓血小板聚集[CA2+]I
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银屑病用药规律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银屑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3和SPSS Modeler 14.1等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复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178首方剂,其中单药生地黄、牡丹皮最为常见。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共有13种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因子分析中7个公因子被提取出。结论本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医临床资料与大数据相结合进行更深层次分析整合,初步明确了中医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最终反馈给临床,为指导临床更加安全合理用药及新处方研发提供依据。
魏湘萍白莉白明苗明三
关键词:银屑病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月季花复合物
本发明涉及治疗糖尿病的月季花复合物,可有效解决糖尿病的治疗用药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由月季花18‑22g、黄芪花18‑22g、丹参花13‑17g和桃花13‑17g制成,将月季花、丹参花、桃花、黄芪花粉碎成过5‑10目...
苗明三白莉苗艳艳
文献传递
一种槐花珍在制备治疗高血糖和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槐花珍在制备治疗高血糖和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可有效解决高血糖和糖尿病的治疗用药问题,方法是,取鲜槐花,洗净,真空干燥,然后与土炒怀山药、粉葛、玫瑰花、陈皮和甘草混合均匀,粉碎成细粉,即为槐花珍,包装,灭菌。本发...
苗明三苗艳艳白莉曹利华
文献传递
《中华本草》中花类中药外用特点应用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统计与分析《中华本草》中花类中药外用的研究现状,以期对中药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中华本草》所收录中药进行一一筛选,以"来源"项下为花、花序、花托、花蕾、花柱等的中药名称纳入数据库,并将纳入的中药相关信息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中华本草》可外用花类药材的性味归经、毒性、外用功能、用法、用量等信息及花类中药临床使用前处理方式与方法与作用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华本草》共明确记载外用功能的花类中药有127味,来源最多为花(95种,占比74.80%)。性味多寒凉(72种,占比56.69%),药性全面,临床一花可治疗多种疾病或一种疾病多种花类药物联用治疗。外用用法多种多样,临床使用前处理方法主要为捣敷、研末敷及研末调敷。部分花类中药临床外用功能与主治存在差异,导致花类药物虽作用强大但临床使用较为复杂且很难规范其外用功能与主治。花类中药外用主治疮疡等皮肤病,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等多种领域。统计发现部分花类中药记载不规范,外用用量不明确,大部分为外用适量。结论:花类药材临床外用应用广泛且数量总体较大,但花类药材的外用功能、用法用量仍有待完善。
张晓萍白莉张双丽刘思琪刘广运苗明三
关键词:外用中药《中华本草》花类中药用法
浅谈护理学专业的药理学教学方法被引量:2
2014年
药理学作为医学类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强,富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学生普遍反馈难学、课程枯燥。笔者认为通过多种新颖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白莉吴宿慧
关键词:药理学护理教学
基于关联规则和因子分析探讨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用药规律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药和多囊卵巢综合征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2008年1月至2018年8月)相关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13、SPSS 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78篇,共含中药133味,频数共计917次。在纳入的133味中药内:频数≥5的中药共49种,频数≥10的中药共30种,前三种分别是菟丝子、当归和淫羊藿;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最为常见,占比83.62%;药性药味中,药味以甘、辛、苦居多,占比93.22%。药性以温、平、寒居多,占比96.60%;归经分类中,以肝、脾、肾经居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17种,因子分析提取8个公因子。结论 PCOS的中医治疗用药以补虚药为主,且多与活血化瘀药联合应用。
彭孟凡乔靖怡白莉白明苗明三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性味归经关联规则
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运用现代信熄技术挖掘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核心药物的运用思路和原理。方法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采用主题"中风+临床"+全文"中药"进行专业检索,对近几年来与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相关临床期刊文献进行筛选,筛选出相关的中药组方或中成药制剂,将符合标准的中药录入Excel 2013中,再利用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揭示高频药物的作用机制。结果符合收录标准的140首中药组方中,单药以当归(55次,39.57%)、川芎(53次,38.13%)、甘草(43次,30.94%)的使用率最高;对于用药频次≥6次的中药进行统计,在药性上以温性(24次,40.00%)居多;药味以甘味(29次,32.20%)、辛味(24次,25.00%)居多;高频归经除肝经(34次,20.90%)、脾经(26次,16.00%)以外,还协同心、肺、肾经;药物类别以补虚药(334次,24.45%)、活血化瘀药(264次,19.33%)占比最多;高频中药的系统聚类分析,形成了5个聚类组合,关联规则分析中共得出18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中风病用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为主,大多选择药性偏温、味甘,归肝、脾经的药物,临床上可着重考虑当归、川芎、桃仁的配伍应用。
王灿刘茜茜田单单白莉苗明三武香香
关键词:中风中药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