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燕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免疫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霍乱
  • 3篇转录
  • 3篇霍乱弧菌
  • 3篇甘露醇
  • 2篇菌株
  • 2篇发酵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因子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肠病
  • 1篇抑制基因
  • 1篇疫苗
  • 1篇葡聚糖
  • 1篇葡聚糖硫酸钠
  • 1篇染病
  • 1篇转录水平
  • 1篇卫生问题
  • 1篇小鼠
  • 1篇聚糖

机构

  • 5篇苏州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作者

  • 5篇王海燕
  • 3篇赵英伟
  • 2篇阚飙
  • 2篇闫梅英
  • 1篇居颂文
  • 1篇居颂光
  • 1篇徐永芳
  • 1篇葛彦
  • 1篇郑霄
  • 1篇娄静
  • 1篇郑小翠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09
  • 3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霍乱弧菌甘露醇PTS操纵子中mtlR为转录抑制基因被引量:2
2007年
产毒和非产毒的El Tor生物型霍乱弧菌对甘露醇发酵利用的速率有明显差别,在霍乱致病株的快速判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比较快发酵菌株(非产毒株)和慢发酵菌株(产毒株)mtlR缺失突变株与野生株在含0.2%甘露醇的M9培养液及甘露醇发酵液中生长、产酸等的变化,定性地证明了mtlR基因的抑制作用;另外通过定量RT-PCR进一步验证了MtlR蛋白在mtlCBA转录水平发挥负调控作用。但是mtlR还不是引起快慢发酵菌株对甘露醇发酵差异的直接原因。本研究也为我们研究霍乱弧菌甘露醇快慢发酵差异机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王海燕闫梅英赵英伟阚飙
关键词:霍乱弧菌
霍乱疫苗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7年
王海燕赵英伟
关键词:疫苗霍乱公共卫生问题肠道传染病候选株
霍乱弧菌两类菌株甘露醇PTS基因簇功能研究及甘露醇发酵快慢机制探讨
目的: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流行株/(主要为产毒株/)和非流行株/(主要为非产毒株/)山梨醇和甘露醇发酵实验有明显差别。为研究这种差异,本研究中确定预测的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甘露醇磷酸烯醇丙酮酸依赖的磷酸转...
王海燕
关键词:霍乱弧菌甘露醇发酵转录
文献传递
霍乱弧菌两类菌株甘露醇发酵过程中PTS操纵子转录水平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比较El Tor型霍乱弧菌流行株与非流行株两类菌株在甘露醇发酵实验中甘露醇转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差异的普遍性,探索两类菌株发酵快慢的机理。方法对10株非流行株(快发酵菌株)和10株流行株(慢发酵菌株)在甘露醇发酵过程中的生长曲线变化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两类菌株PTS操纵子中mtlCBA基因的转录水平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在甘露醇发酵实验第4小时非流行株出现阳性反应时,非流行株整体生长趋势较流行株迅速,但单个菌株生长速度有快有慢;第8小时流行株出现阳性反应时,其生长高于非流行株。实验第1、2小时,非流行株mtlCBA的mRNA转录水平高于流行株;实验第4、8小时,流行株mtlCBA的mRNA转录水平高于非流行株。结论霍乱弧菌两类菌株甘露醇发酵实验中甘露醇PTS操纵子转录差异应是流行株和非流行株差异的重要特征,直接导致两类菌株甘露醇发酵快慢。生长菌量对快慢发酵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王海燕郑霄娄静闫梅英赵英伟阚飙
关键词:霍乱弧菌转录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中炎性因子的变化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观察其炎性因子变化规律.方法 选用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DSS组与对照组,DSS组给予3%的DSS溶液自由饮用7d,对照组自由饮水.每天观察小鼠体重、便血、腹泻情况并进行DAI评分;于7d时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肠道形态学的变化;通过组织病理学技术分析肠绒毛长度、肠隐窝数量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检测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SS组小鼠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便血、腹泻等症状,活动度及精神状态变差,DAI评分升高;小鼠肠道充血严重、大肠明显缩短;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小鼠结肠隐窝结构破坏、减少、绒毛断裂、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小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上升,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明显下降.结论 抗炎性因子与促炎性因子失衡可能是炎性肠病的重要机制.
徐永芳郑小翠王海燕葛彦居颂光居颂文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DSS炎性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