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远 作品数:8 被引量:50 H指数:5 供职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生物学 水利工程 更多>>
不同消费模式下虚拟水消费比较 被引量:19 2009年 水资源是产品生产的基本、必要的投入,不同的产品消费模式对水资源利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分析和度量这种影响作用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甘肃省1992-2005年虚拟水消费量为例,分析消费模式对虚拟水消费量的影响作用之后,通过设定3种消费模式调整方案,并分别核算和比较了3种调整方案的虚拟水节约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4年中人均虚拟水消费量在减少,与1992年相比,2005年人均消费量减少了43%;消费项目中粮食产品虚拟水消费量减少最显著,而奶类增加幅度最大;人口数据对环境影响有放大的作用,控制虚拟水人均消费量是减少虚拟水消费的关键所在;以产品链中位置低的产品替代位置高的产品,可以减少当前消费模式下的虚拟水消费量。 尚海洋 徐中民 王思远关键词:虚拟水 产品链 民勤县虚拟水及虚拟水战略研究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科学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关系着西北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问题。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为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在介绍虚拟水概念和虚拟水贸易之后,计算了民... 尚海洋 王思远 马忠 刘海清关键词:水资源 虚拟水 虚拟水贸易 虚拟水战略 文献传递 河套平原O_(3)浓度时空分布、传输路径及潜在源贡献分析 被引量:6 2022年 基于2005—2020年OMI遥感卫星O_(3)柱浓度数据,结合河套平原23个国控点环境自动监测站大气污染物数据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资料,探讨河套平原O_(3)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气象因素、传输路径和潜在来源.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河套平原O_(3)柱浓度年均值波动上升,年均增长率为2.95%,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②空间分布方面: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南部城市低于北部城市;③河套平原地区O_(3)浓度与气温、日照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压呈显著负相关,而降水、相对湿度、风速对O_(3)浓度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④基于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对河套平原地区污染严重城市鄂尔多斯市进行分析,发现远距离气流传输主要来自西北方向,近距离气流传输主要来自西南方向;O_(3)主要潜在贡献源区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春季主要来自陕西北部与包头市,夏季主要来自陕西北部与山西西部,秋季主要来自内蒙古西部与宁夏银川市、陕西北部,而冬季则主要来自内蒙古西北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内蒙古西部沙漠、鄂尔多斯周边城市群是潜在污染源区的集中区域,对鄂尔多斯市O_(3)污染贡献较大. 肖仕锐 刘旻霞 李乐 米佳乐 王思远关键词:HYSPLIT 河套平原 黄河上游段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AI)时空演化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为揭示黄河流域上游段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bsorbing Aerosol Index,AAI)的时空演化特征、主要影响因子及污染严重的包头市污染物潜在来源.本文利用OMI OMAERUV L2气溶胶数据集,研究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上游段的AAI时空分布,利用熵权TOPSIS法分析主要影响因子,同时借助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对污染严重城市的污染物进行聚类分析,追踪其潜在来源.结果显示:(1)从时间上看,2005—2009年黄河流域上游段AAI呈下降趋势,2009年AAI降到最小值;2009—2016年AAI波动上升,2016年达到最大值,随后由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使AAI下降.从空间上看,AAI在黄河上游流域的北部即内蒙古的包头、鄂尔多斯偏高,而在流域的南部大概在四川省内较低.(2)小波分析发现,季节变化方面,黄河上游AAI正负位相交替出现,月均值季节变化明显,且呈现冬>春>秋>夏的特征.夏季雨水的冲刷和扩散条件使得AAI全境低值;冬季污染物排放增加,局部为高压控制区,污染物难以扩散,AAI大范围出现高值.(3)熵权TOPSIS法表明,黄河上游流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为包头市,因此,本文以包头市作为重污染典型城市,借助后向轨迹法分析其污染物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包头市2019年冬季气流轨迹为5类,其中,西北方向为主要传输方向.(4)包头市污染源主要为沙漠源和工业源;吸收性气溶胶以沙尘气溶胶和污染性沙尘气溶胶为主,碳质气溶胶为辅. 王思远 刘旻霞 米佳乐 李乐 肖仕锐关键词:熵权TOPSIS法 基于卫星观测的中三角地区吸收性气溶胶的时空演化解析 被引量:1 2022年 基于臭氧检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的遥感数据,利用Arc GIS10.2对2005—2020年中三角地区(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紫外吸收性气溶胶指数(Ultraviolet Aerosol Index,UVAI)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气溶胶颗粒物(PM_(2.5)、PM_(10))和气态污染物(CO)数据,利用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model)方法研究主要污染城市气溶胶颗粒物的来源与传输路径,通过核密度估计法、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空间分布上,中三角地区吸收性气溶胶的高值区集中在襄阳市北部、孝感市东部、武汉市西部;在时间分布上,2008年UVAI最低,2014年达到最大值;季节分布具有明显变化,2005—2020年吸收性气溶胶指数季均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②UVAI与人口增长率、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呈正相关性,与节能环保预算支出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吸收性气溶胶空间分布的原因:UVAI低值分布地区的林地密度较高,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密度高的地区吸收性气溶胶指数均较高.③结合气流输送情况与PM_(2.5)、PM_(10)、CO数据可知,来自湖北省武汉市与麻城市交界的近距离气流携带的气溶胶颗粒物(PM_(2.5)、PM_(10))及远距离气流所携带的碳质污染物(CO),会对中三角地区吸收性气溶胶产生影响.④以襄阳市、武汉市为受点城市,对其进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2020年襄阳市冬季UVAI的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南部与湖北省东北部地区;2020年武汉市冬季UVAI的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F)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东部、江西省西北部、湖南省东北部. 米佳乐 刘旻霞 王思远 肖仕锐 李乐关键词:CO 生态效益理论与方法概述 被引量:9 2008年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在具有竞争性的为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货物和服务的传递中,通过生活循环环境影响和资源使用的强度会日益加强,在某个水平上要与地球估计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的指标。生态效益已经成为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热门指标。本文从生态效益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和测度方法等对生态效益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王思远 徐中民关键词:生态效益 基于VPM模型的甘肃省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 被引量:5 2022年 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VPM)对2005—2017年甘肃省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进行估算,并对植被GPP的时空变化特征、不同植被区划的GPP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2005—2017年甘肃植被GPP呈显著增加态势,平均变化率为6.53 g C·m^(-2)·a^(-1);不同植被区划GPP存在显著差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高,为1056.03 g C·m^(-2)·a^(-1),温带荒漠最低,为164.4 g C·m^(-2)·a^(-1)。(2)空间分布上,GPP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祁连山地、庆阳和甘肃南部为高值区域,GPP大于500 g C·m^(-2)·a^(-1)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0.15%,GPP持续增长区域占比83.65%;GPP稳定性较差和差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0.41%,主要分布在酒泉、武威、兰州和白银;GPP高高聚集类型占比由29.53%升至30.14%,陇南和庆阳高值增多且更加集中。(3)祁连山地、白银和陇南等地林地面积显著增加,酒泉和张掖的草地面积明显增加而裸地面积显著减少,草地和林地的增加以及裸地的减少是甘肃植被GPP增长的主要原因。(4)甘肃中部地区GPP随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而增长;降雨对甘肃北部GPP的增长起积极作用,而气温对甘肃北部GPP增长起消极作用,甘肃南部与之相反。 李亮 刘旻霞 宋佳颖 张国娟 王思远山东半岛近地面O_(3)浓度时空变化及潜在源区解析 被引量:11 2022年 为探究山东半岛在长时间序列上的臭氧(O_(3))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来源,在分析山东半岛2005~2020年O_(3)浓度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小波分析、熵权法和相关性分析对O_(3)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山东半岛O_(3)的潜在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格局上,山东半岛地区近地面臭氧2005~2020年间呈现出“三峰型”趋势,2010年达到最大值[(40.48±7.64)μg·m^(-3)],2013年为最小值[(36.63±5.61)μg·m^(-3)].季节表现为:夏季[(42.49±1.7)μg·m^(-3)]>春季[(40.65±0.6)μg·m^(-3)]>秋季[(36.47±0.7)μg·m^(-3)]>冬季[(36.46±0.3)μg·m^(-3)].(2)空间格局上,2005~2020年山东半岛O_(3)浓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特征,O_(3)浓度16 a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1.5 a的主振荡周期.(3)气象条件分析发现,O_(3)浓度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与气压和风速呈负相关关系.社会因素分析中,烟粉(尘)排放量为第三指标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所占权重达到了0.25.(4)通过对不同地区(济南和青岛)模拟受点气流输送轨迹发现,海洋气流对济南贡献10.69%,对青岛贡献48.94%.远距离气团传输路径64.04%来自西北方向,近距离气团传输路径43.69%来自渤海和黄海,其次是山东本省地区占21.01%.(5)O_(3)潜在源解析表明:济南潜在源主要分布在辽宁省锦州地区、江苏省北部、湖北省和安徽省交界处,其WPSCF值>0.6,青岛WPSCF值>0.6地区主要分布黄海地区.济宁市、临沂市、徐州市、淮北市和连云港市的O_(3)贡献>40μg·m^(-3).青岛的O_(3)贡献>45μg·m^(-3)的地区主要在黄海.通过对山东半岛潜在源解析,要尤其重视周边地区的工业源供给和海洋大气污染提供的海洋源. 李乐 刘旻霞 肖仕锐 王思远 米佳乐关键词:小波分析 后向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