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涌

作品数:9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三叉神经
  • 5篇三叉神经痛
  • 5篇神经痛
  • 5篇经痛
  • 4篇射频
  • 3篇治疗三叉神经...
  • 3篇射频温控热凝...
  • 3篇手术
  • 3篇热凝
  • 3篇热凝术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减压
  • 2篇血管减压术
  • 2篇微血管
  • 2篇微血管减压
  • 2篇微血管减压术
  • 2篇减压术
  • 2篇CT定位
  • 1篇形态发育
  • 1篇牙弓

机构

  • 9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9篇汪涌
  • 7篇张伟杰
  • 4篇杨驰
  • 3篇张志勇
  • 3篇陈敏洁
  • 1篇李青云
  • 1篇王国民
  • 1篇薛晨屹
  • 1篇沈宁
  • 1篇蔡协艺
  • 1篇袁文化
  • 1篇俞创奇
  • 1篇王旭东
  • 1篇郭伟

传媒

  • 3篇上海口腔医学
  • 2篇口腔医学研究
  • 2篇中国口腔颌面...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CT定位用于确定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穿刺深度被引量:37
2003年
目的探讨应用CT分层扫描测量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穿刺针进入卵圆孔的深度。方法统计12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时的CT分层扫描图,并计算穿刺深度。结果121例CT分层扫描统计结果,穿刺深度最浅为0.4cm,最深为1.6cm,平均进针深度为0.8cm。结论CT定位下能正确掌握穿刺深度,穿刺深度为0.8cm以内时可避免对三叉神经第一、二支损伤;穿刺深度为1.2~1.5cm可避免对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损伤。
张伟杰汪涌陈敏洁
关键词:射频温控热凝术三叉神经痛卵圆孔穿刺深度
改良耳颞切口在颞下颌关节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评价改良耳颞切口在颞下颌关节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7月~2002年11月间收治的72例颞下颌关节病患者,男性35例,女性38例,年龄4~72岁,平均年龄36.1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耳颞切口及进路术式,于耳颞部行美容切口设计,先翻开耳前皮瓣,暴露颞浅血管分支,然后沿耳颞神经血管束前缘进入,向前下翻开颞深筋膜瓣,倒“L”形切开关节囊后暴露髁突。结果:72例患者中获得随访38例(49侧),随访期4~45个月,平均17.7个月。仅1侧右颞区皮肤麻木,3侧额纹消失,总体对手术切口满意度为97.4%(37/38),不满意1例为髁突骨折患者,术后8个月术区瘢痕仍很明显,伴有颞区皮肤麻木和额纹消失。结论:改良耳颞切口及进路是目前治疗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理想术式之一。
沈宁杨驰王旭东汪涌俞创奇蔡协艺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手术切口手术进路
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并发第Ⅰ支损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7
2002年
目的 探讨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时 ,如何避免第Ⅰ支损伤。方法 对 10 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T定位下进行射频治疗 ,对引起第Ⅰ支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0 8例患者经射频治疗后疼痛消失 ,其中 98例第Ⅱ、Ⅲ支疼痛的患者经射频治疗后 ,有 2例出现第Ⅰ支损伤 ,占 2 .0 4 %。其中 1例发生视力下降 ,1例出现角膜溃疡 ,另外10例原发第Ⅰ支疼痛患者 ,经降温下射频治疗后仅有 2例出现视力下降 ,占 2 0 %。结论 在进行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时 ,采取CT定位 ,术前刺激试验 ,术中温度和深度控制及术后预防等措施 ,可避免第Ⅰ支损伤后产生的严重并发症。
汪涌张志勇张伟杰
关键词: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并发症
CT定位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6
2002年
目的对CT定位下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5年回顾、分析及总结。 方法随防 4 0 3例治疗后三叉神经痛患者 ,包括疼痛缓解率、复发率、并发症及面部麻木发生率等。 结果 4 0 3例患者均获访 ,其手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后即刻疼痛缓解率 99.3% ;近期疼痛缓解率 97.5 % ,复发率 2 .4 8% ;远期疼痛缓解率 92 .1% ,复发率为 7.85 % ;总缓解率 94 .3% (380 4 0 3) ,总复发率 5 .7% (2 3 4 0 3) ;并发症发生率 7.4 % ,其中角膜麻痹发生率 2 .2 % ;面部麻木发生率为 98.7%。 结论CT定位使卵园孔穿刺技术不单纯依赖经验 ,能极大提高治疗成功率 ,从而提高疼痛缓解率 。
张伟杰汪涌张志勇杨驰余强
关键词:CT定位射频温控热凝术三叉神经痛疗效评价
大年龄未手术腭裂患者上颌牙弓形态发育的研究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探讨影响上颌牙弓生长发育的因素。方法 :对 2 0例未手术腭裂患者的牙颌模型进行测量 ,并与 2 0名正常成人作对照分析。结果 :大年龄未手术腭裂患者与正常成人在尖牙区宽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上颌深度及后牙区的宽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腭裂组 ,畸形的存在主要是在切牙区及尖牙区 ,对后牙区横向和垂直向的影响较小。
汪涌张志勇王国民袁文化李青云
关键词:腭裂
乙状窦后进路下桥-小脑角的内镜解剖特征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了解人体乙状窦后进路下桥-小脑角的内镜解剖层次和特点,并模拟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为临床开展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奠定基础。方法:对3具尸体头颅的6侧桥-小脑角进行解剖,其中2侧进行开放性解剖,4侧进行了内镜解剖和内镜模拟微血管减压术,手术进路均采用乳突后、乙状窦后进路。结果:由乙状窦后进路观察,桥-小脑角是位于桥脑小脑裂隙的三角锥形潜在区域,密集分布着颅神经和椎基底血管。内镜下由浅入深、由上至下可分为4层,即岩静脉层、面听神经层、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层和低位颅神经层。结论:由于手术通道短而直接、视野清晰,故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半侧面肌抽搐宜选用乙状窦后进路,但其有别于传统的手术方式,需在尸体上熟练操作后方能用于临床。
陈敏洁张伟杰杨驰汪涌
关键词:内镜微血管减压术
眶下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Ⅱ支)的初步报道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通过评价眶下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Ⅱ支 )的临床疗效 ,初步探讨三叉神经痛的颅外病因。方法 :31例眶下神经和 (或 )上牙槽前神经支配区域疼痛患者行眶下管减压术 ,问卷随访 30例 ,随访期 1~ 10个月 ,平均 6 .1个月。结果 :30例患者中“优”为 5 0 % (15 / 30 ) ,“良”为 36 .7% (11/ 30 ) ,“差”为 13.3% (4 / 30 )。手术成功率包括“优”、“良”的患者为 86 .7% (2 6 / 30 ) ,疼痛缓解的时间均为术后 2 4h以内。结论 :眶下管减压术的疼痛缓解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在排除了其他部位压迫后可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 (Ⅱ支 )的首选方法 ,其临床的高成功率也为三叉神经痛的颅外骨管。
陈敏洁张伟杰杨驰汪涌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法神经压迫
应用无痛局麻注射仪进行牙周膜麻醉的效果评定被引量:14
2000年
目的 应用美国Milestone公司的电脑控制无痛局麻注射仪 ,对局部牙周膜注射时的疼痛程度及注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 40例病人 ,采用无痛局麻注射仪进行牙周膜浸润麻醉 ,并与传统的手推式麻醉方法对比。结果 应用无痛局麻注射仪进行牙周膜麻醉时 ,其注射时疼痛程度明显小于传统的手推式麻醉方法。拔牙时的麻醉效果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 应用TheWand 无痛局麻注射仪进行牙周膜注射 ,可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薛晨屹郭伟张伟杰汪涌
关键词:局麻拔牙
双侧三叉神经痛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本文探讨和总结了双侧三叉神经痛的发生率、发病因素及治疗方法 ,并提出了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1119例患者中的 13例双侧三叉神经痛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为 2~ 14年 ,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 :本组资料统计结果 ,双侧三叉神经痛在单侧患者中所占比例为 1.16 %,无明显发病因素 ,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6 1.5 %。结论 :对双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各种资料结果显示 ,总体在 1~ 10 %,发病因素不明显 ,各种治疗方法中以三叉神经半月节微血管减压奇迹与射频温控热凝术较有效。
张伟杰汪涌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射频温控热凝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