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学志

作品数:8 被引量:20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大熊猫
  • 5篇地震
  • 4篇生境
  • 4篇汶川地震
  • 2篇大熊猫生境
  • 2篇AILURO...
  • 2篇MELANO...
  • 1篇地震灾害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动物
  • 1篇遥感监测
  • 1篇野生动物
  • 1篇应急评估
  • 1篇震灾
  • 1篇生境利用
  • 1篇生境评价
  • 1篇生境丧失
  • 1篇生境适宜性
  • 1篇生态环境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绵阳师范学院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 1篇四川省野生动...

作者

  • 8篇王学志
  • 7篇徐卫华
  • 7篇欧阳志云
  • 3篇董仁才
  • 2篇王文杰
  • 2篇张晋东
  • 1篇张宏锋
  • 1篇李智琦
  • 1篇古晓东
  • 1篇白杨
  • 1篇李迪华
  • 1篇郑华
  • 1篇肖燚
  • 1篇杨志松
  • 1篇庄长伟
  • 1篇刘明

传媒

  • 6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年份

  • 1篇2009
  • 7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与对策被引量:30
2008年
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鉴定生态保护重要地区是地震灾区恢复与重建的前提与基础。选取水土流失敏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以及水源涵养重要性这3个指标,评价了地震重灾区51个县(市区)的生态保护重要性。研究表明,生态保护极重要地区面积约为3.5×104km2,约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26.7%,主要分布于邛崃山系北部的汶川与四姑娘山地区,以及岷山山系的大部分地区;而生态保护重要地区面积约为4.6×104km2,约占整个研究区域的34.5%,主要分布于评价区的西部与东北部;其余地区为生态保护一般地区。建议在灾后重建时对生态极重要地区进行严格保护,禁止开展大型开发建设活动,并控制这些地区的人口规模。另外,生态保护重要地区的开发活动应该受到限制。并通过开展生态补偿,结合正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与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措施,促进灾区生态功能的恢复。
徐卫华欧阳志云王学志王文杰董仁才白杨
关键词:汶川地震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恢复
汶川地震后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的调查--以龙溪虹口和千佛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被引量:16
2008年
为了解汶川地震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2008年10月中旬,选择在龙溪虹口和千佛山两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在调查的20条样线中,发现次生地质灾害体100处,平均面积为(12±2.5)hm2。地质灾害体按基质成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裸岩、流石滩、地被残留物,其中部分灾害体上已经长出草本植物。地质灾害点发生比例与坡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地质灾害体的面积和影响范围也呈显著正相关。野外调查中共发现动物活动痕迹点52处,没有发现因地震直接导致伤亡的动物个体,约60%的动物活动痕迹位于距地质灾害体100m的范围内,表明地震后动物的活动区域并未远离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体;与震前相比,在旅游景区发现更多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表明人类活动停止后,野生动物重新利用这些栖息地。
张晋东徐卫华欧阳志云王学志古晓东杨志松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野生动物栖息地
生态位因子分析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64
2008年
生态位因子分析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最大优点是模型计算只需物种"出现点"的数据,而不需要"非出现点"数据,在生境评价与生境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将该方法应用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中,利用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和遥感数据分析了平武县大熊猫生境分布现状,综合评价了该县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和存在的保护空缺。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中高海拔(>2128 m)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而避免在落叶阔叶林和灌丛林中活动,避免在有人为干扰的地区活动,农田是对大熊猫活动影响强度最大的人为干扰因子。平武县大熊猫生境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和北部地区,总面积为234033 hm2,其中适宜生境为106345 hm2,次适宜生境为127688 hm2。目前该县已建的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使47.2%的大熊猫生境得到保护(包括49.2%的适宜生境和45.6%的次适宜生境),尽管如此,保护区之间连接性差,存在严重的保护空缺。该县北部的白马乡、木座乡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却没有得到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建议在该地区新建自然保护区。
王学志徐卫华欧阳志云刘建国肖燚陈佑平赵联军黄俊忠
关键词:生境适宜性生境评价
农用地时空变化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以岷山中部地区的白草河流域为例被引量:6
2009年
岷山中部地区是我国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种群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砍伐森林、种植药材等农业活动较为突出,可能对大熊猫及其生境利用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明确该地区农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保护区内外大熊猫生境的影响,我们采用遥感影像解析、GIS空间分析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白草河流域进行了本项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以下的地区。从1994-2008年,农用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1994-2001年间,农用地面积减少,减少区域主要在海拔1,700m以下的地区;2001-2008年间,农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增加区域主要在海拔1,7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周边。农用地扩张直接导致1994-2008年间该地区5,281hm2(6.46%)的大熊猫生境丧失。就保护区内外而言,保护区外部大熊猫生境的丧失比例达21.53%,而保护区内部的生境变化不大。为了有效保护该地区的大熊猫生境,除了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部进行开发外,建议对保护区外部的大熊猫生境进行保护,禁止在海拔1,7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进行土地开发。
王学志徐卫华欧阳志云
关键词:AILUROPODAMELANOLEUCA农用地生境
汶川地震对都江堰地区大熊猫生境的影响被引量:32
2008年
为了明确汶川地震破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选择在都江堰地区采用遥感数据解译和GIS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及其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破坏区面积为12862hm2,其中78.64%的破坏区位于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内部。地震破坏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2400m,坡度20~55°之间的山坡上。地震造成都江堰地区21.63%的大熊猫生境丧失,其中海拔2200~3000m之间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比例较大。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程度严重,震后的生境斑块数量是震前的7.7倍。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更为严重,其丧失比例为32.15%,而保护区外部的大熊猫生境丧失较轻,其丧失比例为9.83%。地震造成该地区大熊猫生境丧失严重,生境破碎化加剧,为了增加大熊猫可利用的生境,在震后恢复重建中应当避免在大熊猫生境中开展旅游。
王学志徐卫华欧阳志云张晋东
关键词:汶川地震大熊猫生境丧失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应急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8年
在实施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应急评估工作过程中,考虑到时间紧、范围大的现实情况,对空间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上进行了深入探索,成功地采用多源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将不同传感器、不同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了集成与融合,大大提高了遥感影像的有效覆盖范围和灾害信息判读精度,快速、全面地实现了地震灾害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估,探索出应对巨灾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最后,建议我国要加强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建设,完善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多源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更好应对未来的生态灾难做准备。
董仁才刘明徐卫华王学志欧阳志云
关键词:地震灾害遥感监测数据集成
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被引量:85
2008年
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影响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研究运用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评估了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大地震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系统丧失面积为122136hm2,并形成了包括汶川县、彭州市、绵竹市等10县市的地震生态破坏重灾区。(2)地震导致65,584hm2大熊猫生境丧失,损失比例5.92%。(3)94.64%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地震烈度IX以上区域,53.82%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下的区域,66.09%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坡度30~50°之间。地震导致的生态破坏将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在恢复重建中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欧阳志云徐卫华王学志王文杰董仁才郑华李迪华李智琦张宏锋庄长伟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生态影响生态系统大熊猫
岷山地区人类活动干扰对大熊猫生境利用的影响研究
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大熊猫生境丧失和破碎化成为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大熊猫生境干扰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生境利用的影响机制对自然保护区的合理规划和大熊猫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中,我们采用野外生境调查、人类...
王学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