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国壮

作品数:18 被引量:18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胜利油田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油田
  • 5篇油藏
  • 3篇低渗
  • 3篇剩余油
  • 3篇盆地
  • 3篇含水
  • 3篇含水期
  • 3篇高含水
  • 3篇高含水期
  • 2篇低渗透
  • 2篇低渗油藏
  • 2篇地层
  • 2篇东营凹陷
  • 2篇断块
  • 2篇剩余油分布
  • 2篇松辽盆地
  • 2篇凹陷
  • 2篇采收率
  • 2篇储层
  • 1篇低渗透油藏

机构

  • 8篇中国石油化工...
  • 8篇中国石化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8篇王国壮
  • 4篇梁承春
  • 4篇钟建华
  • 2篇张进平
  • 2篇何发岐
  • 2篇张煜
  • 1篇解庆阁
  • 1篇赵彦超
  • 1篇陈红汉
  • 1篇张新丽
  • 1篇王德山
  • 1篇王洪宝
  • 1篇陈志鹏
  • 1篇夏景生
  • 1篇陈奎
  • 1篇党文斌
  • 1篇肖淑明
  • 1篇侯鹏
  • 1篇吴锦伟
  • 1篇穆丽杰

传媒

  • 2篇油田化学
  • 2篇特种油气藏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石油仪器
  • 1篇石油钻探技术
  • 1篇内江科技
  • 1篇江汉石油学院...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非常规油气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解水锁技术在超低渗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4年
针对红河油田开发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压、天然裂缝较发育的特征,以及在钻井、压裂及作业过程中容易受到水锁伤害的难题,文中分析了红河油田水平井水锁伤害机理,并结合实验室分析结果,优选解水锁处理剂,在红河油田选择部分压窜水平井进行了解水锁试验。现场试验表明,解水锁措施后产量恢复明显,说明在红河油田部分压窜水平井确实存在水锁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除这种储层伤害。解水锁措施对红河油田压窜水平井的产量恢复意义重大。
梁承春王国壮解庆阁储小三
关键词:分段压裂水锁效应
红河油田长8裂缝性致密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被引量:11
2018年
红河油田长8储层基质物性差且普遍发育裂缝,注入水难以进入基质驱油并实现有效波及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开发难题。为明确长8裂缝性致密储层的水驱油特征,改善水驱油效果,开展了恒速压汞及低速非达西渗流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河长8储层平均喉道半径仅0.82μm,孔喉组合以小孔—微细喉为主,且存在较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是导致长8储层吸水能力弱的主要因素;同时开展注入性评价和不同注入条件下的水驱油试验,结果表明长8储层有效注入并波及的压力条件为注入压力略低于裂缝重张压力,且远低于地层破裂压力;注水采油具有驱替—渗吸协同作用,等作用点储层渗透率为0.4mD;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储层物性、不同储层组合方式、注入参数等。以此明确了长8储层以裂缝驱油+基质渗吸为主的驱油特征,并结合矿场注水开发试验,建立了适合红河长8裂缝性致密储层有效注水技术政策。
吴锦伟王国壮梁承春
松辽盆地龙虎泡地区高台子油层成岩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高台子油层为龙虎泡地区主要含油层,储层岩性以含泥粉砂岩为主。通过岩心观察和化验分析对其成岩作用研究表明:压实作用使原始孔隙减少,不利于储集空间的保存;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同步进行,早期胶结作用抑制压实作用强度,胶结物后期溶解可有效改善储层物性。根据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特征及演化阶段推断储集岩成岩作用已达到晚成岩阶段中期。另外,研究区高台子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岩石碎屑颗粒间孔隙被泥质充填,加之后期大量自生黏土矿物生成,使岩石碎屑颗粒间孔隙以小孔为主,孔隙结构复杂,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共同决定了高台子油层中孔、低渗特征。
王国壮陈红钟建华
关键词:高台子油层成岩作用储集物性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含油和去油地层砂表面吸附的差异被引量:12
2002年
为了了解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砂岩油藏岩石表面吸附的真实情况 ,对比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ABS)在含油和去油地层砂表面吸附的差异。地层砂取自胜利东辛油区辛 11 5 31断块油藏 ,水洗风干 ,含油 4.93% (称为油砂 ) ;此油砂经苯 /乙醇 (1∶ 1)抽提脱油后烘干 ,为去油地层砂 (净砂 )。吸附实验温度 6 0℃。ABS在净砂上吸附较快 ,约 10h吸附达到饱和 ,饱和吸附量为 45 .1μmol/g砂 ;在油砂上吸附较慢 ,吸附达到饱和至少需 2 8h ,饱和吸附量为 35 .6 μmol/L ,较净砂饱和吸附量约低 2 1%。ABS在油砂和净砂上的吸附等温线均呈S形 ,二者的差别是在高ABS浓度区油砂上的吸附量明显下降 ,而净砂上的吸附量大体不变。油砂和净砂上ABS的吸附量在加入电解质量 (NaCl,≤ 2 0 g/L)时大幅度增加 ,加入碱 (Na2 CO3 ,≤ 5 g/L)时略有减少。讨论了产生以上实验结果的原因。认为使用含油地层砂测定表面活性的吸附损耗更接近油藏地层实际情况 ;与不含油的净砂相比 ,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吸附较慢 ,吸附量较小 ,这有利于表面活性剂驱油作用的发挥 ;采用浓度适当高的表面活性剂段塞 。
田仲强隋春艳王国壮
关键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油去油储层岩心油田化学剂
层状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细分开发技术被引量:38
2002年
辛 4 7断块是一个高丰度的层状断块油藏 ,采用分层系注水开发。在同套开发井网内 ,由于受非均质的影响 ,层间水驱状况不均衡。 1999年 ,断块进入特高含水期后 ,层间矛盾加剧 ,原有开发层系和井网已不适应油藏挖潜需要。 2 0 0 0年 ,在辛 4 7断块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和细分开发工作 ,效果非常明显 ,断块含水下降了 3% ,采油速度提高了 0 38% ,采收率提高了 5 %。实践表明 ,采用精细油藏描述和细分开发的技术方法 ,对提高层状断块油藏水驱采收率是行之有效的。
张煜王国壮张进平周杰侯鹏
关键词:精细油藏描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泡沫驱等效数学模型建立及机制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随着泡沫剂在采油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泡沫驱的数值模拟方法。本文着重研究了泡沫的聚并机制和驱油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泡沫驱的等效数学模型,运用IMPES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计算阻力因子值调整注入量,模拟泡沫的调剖效果,同时通过典型算例验证了该等效模型的可行性。对比了水驱、泡沫驱岩心中压力分布、饱和度分布及驱油效率,结果表明,泡沫对高渗透率层起到了很好的封堵作用,使采收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王国壮张琪
关键词:数学模型
大牛地致密气田剩余气分布类型及提高采收率技术
2023年
致密砂岩气储层具有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地质认识程度低、一次井网难以有效控制、采收率低等问题。以大牛地致密气田石炭—二叠系储层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影响该气田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为储层特征、渗流特征及开发方式。在单砂体描述的基础上建立气藏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综合生产动态数据和动态监测数据,将剩余气分布类型细分为8种类型:远端未波及型、井间未波及型、井间未控型、渗流阻隔型、未打开型、层间干扰型、水锁抑制型和水包气型。以降低废弃压力、增加沟通体积和提高动用程度为目标,提出了3种提高采收率技术:基于单砂体描述的井网优化调整技术、基于储层保护的补孔合采技术、基于积液早期判识的排水采气技术。本文研究可为类似致密气田开发提供借鉴。
何发岐王国壮高青松陈奎任广磊
关键词:大牛地剩余气提高采收率
镇泾地区侏罗纪古地貌与延安组成藏关系被引量:16
2016年
为探明镇泾地区延安组油气成藏规律及确定下一步勘探方向,开展了不整合面上覆及下伏地层厚度特征研究。采用地层厚度印模法恢复了红河油田镇泾地区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发现工区存在2条呈60°夹角的古冲沟,且区域内具有上覆地层厚度大而残留地层厚度薄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古地貌对延安组成藏的有利条件为:古冲沟及河道砂体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古地貌斜坡区砂体为油气的有利储集体,受古地形影响的微幅构造和岩性圈闭是油气有利聚集区。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延安组油气富集潜力区的预测提供了有效指导。
王国壮梁承春聂小创吴云飞吉园园
关键词:古地貌成藏关系侏罗系延安组
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在层状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挖潜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2年
东辛油田以层状断块油藏为主 ,含油层系多 ,物性差异大 ,高含水期层间层内油水分布复杂。为改善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 ,正确认识层间及层内剩余油状况 ,挖掘剩余油潜力 ,近几年利用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在剩余油的监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王国壮
关键词:高含水期剩余油监测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气候变化对层序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2
2008年
根据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地层中的孢粉组合及地化资料的分布特征,对其古气候进行恢复。结果表明古气候变化可分为两个干热→温湿→干热的旋回,这一结论与利用岩性、电性及地震等资料解释出的两个二级层序的旋回变化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气候的旋回性变化导致湖平面和沉积物供给的变化,进而影响层序的发育。每个旋回内气候的干热→温湿→干热的变化影响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发育,同时也控制着体系域内沉积物的堆积方式及沉积相的分布。
王书宝孙钰钟建华王国壮
关键词: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气候孢粉组合层序地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