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静彬

作品数:32 被引量:262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疫苗
  • 7篇接种
  • 6篇麻疹
  • 6篇免疫
  • 5篇病毒
  • 4篇带状疱疹
  • 4篇疫情
  • 4篇水痘
  • 4篇疱疹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流行病学特征
  • 3篇影响因素
  • 3篇预防接种
  • 3篇女性性工作者
  • 3篇流感
  • 3篇疾病负担
  • 3篇甲型
  • 3篇甲型H1N1...
  • 2篇痘疫苗

机构

  • 26篇北京市疾病预...
  • 8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北京市昌平区...
  • 4篇北京市顺义区...
  • 3篇北京市丰台区...
  • 2篇北京市密云县...
  • 2篇北京市石景山...
  • 2篇北京市大兴区...
  • 2篇北京市房山区...
  • 2篇北京市西城区...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北京市东城区...
  • 2篇信息技术有限...
  • 1篇山东省皮肤病...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北京市门头沟...
  • 1篇北京市平谷区...
  • 1篇北京市通州区...
  • 1篇北京市海淀区...
  • 1篇秦皇岛市疾病...

作者

  • 32篇潘静彬
  • 22篇卢莉
  • 13篇李娟
  • 11篇赵丹
  • 10篇李晓梅
  • 9篇索罗丹
  • 8篇吴疆
  • 7篇马蕊
  • 6篇陈萌
  • 6篇庞星火
  • 4篇周涛
  • 4篇刘维祥
  • 4篇王凤双
  • 4篇王英
  • 3篇王海红
  • 3篇陈园生
  • 3篇卢亮平
  • 3篇涂文校
  • 3篇苏琪茹
  • 2篇倪大新

传媒

  • 6篇疾病监测
  • 6篇中华预防医学...
  • 6篇中国疫苗和免...
  • 5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首都公共卫生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0-2022年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年龄分布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6年将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Group A and C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PSV-AC)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前后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及脑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血清群变迁变化趋势,评价加强免疫接种程序(第1剂3岁、第2剂9岁)疫苗控制疾病效果,为优化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22年北京市流脑报告病例、2014-2020年国家监测点健康人群Nm带菌率调查数据,分析发病时间趋势、年龄分布特征及Nm血清群变迁情况。结果 将MPSV-AC纳入免疫规划后,发病率由2004年的1.49/10万下降至2007年的0.21/10万,2008-2010年由0.13/10万下降至0.06/10万,2011年以后为0~0.03/10万。MPSV-AC纳入免疫规划前6年高发年龄人群为1、0和15~<20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5.08/10万、2.78/10万和1.66/10万。纳入免疫规划后5年全年龄组发病率显著下降,0、1~<6和6~<10岁年龄组较2000-2005年分别下降41.95%、 87.20%和79.98%, 10~<20、≥20岁年龄组下降幅度较1~<10岁人群略低,为76.10%、74.01%, 2011-2022年各年龄组发病率持续维持在低水平,年均发病率较2000-2005年下降幅度在95%以上。病原监测结果阳性40例,以C群、A群、B群和不可分群为主,分别为12例(30.00%)、11例(27.50%)、6例(15.00%)和6例(15.00%),2011年以来无A群报告,W群占比相对上升。2014-2020年健康人群总带菌率为2.29%(328/14 319),各年带菌率为0.68%~3.32%,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可分群、B群和W群分别为256例(78.05%)、 53例(16.16%)和9例(2.74%);2014年之后无C群检出,2015年后无A群检出。结论 北京市MPSV-AC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程序显著降低了<20岁人群全年龄组发病率;优势流行Nm血清群呈现由A群和C群向B群和W群转变趋势,应继续加强流脑监测,必要时考虑是否将MPSV-AC加强剂次调整为含W群成分疫苗。
潘静彬卢莉王怡婷赵丹董梅陈萌索罗丹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球菌免疫程序血清群
2013年北京市一起有麻疹疫苗免疫史人群中麻疹暴发疫情调查被引量:6
2014年
2013年北京市发生一起麻疹暴发疫情,5例病例既往均接种过2剂及以上麻疹疫苗,最近一次接种日期距发病时间为8~21年;急性期血清麻疹IgM均为阴性,2例病例恢复期血清麻疹IgG水平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继发性免疫失败可能是此起疫情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人群发病的主要原因,病原学标本核酸检测在继发性免疫失败人群麻疹病例确诊中具有重要作用。
李娟马蕊陈萌李爱华侯文俊吕庆伟唐金凤潘静彬卢莉吴疆
关键词:麻疹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初期接种场所运转情况调查与大人群接种需求预测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接种初期接种场所运转情况,估算大人群接种需求。方法通过"北京市新冠疫苗接种信息系统"和日报表,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月11日接种量、接种场所数。问卷调查1月1日至21日接种场所的运行情况,访谈调查10名区级/预防接种门诊免疫规划负责人。描述性分析接种场所运行指标,估算180 d内完成全市70%~90%的≥18岁人群全程接种的场所需求。结果全市接种场所数波动在418~582家,临时接种场所(固定临时接种点和上门接种)数:预防接种门诊数由0.5:1升至1.4:1。固定临时接种点累计接种量占57.1%,接种点工作人数(17人)、运转天数(14 d)、接种量(5955剂)高于预防接种门诊(12人、8 d和907.5剂)和上门接种点(12人、2 d和910剂)。完成≥18岁人群接种需新增122~215个固定临时接种点。结论固定临时接种点在本次接种中起主要作用,大人群接种建议增加固定临时接种点。
赵丹李晓梅张朱佳子周涛李娟虞睿潘静彬卢莉庞星火
关键词:群体性预防接种
基于Markov模型不同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免疫策略下北京市宫颈癌发病的远期预测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构建北京市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不同免疫策略的Markov模型,进行北京市女性宫颈癌发病的远期预测。方法收集模型参数,构建Markov模型;在构建和验证宫颈癌自然史模型和筛查模型的基础上构建HPV疫苗接种模型,预测实施三种HPV疫苗(2价、4价和9价疫苗)接种和9价HPV疫苗四种免疫策略(接种年龄和接种率:10-15岁80%、16-44岁10%;10-19岁80%、20-44岁10%;10-15岁90%、16-44岁30%;10-19岁90%、20-44岁30%)后2017-2100年宫颈癌发病。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北京市HPV疫苗接种的Markov模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7-2100年实施3种HPV疫苗免疫策略后北京市女性宫颈癌的预测发病数均逐年下降。在9价疫苗免疫策略中,策略1与策略2、策略3与策略4的宫颈癌预测发病曲线几乎相同;将策略1改为策略3或将策略2改为策略4,宫颈癌发病明显下降。与筛查模型的同年预测发病率相比,实施四种9价疫苗免疫策略后2030年宫颈癌发病率分别下降34%、36%、48%、48%,2060年分别下降84%、85%、90%、90%。结论HPV疫苗不同免疫策略均可降低女性宫颈癌发病;青少年女性高水平接种率与成年女性低水平接种率相结合策略可达到较好的宫颈癌防控效果。
李娟胡杨杨雷李晓梅潘静彬卢莉吴疆
关键词: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疫苗MARKOV模型发病
女性性工作者利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定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女性性工作者(FSWs)利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她们对VCT门诊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合理行为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制定定性研究访谈提纲,选择不同娱乐场所FSWs至少2人,采用面对面深入访谈的形式进行定性研究。结果共访谈不同类型娱乐场所FSWs17名,其中15人表示愿意去门诊求寻。缺乏AIDS、VCT基本知识、自我评估感染风险低、担心阳性结果、不愿面对被感染的现实、性交易及感染HIV面临的双重歧视、对免费VCT服务质量缺乏足够的信任等是影响该人群利用VCT门诊意愿的主要障碍。结论针对FSWs开展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继续开展免费治疗和包括反歧视在内的综合干预措施是今后提高FSWs利用VCT门诊和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潘静彬李冰郑建红王英
关键词:女性性工作者自愿咨询检测影响因素
吉尔吉斯斯坦棘球蚴病疾病负担和防控展望
2021年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地区棘球蚴病高发的国家,也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沿线重要国家之一。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对该国棘球蚴病的疾病负担(发病率、患者手术粗发生率、人群患病率)、流行危险因素(年龄及地域分布特征等)、防控实践和展望等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吉尔吉斯斯坦棘球蚴病的流行和防控概况,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推行和不同国家棘球蚴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材料。
潘静彬郑灿军王媛段晓健王英
关键词:棘球蚴病疾病负担
山东省济南市女性性工作者利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影响因素研究
背景: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自愿咨询检测(VCT)已经成为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内已开展VCT服务,但VCT门诊的利用率并不高,国外也存在类似情况。女性性工作者(FSWs)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重点人群...
潘静彬
关键词:女性性工作者自愿咨询检测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带状疱疹住院病例的监测方法研究综述被引量:7
2016年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集簇、疼痛性皮肤斑疹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及免疫功能缺陷者,部分病例需住院治疗。为了解带状疱疹住院病例的流行趋势及特征,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针对住院病例开展监测;中国带状疱疹相关公共卫生研究紧缺。本文就全球不同地区、国家带状疱疹住院病例的监测方法及研究展开综述,为中国开展监测提供方法学依据。
杨帆潘静彬索罗丹卢莉
关键词:带状疱疹监测方法住院
2017-2021年北京市20岁以下带状疱疹病原特点和临床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2017-2021年北京市20岁以下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病例病原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带状疱疹病例来源于2017年12月至2021年4月北京市带状疱疹监测系统,包括两个哨点区(密云区和昌平区)7家哨点医院的20岁及以下带状疱疹病例。首次就诊时收集病例基本信息,并采集病原学标本,调查其出疹日期、疱疹部位、疱疹数量等;出疹21 d时通过电话随访调查疼痛程度、疱疹持续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等临床特征;出疹90 d时对出疹21 d随访仍有神经痛者再次调查其疼痛情况判断是否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取疱疹液中的病毒DNA后对其ORF62基因区域进行PCR扩增和一代测序获取病毒序列,通过序列比对鉴定野毒株/疫苗株,并比较不同水痘疫苗接种史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2017-2021年北京市20岁及以下带状疱疹病例共计78例,其中61例病例完成随访调查。61例病例的年龄范围为1.83~20.54岁,年龄 M为17.50岁;男性36例(59.02%),女性25例(40.98%);有水痘接种史者29例(1、2剂次接种史者分别为18、5例,剂次不详者6例),无水痘疫苗接种史的13例,接种史不详者19例。78例病例中VZV核酸阳性者64例,其中62例鉴定结果为野毒株,2例为疫苗株;2例疫苗株病例均为2岁女童,均有1剂水痘疫苗接种史,分别于接种疫苗后3个月和13个月后发病。29例有水痘疫苗接种史的带状疱疹病例的疱疹数量以10~49个为主,占58.62%(17例);疱疹部位以躯干为主,占44.83%(13例);疼痛程度“无或轻度”占比51.72%(15例);带状疱疹病例最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疱疹完全结痂时间的 M( Q1, Q3)分别为3(1.5,5)分、10(1.5,12.5)d、10(6.5,13)d,均未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接种史、无接种史和接种史不详者疱疹个数、疱疹部位及疼痛程度的构成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疼痛持续时间、最痛评分和疱疹结痂时间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均 P>
潘静彬周涛索罗丹袁力勇权娅茹王海红彭兴慧王涛朱宗龙王砚飞赵丹卢莉
关键词:水痘疫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野毒株疫苗株
北京市带状疱疹就诊病例疼痛变化及其影响的随访研究
2023年
目的了解带状疱疹就诊病例疼痛变化情况及其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密云区医院门诊首次就诊并被诊断为带状疱疹(HZ)的3487例病例纳入研究。登记对象资料并发放记录卡,病例自行记录疼痛时间和出疹时间等信息。分别在病例出现皮疹后21、90、180和365 d进行电话随访,内容包括住院情况、出疹与疼痛出现的部位、开始和结束时间,以HZ简易疼痛量表(ZBPI)评价疼痛对生活的影响。结果纳入分析的2999例HZ病例年龄为(53±16)岁,其中男性1377例(45.91%),50岁及以上1903例(63.45%),出疹后21 d轻、中和重度疼痛分别占20.87%(626例)、37.98%(1139例)和33.81%(1014例),无痛感和不适感者仅占5.07%(152例),无痛感但有不适感者占2.27%(68例)。疼痛部位多与皮疹部位一致,胸背部和腰腹部多见,分别占35.58%(1067例)和29.18%(875例),其次为四肢和面颈部,分别占16.74%(502例)和16.40%(492例)。HZ病例疼痛天数的M(Q_(1),Q_(3))为14(8,20)d,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生率为6.63%(171/2580)(剔除出疹后90 d拒访或失访的419例病例)。HZ病例出疹后21 d内疼痛评分为(5.19±2.73)分,其中PHN病例疼痛评分为(7.61±2.13)分,明显高于非PHN病例[(5.04±2.69)分](P<0.001)。HZ病例出疹21 d后日常活动、情绪、行走能力、工作、社交、睡眠和娱乐方面受影响比例范围为60.79%~83.83%,以睡眠所受影响较大(83.83%),其中PHN病例在ZBPI量表中疼痛与生活维度的影响评分范围为4.59~7.61分,高于非PHN病例(2.49~5.04)(t值范围为8.86~11.67,均P<0.001)。结论带状疱疹就诊病例出疹后疼痛比例高,PHN和50岁及以上带状疱疹病例疼痛更明显,对生活影响更大。
赵丹索罗丹潘静彬彭兴慧王砚飞周涛李晓梅马莹李子昂庞星火卢莉
关键词:疱疹病毒科感染疼痛随访研究疾病负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