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安靖

作品数:55 被引量:26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腰椎
  • 23篇椎间盘
  • 16篇腰椎间盘
  • 13篇脊柱
  • 11篇手术
  • 11篇术后
  • 9篇人工腰椎间盘
  • 8篇人工腰椎间盘...
  • 8篇椎间盘置换
  • 6篇椎间盘突出
  • 6篇外科
  • 6篇疗效
  • 5篇腰痛
  • 5篇腰椎间盘突出
  • 5篇融合术
  • 5篇退变
  • 5篇骨化
  • 4篇胸腰椎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异位骨

机构

  • 26篇中山大学附属...
  • 22篇中山大学孙逸...
  • 7篇中山大学
  • 2篇广州市番禺区...
  • 2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濮阳市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梅州市...

作者

  • 55篇梁安靖
  • 44篇黄东生
  • 31篇彭焰
  • 26篇叶伟
  • 20篇刘尚礼
  • 13篇苏培强
  • 12篇李春海
  • 8篇张新亮
  • 6篇贺宪
  • 5篇马若凡
  • 5篇李春海
  • 3篇殷海东
  • 3篇陈为坚
  • 3篇丁悦
  • 3篇杜开利
  • 3篇黄岭志
  • 2篇朱伟荣
  • 2篇连成杰
  • 2篇何杰民
  • 2篇孔畅

传媒

  • 5篇广东医学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4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骨科临床...
  • 2篇第7届长征脊...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腰椎融合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一侧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置钉、另一侧后正中入路减压行腰椎椎体间...
黄东生梁安靖于兵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
两种椎体替代物在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比较钛网融合器与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A组),12例各类颈椎疾病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比较两种椎体替代物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疗效.观察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和植骨融合情况,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随访6~20(15.4±4.2)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融合.术前JOA评分:A组(8.40±0.96)分,B组(8.33±1.0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A组(14.36±0.86)分,B组(14.83±0.7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自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均为100%.A组有6例出现钛网下沉,B组有1例出现人工椎体下沉,但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钛网融合器与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均有下沉的可能,且钛网融合器下沉率较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高,但两种椎体替代物均能有效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获得良好的融合率,改善脊髓功能.
梁安靖张新亮彭焰杜开利黄东生
关键词:颈椎病脊柱融合术羟基磷灰石类人工椎体
LAMP2A和MEF2D在增龄过程中大鼠髓核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在增龄过程中SD大鼠髓核组织中LAMP2A和MEF2D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12、24月龄SD大鼠各8只,建立青年大鼠组、中年大鼠组和老龄大鼠组模型,透射电镜检测髓核细胞中自噬体的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髓核组织中LAMP2A和MEF2D的表达.结果 不同年龄组大鼠髓核细胞中均有自噬体的表达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显示LAMP2A在3、12、24月龄组中均有表达(0.91±0.07、1.12±0.11、1.32±0.28和0.45±0.06、0.55±0.08、0.63±0.11),且在老龄组表达较青年组表达明显增高(P<0.01和P<0.05),在3、12、24月龄组中,RT-PCR和Western blot法亦显示MEF2D均有表达(0.66±0.10、0.55±0.08、0.52±0.08和0.46±0.03、0.43±0.02、0.41±0.04),且24月龄组表达明显较青年组低(P均<0.01).结论 自噬存在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活性的增加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展进程有关.LAMP2A介导的分子伴侣自噬性细胞死亡可能通过MEF2D进行调节.
叶伟梁安靖彭焰朱伟荣陈晋宸李春海黄东生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增龄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对维持腰椎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的作用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 观察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对维持腰椎活动度和手术间隙高度的作用。方法 随访自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我院及经作者手术的数家医院应用SBCharitéⅢ型人工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共75例86个间隙。将术后平均随访时间达2、3、5年的病例分别设为A组(32例)、B组(27例)、C组(19例),比较3组在术后第2、3、5年的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和椎间隙高度(IH)变化,进行组内比较,并统计所有病例的手术并发症。结果 A组在第2年的平均ROM为15度, 平均IH为14. 1mm;B组在第2年的平均ROM为14. 2度, 平均IH为13 .8mm; 在第3年的平均ROM为13 .7度,平均IH为13. 4mm;C组在第2年的平均ROM为9. 1度,平均IH为11 .5mm;在第3年的平均ROM为8. 8度,平均IH为11 .0mm;在第5年的平均ROM为8 .0度,平均IH为10 .5mm。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发现射精延时和粘连性肠梗阻各1例,经保守和手术治疗治愈。另发现3例假体下沉,C组中3例纤维环钙化, 1例滑动核磨损标记环断裂, 1例上盖板与滑动核轻度前移,但均未引起症状。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可以有效维持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
刘尚礼黄东生梁安靖叶伟李春海马若凡
关键词:椎间隙人工腰椎间盘腰椎活动活动度SBC
顶椎凹侧置钉类型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顶椎凹侧置钉类型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83例单结构弯的AIS患者,年龄13.5~17岁,平均15.5岁。根据顶椎凹侧置钉种类不同分为:顶椎单轴向螺钉固定组(A组,38例)和多轴向螺钉固定组(B组,45例)。两组术前Cobb角、柔韧性、顶椎旋转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的Cobb角矫正率和顶椎去旋转率(RAsag角矫正率),并根据CT上螺钉长轴与钉帽轴线的夹角大小和方向来判断B组顶椎钉口成角程度和方向。结果:两组Cobb角矫正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69%、68%,P>0.05),A组顶椎去旋转率高于B组(42%、34%,P<0.05)。术后CT证实B组的顶椎凹侧有37枚螺钉(82%)出现钉口成角(平均-13.5°)。结论:单轴向螺钉的顶椎去旋转率明显高于多轴向螺钉。对于单结构弯,在提高置钉准确性、后方结构充分松解的同时,顶椎凹侧应尽量选择单轴向螺钉固定。
黄东生殷海东苏培强彭焰叶伟梁安靖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3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有腰部扭伤史者13例,合并脊柱隐裂1例,移行椎2例,有家族聚集倾向2例,无明确原因5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行人工髓核置换术1例,经皮穿刺抽吸术2例,单侧半椎板减压术4例,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16例。结果随访8个月~7年,平均2.1年。失访2例,优良率为90.5%(19/21),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者优良率为93.7%(15/16)。结论外伤、先天性畸形、遗传学因素和椎间盘退变等为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原因;主诉症状轻、体征重及X线检查常无异常是其特点;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宜行手术治疗,其中创伤较小的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为首选方法。
黄东生叶伟梁安靖李春海彭焰刘尚礼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病因手术治疗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中前、后路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107例,根据McCormack评分:46例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前路手术组),61例行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后路手术组)。术前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16例,C级39例,D级45例。利用重复测量检验和方差分析对手术前、后骨折高度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患者获6个月~7年(平均2.8年)随访。两组中,Frankel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均获1~3级神经功能恢复,但后路手术组中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减低,6个月后恢复。前路手术组脊柱Cobb角术前、术后及随访期末分别为23.7°±7.9°、10.6°±3.4°、1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07,P〈0.01);后路手术组脊柱Cobb角分别为16.3°±5.6°、8.4°±2.0°、1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81,P〈0.01)。前路手术组中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血气胸1例;后路手术组中棒脱落1例,椎弓根钉偏入椎管刺激神经根引起根性疼痛2例,螺钉松动3例。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的首选,McCormack评分总分小于7分者可考虑行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恰当地选择手术方式、小心操作及恰当的康复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必要条件。
叶伟李春海彭焰梁安靖殷海东黄东生刘尚礼
关键词:腰椎骨折脊髓损伤手术治疗
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稳定性重建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稳定性重建方式。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的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38例,其中椎体切除13例16个节段,后弓切除7例8个节段,全脊椎切除11例12个节段,其余类型7例。根据不同肿瘤切除范围,采取椎体重建、前方椎体内固定、后路植骨内固定或联合运用等稳定性重建方式。观察植骨融合、上下节段终板间距离、内固定断裂等情况,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前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随访12~89个月,平均29.7个月。6例于随访过程中死亡,5例因肿瘤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6.2±2.2)分vs(1.8±1.3)分;t=-17.080,P=0.000],疼痛改善优良率达86.8%;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一级21例,改善二级8例,无明显改善1例;SF-36评分亦明显优于术前([30.7±7.2)分vs(58.3±16.5)分;t=19.037,P=0.000]。除复发外,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5例伴有植骨吸收,终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沉,术中、术后无严重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根据WBB分期及三柱理论,结合肿瘤切除范围的大小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可恢复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中短期疗效满意。重建方式应综合考虑节段、预后和骨强度等情况。
杜开利彭焰张良明张新亮梁安靖黄东生
关键词:脊椎肿瘤脊柱融合术骨移植内固定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中的应用
2010年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寰枢椎不稳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12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6~62岁,平均49.4岁,其中枢椎齿状凸骨折5例,均为陈旧性AdersonⅡ型骨折;寰枢椎陈旧性脱位7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枕颈区疼痛、颈部活动障碍。4例患者合并脊髓受压,Frankel分级C级和D级各2例。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5分。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寰椎进钉点在后结节中点旁1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交点处,钉道方向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头偏约5。,枢椎进钉点为下关节突内上象限,钉道方向内斜32。,上倾28。。结果12例患者共植入寰、枢椎左右椎弓根螺钉各24枚,无一例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成功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6月JOA评分为13.5~16.7分,平均14.9分,改善率为87.4%。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用于寰枢椎不稳的治疗中具有稳定固定的良好临床疗效。
彭焰黄岭志梁安靖张新亮黄东生
关键词:寰枢椎不稳椎弓根螺钉
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失平衡原因分析
通过随访2002年1月-2008年11月行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的患者,了解躯干平衡情况,总结术后失平衡及自我矫正的原因和机理。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黄东生黄岭志彭焰梁安靖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