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血清
  • 2篇血小板
  • 2篇肿瘤
  • 2篇重症
  • 2篇重症监护
  • 2篇重症监护病房
  • 2篇监护
  • 2篇监护病房
  • 2篇病房
  • 1篇蛋白C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C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事件
  • 1篇性病
  • 1篇选择素
  • 1篇血管事件
  • 1篇血管性血友病

机构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作者

  • 6篇潘莹莹
  • 4篇唐宁
  • 2篇孙自镛
  • 2篇张碧玉
  • 2篇朱耀武
  • 1篇郭小梅
  • 1篇尹世玉
  • 1篇秦瑾
  • 1篇鲁艳军
  • 1篇严灿
  • 1篇程黎明
  • 1篇彭静
  • 1篇徐向东
  • 1篇吕春兰
  • 1篇王春玉
  • 1篇陈艳
  • 1篇夏琳
  • 1篇陈莹莹
  • 1篇何小霞

传媒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血清HE4与CA125联合检测在盆腔包块患者恶性卵巢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本研究应用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与糖类蛋白125(CA125)联合检测并结合卵巢癌恶性风险模型(ROMA法则)对拟行手术的盆腔包块患者进行卵巢癌恶性风险评估,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盆腔包块拟行手术患者196例血清(包括术前、术后),按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为卵巢癌组和卵巢良性疾病组,并收集120例女性健康对照组血清,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方法测定HE4和CA125水平并计算ROMA风险值。结果卵巢癌组血清HE4、CA125水平[分别为(227.46±375.68)pmol/L和(477.22±929.90)U/mL]与卵巢良性疾病组[(37.37±9.23)pmol/L和(51.04±61.06)U/mL]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5.75±9.71)pmol/L和(11.61±5.77)U/mL]比较,均呈显著升高(P<0.05);将75%的卵巢良性疾病分类为低风险所对应的ROMA值确定为判断标准,其中未绝经患者ROMA≥5.6%归为患上皮性卵巢癌的高风险性。而绝经患者RO-MA≥17.5%归为患上皮性卵巢癌的高风险性。按上述标准风险评估特异度75%,总的灵敏度为58.5%,阳性预测值为67.9%,阴性预测值为66.1%。结论联合检测盆腔包块患者血清HE4和CA125浓度并采用ROMA法则在评估患者恶性卵巢癌风险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临床上卵巢癌的早发现、早诊治以及提高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潘莹莹夏琳何小霞程黎明
关键词:CA125抗原
创伤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水平变化
2014年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入院后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与凝血指标水平、凝血障碍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选取该院ICU病房82例严重创伤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周内每日检测患者血浆中sPsel、vWF抗原、蛋白C、凝血因子Ⅶ活性及常规凝血指标,并记录患者入院30d病死率。结果有凝血障碍创伤患者的入院时sPsel和vWF水平均低于无凝血障碍的患者(P<0.05),且与各凝血指标(蛋白C和Ⅶ因子)水平均显著相关(P<0.05)。死亡患者vWF水平在入院后前3天显著低于生存患者(P<0.05),而在入院后第7天显著高于生存患者(P<0.05);未发现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间入院后1周内sPsel水平有明显不同。结论在ICU严重创伤患者中,入院时低水平的sPsel和vWF水平与凝血障碍相关,vWF水平在入院后第7天显著升高与患者30d病死率增高相关。
潘莹莹陈莹莹张碧玉唐宁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两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血栓止血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bocythemia,ET)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血小板持续增高为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或血栓症状[1]。我们对2例ET患者血栓止血相关检测项目进行分析,以评估其检测结果在患者诊断、治疗中的意义。
陈莹莹潘莹莹唐宁陈艳吕春兰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止血
EB病毒核酸及血清学检测在EB病毒相关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通过对同一对象血标本进行EB病毒核酸及EB病毒血清学的检测,评估两者之间的关联及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住院的397例EB病毒感染的病例并收集其住院期间外周血样本,另外收集120名健康体检者的EDTA抗凝外周血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浆中的EB病毒核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EB病毒抗体5项(抗衣壳抗原IgA抗体VCA IgA、抗衣壳抗原IgM抗体VCA IgM、抗衣壳抗原IgG抗体VCA IgG、抗早期抗原IgG抗体(弥散型)EA(D)IgG、抗核心抗原IgG抗体EBNA IgG),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两类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及相关性,并按诊断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疾病中各检测项目的阳性率。结果血浆VCA IgG在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4.2% (374/397)及93.3% (112/120) (χ2=0.125,P=0.67);EBNA IgG在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4% (379/397)及95.0% (114/120)(χ2=0.045,P=0.807);而VCA IgM在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5% (22/397)及0% (0/120) (χ2=6.9,P〈0.01);VCA IgA在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3.3% (172/397)及9.2% (10/120) (χ2=49.5,P〈0.01);EA(D) IgG在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2.0% (167/397)及7.5% (9/120) (χ2=49,P〈0.01);PBMC中EB病毒核酸在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5% (260/397)及16.7% (20/120) (χ2=88.5,P〈0.01);血浆中EB病毒核酸在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5.8% (182/397)及5.0% (6/120) (χ2=66.4,P〈0.01)。相同标本单个核细胞EB病毒核酸与血浆VCA IgM、VCA IgA、EA(D)IgG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分别为0.073、0.147、0.073);血浆EB病毒核酸与血浆VCA IgM、VCA IgA、EA(D) IgG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同样较差(Kappa值分别�
朱耀武王春玉潘莹莹彭静鲁艳军
关键词:疱疹病毒4型DNA病毒血清学试验鼻咽肿瘤淋巴瘤
不同氯吡格雷疗效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及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了解常用氯吡格雷疗效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和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为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初步依据。 方法:同时使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光学浊度法(LTA)血小板聚集试验、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试验、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磷酸化试验(VASP)和CYP2C19基因型分析,检测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17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根据回访178例患者6个月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分为MACE组(n=21)和非MACE组(n=157),分析各检测结果相关性和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 结果:以LTA血小板最大聚集率(LTA-PAmax)〉46%、血小板图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振幅(MAADP)〉47 mm和VASP血小板反应指数(VASP-PRI)〉50%提示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分别为27.0%、24.2%和61.2%。178例患者中, 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分别为81例(45.5%),72例(40.5%)和25例(14.0%),三型间VASP-PRI均有显著差异(P〈0.001)并呈基因剂量效应(慢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快代谢型);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LTA-PAmax〉46%和MAADP〉47 mm为6个月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5.99,95%可信区间(CI):2.00~17.96, P=0.001及OR=4.72,95%CI:1.27~19.67,P=0.013]。 结论:中国人群中存在较高比例的CYP2C19功能丢失基因型,且与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LTA-PAmax与MAADP是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更有效的预测指标。
唐宁徐向东朱耀武孙自镛潘莹莹郭小梅秦瑾尹世玉
关键词:氯吡格雷血小板功能检测CYP2C19基因型
蛋白C预测外科ICU患者死亡风险的初步研究
2013年
目的评价抗凝标志物蛋白C(PC)及其他凝血相关指标预测外科ICU患者死亡风险的能力。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1年8至12月252例外科ICU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检测其凝血、抗凝及炎症相关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D一二聚体含量、纤溶酶原活性、PC活性、抗凝血酶活性、血栓调节蛋白含量、c反应蛋白含量。同时获取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等相关临床信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及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存活组、死亡组与健康对照组问上述各指标的差异;各指标预测能力评价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ICU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院28d后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的Pc活性分别为(70.24±22.7)%和(48.64±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1);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1.04±8.2)分和(29.5±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t2.94±3.5)s和(18.84±10.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PC活性与APACHElI评分联合预测外科ICU患者死亡风险准确性高于其他指标(曲线下面积=0.806);在校正了一些凝血参数和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后,Pc活性〈47.5%[OR:6.40,95%可信区间(CI):2.526~16.216,P〈0.001]与APACHEⅡ评分(OR=1.123,95%CI:1.012—1.250,P〈0.05)为外科ICU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活性降低预示外科ICU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与APACHEⅡ评分联合应用可更准确地评估患者预后。(中华检:验医学杂岙,2013,36:339-342)
唐宁潘莹莹严灿张碧玉孙自镛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蛋白质C生物学标记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