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亚丽

作品数:29 被引量:36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地震
  • 11篇震前
  • 10篇地震前
  • 9篇地磁
  • 7篇低点位移
  • 5篇地磁低点位移
  • 5篇电阻率
  • 5篇M
  • 4篇地电
  • 4篇日变
  • 4篇视电阻率
  • 3篇地磁Z分量
  • 3篇地磁场
  • 3篇电磁异常
  • 3篇电流
  • 3篇断层
  • 3篇应力
  • 3篇日变化
  • 3篇汶川地震
  • 3篇磁异常

机构

  • 29篇中国地震台网...
  • 6篇中国地震局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上海市地震局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中国电子科技...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作者

  • 29篇王亚丽
  • 7篇岳冲
  • 6篇解滔
  • 5篇卢军
  • 4篇余怀忠
  • 4篇李美
  • 4篇陈化然
  • 3篇姚丽
  • 3篇吉平
  • 3篇余素荣
  • 3篇杜爱民
  • 3篇杨冬梅
  • 3篇徐锡伟
  • 2篇张素琴
  • 2篇陈桂华
  • 2篇丁鉴海
  • 2篇马未宇
  • 2篇欧阳新艳
  • 2篇王中平
  • 2篇闻学泽

传媒

  • 4篇地震地质
  • 4篇中国地震
  • 3篇地震地磁观测...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地震学报
  • 2篇电波科学学报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震
  • 1篇内陆地震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8级地震前电磁扰动与电磁立体监测体系被引量:31
2009年
研究分析了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面电磁与电离层中观测到的中、短临电磁异常,其中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台地电阻率显示了2年左右的趋势下降异常,下降幅度7.2%,同时多台电阻率观测在震前1个月左右显示短临突变异常;震前18天地磁垂直分量出现低点位移,分界线两侧的低点时间超过2h;震前3天即5月9日,地磁低点位移、利用GPS反演得到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电离层测高仪得到的foF2和电磁卫星监测的离子密度和温度等均观测到局部电磁扰动现象,多数异常幅度超过50%。汶川8.0级地震前各种电磁观测技术记录到的明显异常现象,揭示了电磁学科在地震预报研究领域巨大的潜力,加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电磁监测对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张学民丁鉴海申旭辉王敏刘静余素荣王亚丽欧阳新艳
关键词:电磁异常地电阻率低点位移电磁卫星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定点观测电磁异常回溯性分析被引量:41
2018年
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周围定点台站观测的电磁异常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分析,以期加深对汶川地震孕震过程中电磁异常的解读.震中周围8个地电阻率台站震前出现不同形态的异常变化,结合震后地电阻率变化形态分析,仅近邻地震破裂带的成都和江油台异常变化符合已有的地电阻率孕震异常机理.在4月24日和5月9日大致沿南北地震带出现两条南北走向的低点位移线,成都台地磁转换函数、谐波振幅比、帕金森矢量和垂直极化强度等主要反映了地下介质电性在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断裂带附近的地电场和电磁扰动在震前出现波形畸变和能量增强,距离较远的西昌台阵和天祝—松山台阵内地电场也出现功率谱能量增加和裂隙渗透方位角扰动等短期异常现象,甚至沿龙门山断裂带NE方向1300km外的河北电磁扰动台网震前数月也出现自观测以来最大幅度的异常变化.
解滔刘杰卢军李美姚丽王亚丽于晨
关键词:汶川地震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变化被引量:3
2022年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和漳县交界地区发生M_(S)6.6地震,地震发生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呈现出各向异性异常变化。文中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型对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数据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模型中将地震的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计算地震前产生这部分同震位移所需积累的应力、应变分布。计算结果显示,通渭台位于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视电阻率的下降变化相吻合。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主压应力方位为65°,与通渭台N20°W观测方向的夹角为85°,与EW观测方向的夹角为25°。地震发生前,N20°W测道数据的下降幅度为1.04%,EW向短极距EW′测道的下降幅度为0.37%,2个方向观测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结果、理论模型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由此可以认为,此次岷县-漳县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变化与地震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力学机制上的联系。
解滔于晨王亚丽李美王中平姚丽卢军
关键词:视电阻率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学方法在活动构造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06年
为了高效率、高精度地获取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定量参数,引入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学方法十分必要.在川西地势陡峻的鲜水河断裂带上进行了试验性研究,探讨了测量精度和效率,总结了工作流程与操作方法.利用空间信息增强的正射纠正影像、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获得康定南团结乡附近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断层迹线的空间分布,量测得到该断裂在T1洪积扇形成以来左旋水平位移量为43m,垂直位移量为5.8m.结果表明,利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学方法进行活动构造地貌研究中水平累积位移量、垂直累积位移量、断层长度等定量参数的测量以及构造几何学精细解析与构造地貌成图完全能满足精度要求,大大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
陈桂华徐锡伟闻学泽王亚丽郑荣章
关键词:构造地貌
大地震前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及可能原因
2022年
1研究背景地震晚期孕育过程的研究已经逐步扩展至整个孕震区介质,除了直接关注断层面上的力学状态,膨胀扩散模型和微破裂模型认为,断层之外的区域会出现与高应力-应变水平积累有关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现象(Scholz et al,1973)。岩石物理实验、原地实验、含裂隙介质电阻率模型分析表明,含水岩土介质电阻率在压应力作用下呈现下降变化,应力卸载过程中呈现上升变化。这些结果从微观尺度呈现出电阻率变化与介质微裂隙变化之间的关系,而震例分析则从宏观尺度呈现出地震前视电阻率变化的统计特征。但是,二者之间还需要“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这一中间过程的联系。
解滔李晓帆岳冲吉平王亚丽
关键词:视电阻率地震介质变形
玛多M_(S)7.4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应力影响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断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而是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一条与东昆仑断裂带主断裂近平行的次级断层上,针对玛多地震对周边断层尤其是巴颜喀拉块体主边界造成的应力影响亟需开展研究工作。文中利用中国大陆岩石圈统一地震速度模型USTClitho1.0结果完成了研究区的岩石圈结构分层设置,结合InSAR形变场及余震精定位结果反演得到玛多地震的同震滑动模型,通过考虑更符合岩石圈实际变形过程的Burgers流变模型,利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得到玛多地震引起的震源区及周边断层的同震及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同震库仑应力加载区除沿发震断层破裂面分布外,在发震断层的西端、东端分别有3处库仑应力变化正值区,其中西端朝向发震断层的NW方向,东端存在2处库仑应力加载区,分别朝向发震断层的北部以及东部区域,周边断层同震库仑应力变化正值段的分布与震源区库仑应力加载区的分布较为一致;玛多地震引起的东昆仑断裂带近震源区段、昆中断裂东段、甘德南缘断裂西北段、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中段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均>0.01MPa,且震后岩石圈黏弹性松弛作用使得上述断层的黏弹性库仑应力进一步增加,未来应重点关注上述断层段的地震危险性。
岳冲岳冲屈春燕牛安福赵静赵静余怀忠
文安地震前华北区域长波辐射场的异常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07年
利用NOAA/IR极轨卫星所获取并发布的热红外长波辐射(OLR)月平均网格数据信息(空间分辨率为2.5°×2.5°),采用涡度处理方法,在对华北地区OLR多年背景场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华北地区OLR的短期异常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华北地区OLR正常背景场变化较为平稳,但在文安地震之前这种平稳均一的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在地震发生之前2个月,在震中附近出现了OLR的显著增强异常现象。结合以往开展的大量的震例分析结果,显示出这种震前的异常演化特征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这一认识的取得对于开展华北地区地震短临预报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康春丽王亚丽刘德富
关键词:长波辐射异常信息前兆特征
利用小波包分析进行地震相关热红外辐射异常信息检测被引量:14
2008年
研究表明很多地震前后存在明显的热红外辐射异常.影响地物热红外辐射信息的因素很多,而地震相关的热红外辐射异常是强干扰背景下的弱信息,难以简单地将其提取出来.本文将地震相关的热红外辐射异常作为一种事件性的信号分析,通过小波包分析将热红外辐射信息的时间序列分解成不同频带的信号,通过分析各频带信号能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事件性信号检测.2005年11月26日九江地震、2006年4月21日堪察加地震和1998年8月27日伽师地震的研究结果表明,小波包分析能有效检测这种事件性信号,同时显示这种事件性信号与地震活动之间关系的机理和时空演化特征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王亚丽陈桂华康春丽张倩
关键词:小波包分解
汶川M_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被引量:104
2008年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40km的下地壳也有少量地震发生,与下地壳存在脆性变形的断裂活动相对应,在20~25km深度范围内的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震层.推测其可能构成推覆构造的滑脱面。从震源分布与震源机制解在空间的变化上,地震破裂由南向北单侧破裂且存在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推测可能存在逆冲推覆与右旋走滑破裂相互转换的过程:逆冲推覆滑动主要发生在高川以南的段落上,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地震破裂向北并未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扩展,而是斜切青川断裂,震源分布刻画的结构面陡直,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
朱艾斓徐锡伟刁桂苓苏金蓉冯向东孙晴王亚丽
关键词:双差地震定位法地震构造
2019年9月16日张掖5.0级地震前多尺度电磁异常现象
2021年
2019年9月16日甘肃张掖发生5.0级地震,地震发生前既有空间范围跨度较大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也有单台电磁扰动异常;既有震前2年开始出现的山丹台视电阻率的年变形态畸变,也有震前3个月之内出现的高台钻孔应变和高台大庄低频电磁扰动异常。本次地震震级不高却记录到丰富的电磁场的异常信号,表明该地区处于地震电磁异常的敏感区。高台钻孔应变在震前观测到同步的异常变化,揭示孕震区应力状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王亚丽于晨岳冲胡源姚丽
关键词:电磁异常多尺度应力状态敏感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