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晓华

作品数:18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白血
  • 8篇急性
  • 8篇白血病
  • 7篇细胞
  • 5篇再生障碍性贫...
  • 5篇障碍性贫血
  • 5篇贫血
  • 3篇粒细胞
  • 2篇血管
  • 2篇早幼粒细胞
  • 2篇早幼粒细胞白...
  • 2篇随访
  • 2篇髓系
  • 2篇髓系白血病
  • 2篇重型
  • 2篇重型再生障碍...
  • 2篇重型再生障碍...
  • 2篇综合征
  • 2篇粒细胞白血病
  • 2篇急性白血

机构

  • 11篇牡丹江医学院
  • 6篇牡丹江市第一...
  • 1篇北方医院

作者

  • 17篇殷晓华
  • 5篇赵秀兰
  • 5篇殷德厚
  • 4篇袁冬
  • 4篇李丹红
  • 3篇李冰
  • 3篇代玉红
  • 3篇赵楠
  • 3篇吴迪
  • 2篇李晓华
  • 2篇袁东
  • 2篇张磊
  • 2篇任慧
  • 2篇梁克纪
  • 1篇刘玲
  • 1篇王桂茹
  • 1篇王久文
  • 1篇田晓燕
  • 1篇李丹红
  • 1篇杜俊英

传媒

  • 6篇白血病.淋巴...
  • 3篇牡丹江医学院...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山西白血病
  • 1篇白血病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2
  • 1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的基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研究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家系的ENG基因及ALK-1基因的突变情况,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采集该HHT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HHT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对先证者及其确诊为HHT的2个女儿进行ENG基因和ALK-1基因筛查.采集母女3人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NA标本中ALK-1基因的2、3、4、5、6、7、8、9、10外显子及周围内含子,并对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核苷酸测序,确定突变位点.结果 该家系4代41名成员中有11名被临床确诊为HHT,其中先证者及其2个女儿均合并多脏器损害,小女儿仅有影像学表现而无相应临床症状.母女3人的PCR产物序列分析显示,ALK-1基因的9号外显子cDNA上第1 321位均发生错义突变(c.1321G>A),该突变导致ALK-1蛋白441位缬氨酸变为蛋氨酸(p.Va1441Met).结论 报告了1个HHT家系,并发现该家系中ALK-1基因发生错义突变(c.1321G>A,p.Va1441Met).该突变是这个家系致病的遗传学基础.
袁冬殷晓华代玉红李冰梁克纪魏广祎
关键词:系谱
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后的临床观察
2008年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完全缓解(CR)后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缓解率,缓解后的长期生存率和临床治愈率。方法将AML(M2、M3)随机分为两组,甲组缓解后治疗均采用以米托蒽醌为主的强烈化疗方案(MDA、MEA、MD-Ara-C);乙组用传统的标准化疗方案(HA、DA)治疗3年,M3间歇期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观察CR率及5年长期生存率。结果甲组M2CR率,M2、M3缓解后5年长期生存率与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3甲乙两组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L早期采用强烈短期化疗方案优于传统的长期标准化方案和维持治疗。
殷晓华李丹红杜俊英袁冬胡秀香田晓燕底秀云殷德厚
关键词:白血病粒细胞急性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引发心肌损害的评价指标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LP)引发心肌损害的评价指标。方法选取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经亚砷酸治疗的ALP患者60例,根据心肌损害发生情况分为两组,22例未发生心肌损害患者作为A组,38例发生心肌损害患者作为B组,选取同期体检人员60例为正常对照组。三组患者用药前,均行临床症状、心电图(QTC)动态观察,同时检测肌钙蛋白I(TnI)、血红蛋白、血钾、血镁等指标。A组与B组患者于用药1、2、3、4、5周再次检测这些指标。结果 60例ALP患者中心肌损害发生率为63.33%。治疗前,A组与B组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心电图(QT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组患者用药过程中TnI、心率、血红蛋白、心电图(QTC)、血钾、血镁变化平稳,未见异常波动。B组患者用药1周时TnI、心率、心电图(QTC)、血镁显著增加,用药2周时均升至最高点,用药3周时开始下降,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用药1周时血红蛋白、血钾显著降低,用药2周时均降至最低点,用药3周时开始升高,且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逐渐增加。B组患者用药1、2、3、4、5周时TnI、心率、心电图(QTC)明显高于A组,而血红蛋白明显低于A组。B组患者用药1、2、3周时血镁明显高于A组,而血钾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亚砷酸治疗ALP引发心肌损害的评价指标较多,心肌损害患者TnI会异常升高,可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的有效指标。
袁冬梁克纪代玉红李冰殷晓华
关键词:肌钙蛋白I亚砷酸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心肌损害
急性髓系白血病自发缓解一例
2009年
患者女,58岁,于1993年11月感冒后头痛、双下肢无力、活动后心悸、气短,曾于居住地附近诊所静脉滴注复方丹参、维脑路通无明显好转。入院20d前头痛、头晕、乏力加重、四肢出现出血点、低热。于1994年1月28日入我院。患者既往健康、无结核病、肝炎及其他病史,个人无烟酒嗜好、无遗传病史。
殷晓华袁东赵楠吴迪殷德厚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 探讨降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死亡率,延长无病生存期,提高治愈率的方法。方法 35例APL随机分为两组,甲组19例治疗方案:全反式维甲酸(ATRA)60~80 mg/d,分3次口服,8周后不缓解加用亚砷酸10 ml,加入5 %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28 d为1个疗程。乙组16例用传统的化疗(HA、DA)方案治疗。结果 甲组19例中合并DIC者2例(10.53 %),经抢救治疗好转1例,死亡1例,完全缓解(CR)18例,CR率(94.7 %),乙组16例中化疗后发生DIC者11例(68.7 %),多脏器衰竭死亡7例(43.75 %),脑出血死亡4例(25.00 %),总死亡率68.75 %,CR 5例(31.25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P<0.05)。结论 以上两种疗法比较,用ATRA、亚砷酸治疗APL,明显优于化疗组。
殷晓华李丹红袁冬赵楠吴迪殷德厚
关键词: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MEA、MDA方案加几丁聚糖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2002年
殷晓华李丹红胡赛鹏李晓华李月馥张磊
关键词:MEA方案几丁聚糖急性白血病
SSLP加DICA骨髓腔内滴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1993年
本文应用SSLP和SSLP加DICA方案骨髓腔内滴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43例,并进行了临床对比研究。应用SSLP加DICA治疗慢性再障65例,有效率达81.53%,急性再障16例,有效率56.25%,其疗效均高于SSLP方案。
殷晓华刘玲刘长林殷德厚詹淑敏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
牡丹江地区10年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997年
自1985年1月1日至1994年末在牡丹江地区4市(县)、共调查了16068693人次,发现PNH33例,标化发病率为2.85/106,明显高于前10年的调查,标化患病率为9.1/106,明显高于发病率。边境发病率较高,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城市发病率低。多发于中青年,男多于女。睡眠、感染、过劳、服用某种药物易诱发本病。
赵秀兰殷晓华张丽静刘长林
关键词:标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流行病学调查PNH过劳边境
^(137)CS放射致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10年随访报告
1997年
137CS放射致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10年随访报告赵秀兰殷晓华刘武晶我院1985年收治同一家族3例,因137CS放射致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随访10年。例1转骨髓异常综合征后转为ANLLM5,接触射线3096天死亡,例2转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接触...
赵秀兰殷晓华刘武晶
关键词:铯137再生障碍性贫血随访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临床研究
2002年
任慧李萍张磊殷晓华李晓华李月馥殷德厚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