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钲

作品数:30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按摩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学

主题

  • 9篇推拿
  • 6篇腰椎
  • 5篇压力性
  • 5篇压力性尿失禁
  • 5篇失禁
  • 5篇尿失禁
  • 5篇椎间盘
  • 4篇腰椎间盘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手法
  • 4篇头痛
  • 4篇椎间盘突出
  • 4篇按摩
  • 3篇腰椎间盘突出...
  • 3篇突出症
  • 3篇椎间盘突出症
  • 3篇铍针
  • 3篇疗法
  • 3篇疗效
  • 2篇源性

机构

  • 27篇北京按摩医院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清华大学第一...

作者

  • 28篇王钲
  • 8篇周小波
  • 7篇易锦
  • 6篇张志伟
  • 5篇李兵
  • 4篇赵鹏
  • 4篇吴致力
  • 3篇尚国栋
  • 3篇陈悟
  • 3篇陈默
  • 2篇高亮
  • 2篇邹海鹏
  • 2篇辛随成
  • 2篇齐鸿
  • 2篇邓宁
  • 2篇杨胜亚
  • 2篇王小宇
  • 2篇郑庆山
  • 1篇邓晓丰
  • 1篇李金学

传媒

  • 6篇北京中医药
  • 6篇中医健康养生
  • 4篇中国中医急症
  • 3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民间疗法
  • 1篇按摩与导引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结合腹针疗法调节气机临床应用举隅
2023年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为临床和解少阳的常用方剂,该方依托少阳为枢,长于治疗证属气机郁滞的疾病。《灵枢·刺节真邪》认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腹针疗法以“神阙布气学说”为核心理论,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而治疗全身疾病,同时因该法刺激量小、刺激轻,不易引起患者紧张,可更好地配合方药治疗以达到调气治神的功效。该文介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腹针疗法治疗气机失调相关性疾病验案4则。
陈悟王钲易锦杨胜亚
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腹针疗法甲状腺结节头痛
铍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评价铍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男29例,女54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铍针组和针刺组。铍针组采用铍针治疗,垂直点刺法进针,铍针疾刺疾出,不捻转,进针深度以通过筋结表层为度,2次为1个疗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穴位选用阿是穴,即条索样包块或筋结等压痛点处,进针后寻找沉紧滞涩的针感,留针20min,10次为1个疗程。末次治疗后即时进行VAS评分。末次治疗后3d复查B超。观察指标为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和筋结的B超炎性反应带宽度变化。结果:臀部筋结病变的B超表现为炎性反应带或筋结,治疗后两组B超炎性反应带宽度均明显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5)。比较两组B超炎性反应带宽度变化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813)。结论:铍针疗法对臀部筋结病变的减张、减压效果优于针刺疗法。B超给出了臀部筋结病变的形态学表现,其内容物为低回声的炎性渗出。B超对臀部筋结病变的诊断、形态学方面的治疗作用及疗效判定有肯定意义。
张志伟邓宁周小波王钲沈艳红尚国栋王小宇何磊方艳于天源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筋膜病例对照研究
师氏理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并比较师氏理筋法和常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师氏理筋组和常规手法组各50例,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并于B超下观察臀部筋结炎性反应带的宽度。结果治疗后2组VAS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师氏理筋组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后2组炎性反应带宽度均减小(P<0.05),师氏理筋组变化更明显(P<0.05)。师氏理筋组治愈率30%,总有效率98%,常规手法组治愈率18%,总有效率94%,2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师氏理筋法可有效缓解腰腿部疼痛,减小臀部炎症反应带,促进臀部筋结病变炎症吸收,优于常规手法。
李兵李金学张志伟尚国栋王钲智照林吴致力李喆邹海鹏刘洪伟王小宇马福长孙殷周小波
关键词:推拿理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B超
铍针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因“制动”所致肩周炎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铍针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因"制动"而发肩周炎的疗效,评价疼痛及活动范围变化。方法选择30例门诊创伤或手术后并发肩周炎患者,采用铍针及关节松动术治疗,铍针每周1次,共治疗4次;关节松动术每日1次,每周5次,共20次。评价临床总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和关节功能变化。结果治愈12例,好转18例,无效0例。肩关节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此法具有较好松解粘连、减张减压、消炎止痛作用,可有效改善制动后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
王钲赵鹏徐邵华
关键词:铍针关节松动术肩周炎制动
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观察
该文对近十年来的有关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和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进行了临床观察.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
王钲
关键词:颈夹脊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文献传递
推拿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择80例SUI患者施以腰骶部、腹部、下肢推拿治疗,手法以按揉、点按、震颤法为主。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30次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48例(60.0%),好转28例(35.0%),无效4例(5.0%),总有效率95.0%。治疗前、后ICI-Q-SF分值、1h尿垫试验漏尿量、盆底肌收缩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治疗SUI具有疗效好、无创、无痛苦、经济、易操作等特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特色。
郑庆山马乐易锦邓宁李东伟刘漪李鹏飞崔发毅刘畅王薇王钲雷玲玲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推拿
砭石疗法中,补泻手法是怎样体现的?
2020年
最近,针灸爱好者小王在学习砭石疗法中,看到有紧提慢按的操作,顿生疑惑:紧提慢按法不是针刺时才用到的补泻手法吗?在其他外治法中也有运用吗?问:砭石疗法中的补泻手法如何操作?答:“紧提慢按”和“紧按慢提”是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之一,而砭石疗法是“以石代针”的方法,当然也会用到这种补泻手法。“紧提”是指向上提的力要大而快,“慢按”是指向下按的力度要轻而慢,这种重提轻插的操作具有“泻”的作用。反之,“紧按”是指向下按的力要重而快,向上提的力要轻而慢,这种重插轻提的操作具有“补”的作用。
王钲
关键词:补泻手法砭石疗法外治法按法指向
头痛可用砭石疗法吗?
2020年
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小刘忽然觉得头痛找上门来了,并伴有两目眩晕的症状。一位学中医的朋友说,砭石疗法可以缓解他这种状况。请问,此说法是真的吗?问:砭石疗法是怎样一种外治法?答:砭石疗法就是“以石代针”,用砭石治病的方法,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那时候的古人用砭石治病非常普遍,并将之与针刺、艾灸、中药、按摩、导引相并列。
王钲
关键词:砭石疗法《黄帝内经》外治法头痛
定位扳法与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观察比较定位扳法和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棘突偏歪的影响。方法:将122例门诊患者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60例,分别给予定位扳法和斜扳法手法治疗,观察患者腰痛病情积分、疗效和棘突偏歪距离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腰痛病情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53例,良好5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43例,良好6例,有效7例,无效4例;两组治疗后及3个月后随访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1次扳后,治疗组L4棘突偏歪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扳后,治疗组L4、L5棘突偏歪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定位扳法优于斜扳法,尤其利于纠正L5棘突偏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节段更具针对性。
周小波金涛师瑞华王钲齐鸿黄曼博李碧瑶张志伟胡晓波柳曙光陈悟杨胜亚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骨科手法临床对照试验
秋冬养藏,取穴要听“运气”的
2023年
如果以“阴阳”来划分四季,那么“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提到春季和夏季,让人联想到明媚的阳光、尽情生长的万物,到处都是热闹与繁华;提到秋季和冬季,让人联想到风轻云淡的天空、万籁俱寂的景象。所谓“春夏养阳”,就是在逐渐温暖的环境中顺着气候的变化培育阳气,驱散身体的“阴霾”;而到了秋冬季节,养生保健的主调是内敛,是收藏,是给身体一个沉静的力量。
王志翔王钲
关键词:春夏养阳秋冬季节沉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