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青
- 作品数:25 被引量:51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文化转型期刘师培的经学研究
- 2007年
- 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转型期,刘师培从思想自由的角度批判了传统经学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又从字义考证入手彻底解构和颠覆了经学作为价值准则的合法性地位,同时借助于西学对传统经学进行新的阐释,为现代新文化的构建提供资源,从而开启了经学研究的近代之路。
- 毛新青钱伟
- 关键词:刘师培经学西学
- 羞何以美——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女性羞美
- 2011年
- 害羞是人类独有的情感内涵,身体性羞感来自于人类对于自我内在高贵灵魂的守护,展现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女性羞美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中自我意识的深层展示,是对于更高价值的追求和对低级价值的遏抑,重新认识女性羞美的价值,对于重建当代女性的价值观,开展现代女性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 毛新青
- 关键词:身体美学羞感羞涩
- 由“宗经”至“宗骚”——刘师培与传统文论批评模式的现代转换
- 2008年
- 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期,伴随着经学地位的衰落,传统文学批评模式也发生了新变。刘师培把西方的审美观念引人文学理论的研究,将传统"宗经"的批评模式转换为"宗骚",这一变革深刻反映了转型期文论发展的趋势,呈现传统走向现代的轨迹。
- 毛新青钱伟
- 关键词:刘师培宗经文论转型
- 刘师培学术视野中的文艺研究
- 2009年
- 刘师培的文艺研究重心不在于艺术现象本身的分析,而是试图通过文艺的探讨在理论上揭示中国文化精神的命脉所在,以期完成救亡图存的爱国使命。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他关于文艺起源、文艺变迁及文艺地域差别的研究彰显了其学术救国的文化理念,呈现出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轨迹和过程。
- 毛新青
- 关键词:刘师培学术视野文艺研究
- 荀子“诚信”观及对青少年网络诚信建设的启示
- 2016年
- 本文旨在通过对荀子理论的梳理,结合荀子的诚信思想,探求荀子“诚信”观对青少年网络诚信建设的启示。笔者认为,借鉴荀子的诚信思想,在青少年网络诚信建设中应注重品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建立起网络自律,要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法律普及教育,引导青少年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网上活动。
- 毛新青武富贞
- 关键词:网络诚信诚信思想社会角色文化行为
- 媒体对“村转居”居民身份的再现与建构——以中青在线的有关报道为例
- 2013年
- 村转居"是反映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的一面镜子,大量的乡村撤村并居,农民在户籍身份上一夜之间转成市民,无论在地理空间还是在主体身份上,"村转居"居民都处于过渡和转型中,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城市化在社会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对传统农村社区的接替,在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①可以说,转型性是"村转居"最主要的特征。通过研究中青在线2013年1月1日到5月31日有关"村转居"的新闻,笔者对"村转居
- 毛新青刘宗义
- 关键词:地理空间中国青年报社会空间城中村
- 荀子“情义”观探析被引量:2
- 2011年
- 荀子认为自然情欲构成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但自然情欲具有随环境变迁的流转性以及对于物质对象渴求的无限性等特点,任凭欲望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的冲突与混乱;以"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的确立既是对于欲望进行引导和限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性内涵得以提升和展开的维度;"义"的精神内涵与意义贯穿和表现于各种礼仪形式之"文"中,完美的礼应该是"情文俱尽",它以物化的形式涵养了个体的情感欲望,又为目不可见的伦理道德提供感性的保证。荀子的"情义"内涵体现了自然人性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动态性关联,在其中实现了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和谐统一。
- 毛新青
- 关键词:荀子情义情欲情文
- 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被引量:1
- 2011年
-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大大超越了初期的技术和工具层面而向纵深发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网络主体理性精神的培养;二是网络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培育;三是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
- 毛新青
- 关键词:社会稳定网络素养媒介素养网络道德网络法规
- 从汉语语言特点看骈体文的审美特征被引量:2
- 2007年
- 骈体文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语言形态,是汉民族依照汉字的特点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根据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民族审美意识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的反映。本文试结合汉语特点进行分析之。
- 毛新青
- 关键词:骈体文审美汉语特点民族文化
- 刘师培与章太炎文学观的分歧与共识
- 2011年
- 刘师培与章太炎都以"文"为中心构建自己的文学观念,但二者又存在着具体的分歧。刘师培认为"文"的研究应以审美为取向,突出"文"的形式美感,刘师培的"文学"观念是以审美为介入点,意在使民族文学与西方文学争一隅的决心;章太炎则以文本书写的载体来界定"文学",其文学观念是以文字为中心的泛文学观,他认为"凡著竹帛者"都可以进入"文"的研究范围,民族的独立关键在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民族文化的根基奠基在民族文字的基础之上。他们二人文学观念的异同深刻反映了传统资源在现代转型时期被转化的轨迹和过程,也体现出了转型期学者们试图通过学术进行救亡图存的价值关怀。
- 毛新青
- 关键词:刘师培章太炎文学观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