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桑英

作品数:21 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土壤
  • 4篇植物
  • 4篇森林土
  • 4篇森林土壤
  • 3篇野菜
  • 3篇山野菜
  • 3篇施用
  • 3篇施用效果
  • 3篇土壤学
  • 3篇外源
  • 3篇教学
  • 2篇树干
  • 2篇树莓
  • 2篇水分
  • 2篇体外
  • 2篇外源硒
  • 2篇课程
  • 2篇红树莓
  • 2篇
  • 1篇大兴安岭北部

机构

  • 18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齐鲁工业大学
  • 1篇大连市现代农...

作者

  • 18篇桑英
  • 10篇崔晓阳
  • 7篇宋金凤
  • 2篇王金玲
  • 2篇张韫
  • 2篇郝敬梅
  • 1篇王兴昌
  • 1篇邸雪颖
  • 1篇郭亚芬
  • 1篇刘志理
  • 1篇郑红
  • 1篇刘亚敏
  • 1篇李国江
  • 1篇王传宽
  • 1篇张鹏
  • 1篇张红光
  • 1篇赵山山
  • 1篇王海淇
  • 1篇金光泽
  • 1篇金鹰

传媒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食品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山东林业科技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提取方法的红树莓籽油品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对比被引量:8
2020年
以红树莓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提取、超声提取、高剪切-超声提取法提取红树莓籽油,比较三种提取方法对红树莓籽油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成分、籽油中β-谷甾醇和α-生育酚含量以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究提取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高剪切-超声提取法提取的红树莓籽油酸值、皂化值、过氧化值低,碘值高,在红树莓籽油中检测出19种脂肪酸,占红树莓籽油总成分的98.22%,其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分别为29.98%和48.07%;索氏提取法提取的红树莓籽油中β-谷甾醇和α-生育酚含量高,分别为97.37 mg/100 g和18.88 mg/100 g,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最强,与超声提取和高剪切-超声提取法有极显著性差异;超声提取法提取的红树莓籽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强,只与高剪切-超声提取法有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采用高剪切-超声提取法提取红树莓籽油,籽油品质好,活性成分丰富,且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
唐琳琳桑英陈思睿唐莹冯建文孙丽娜王金玲
关键词:体外抗氧化
外源硒在森林土壤中的存留及对山野菜植物的施用效果
2007年
以培育富硒山野菜为目标,在森林暗棕壤上进行了5种山野菜施硒试验.硒肥种类为亚硒酸钠,施硒量分别是0.066、0.222、0.666、2.222、6.666 g/m^2.结果表明,暗棕壤对外源亚硒酸钠态硒具有较强的吸收和保持能力,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施入的硒经过1个生长季后仍有70%~97%保留在原施硒土层中.在土壤施硒条件下,典型暗棕壤上生长的多年生山野菜婆婆丁(Taraxacum mongolicum)、小根蒜(Alliummacrostemon)、广东菜(Matteuccia struthiopterls Todaro)、猴腿蕨(Athyrium multidentatum)、小叶芹(Aegopodium alpestre Ledeb)都能高量富集硒,含硒量可达对照的10~100倍以上,但不同植物富集硒的能力存在差异.从硒在土壤中的存留率、植物积累硒的数量、模式以及施用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大部分山野菜适宜的施硒量应在2.222 g/m^2以下,广东菜适宜施硒量应在0.666 g/m^2以下.通过试验得出,暗棕壤施用硒微肥是栽培富硒山野菜的可行途径.
桑英郝敬梅李国江崔晓阳
关键词:森林土壤外源硒
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不同组分中的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通过实地采样对黑碳进行量化研究。[方法]利用相对密度分组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在不同有机碳组分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碳(BC)含量在表层(A11)、亚表层(A12)分别为6.3916.55 g·kg-1、1.44 6.16 g·kg-1,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1)。在A11、A12层中,轻组有机碳(LFOC)平均含量分别为66.66 g·kg-1、6.65 g·kg-1,轻组黑碳(LFBC)平均含量分别为5.63 g·kg-1、1.21 g·kg-1,同时,LFBC/LFOC在A12层(10.02%34.89%)显著高于A11层(6.99%14.45%)(p﹤0.01);A11、A12层重组有机碳(HFOC)平均含量分别为49.16 g·kg-1、36.55 g·kg-1,重组黑碳(HFBC)平均含量分别为2.69 g·kg-1、1.44 g·kg-1,HFBC/HFOC在A11层(3.36%8.08%)和A12层(3.21%7.5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土壤中LFBC/LFOC显著高于HFBC/HFOC(p﹤0.01),LFBC/BC显著高于HFBC/BC(p﹤0.01)。[结论]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中黑碳的含量、比例均较高;土壤表层(A11)有机碳、黑碳含量及各组分有机碳、黑碳含量均高于亚表层(A12),均随着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轻组、重组有机碳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黑碳,黑碳主要分布在轻组分中;轻组、重组有机碳与组分中黑碳均显著相关,轻组中相关系数大于重组。
孙金兵桑英宋金凤崔晓阳
关键词:森林土壤黑碳
红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功效成分、香气物质及体外降血糖功效的动态变化被引量:32
2020年
以红树莓冻果为原料,研究不同发酵阶段红树莓果酒的功效成分(活性成分、有机酸含量)及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并以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研究红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体外降血糖功效的变化。结果表明,红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乙醇体积分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陈酿结束后为(18.00±0.07)%;活性成分、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总酚、花色苷在发酵第1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3.32±2.26)mg/L和(173.64±5.72)mg/L,黄酮在发酵第9天达到最大值为(67.03±0.30)mg/L,原花青素在发酵第5天达到最大值为(6.38±0.04)mg/L;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在发酵第5天达到最大值为(90.18±0.77)%,α-淀粉酶抑制率在发酵第1天达到最大值为(87.93±2.10)%;果酒发酵期间,有机酸除L-苹果酸升高、柠檬酸降低外,其他有机酸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琥珀酸、乳酸变化最明显;陈酿期间,L-苹果酸呈缓慢升高趋势,琥珀酸先升高后缓慢降低,柠檬酸、乳酸、草酸、酒石酸和莽草酸呈降低趋势;红树莓果汁、红树莓果酒发酵和陈酿期间分别检测出18、46种和23种香气物质,其中红树莓果汁的主要香气物质为酮类(63.40%),经发酵后酮类物质减少,醇类和酯类物质有所增加,红树莓果酒中主要香气物质为酯类,癸酸乙酯、辛酸乙酯、甲酸异戊酯为发酵红树莓果中的特征性香味物质。
饶炎炎桑英唐琳琳陈思睿冯建文傅茂润刘亚敏王金玲
关键词:发酵香气物质
“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讨
2016年
"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是高等林业及涉林农业院校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湿地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实践类专业基础课。东北林业大学"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通过构建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理顺知识衔接,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条件等措施,提高了"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土壤与土壤资源学实验"课程的健康发展。
张韫崔晓阳桑英郑红
关键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大兴安岭北部试验林火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8
2012年
在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针叶林地进行严密监控下的秋季野外林火点烧试验。通过样地网格布点和火烧前后对比监测,研究林火影响下土壤(0-10cm)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动态。结果显示,林火过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因火烧强度和时间阶段而异,各阶段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林火强度格局相一致。轻、中度火烧对土壤有机碳的即时影响不显著;经过第2年融雪季和雨季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的小幅递增,平均增幅3.5%~4.2%;至火烧后第3年秋季显著回降。重度火烧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极显著的即时下降,平均降幅14.6%;经过第2年融雪季和雨季后,变化呈两极分化,大部分点位持续大幅度降低(平均降幅25.4%),个别点位大幅度增高(增幅78.7%);至火烧后第3年秋季,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降低点位有机碳含量平均降幅39.9%,个别增高点位有机碳含量增幅却高达107.2%。轻、中度火烧土壤有机碳增高的主导因素是植被和枯落物层有机颗粒物、炭化颗粒物以及半腐烂死细根混入等;而其后期回落则主要与表土层塌缩有关。重度火烧土壤有机碳降低的主导因素是表层有机碳燃烧损失和高温挥发损失,以及后期的侵蚀损失等;其后期局部区域大幅增高,主要是洼地有机碳堆积所致。另外,表土塌缩、烧毁、侵蚀均导致采样深度下延,下层土壤对含量指标的"稀释效应"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叠加因素。
崔晓阳郝敬梅赵山山桑英王海淇邸雪颖
关键词:林火土壤有机碳含量
外源碘在森林土壤中的残留及对山野菜植物的施用效果被引量:15
2003年
以培育富碘山野菜为目标.在东北森林暗棕壤上进行了5种山野菜施碘试验.碘肥种类为碘化钾(KI),施碘剂量为1.00、3.33、10.00、16.67和50.00 mg·kg-1.结果表明,土壤施碘是培育富碘山野菜的有效途径,从低施用量到高施用量,不同山野菜植物的含碘量可达对照的2~40倍,但外源碘在土壤中的当年残留率并不高,仅有40%~5%残留,并且随着施入量增加而迅速降低;植物对碘的积累也并非总是随着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碘量达到10.00 mg·kg-1时,大部分植物的碘积累量趋于稳定.从施碘条件下外源碘的土壤残留率、植物碘积累特征及施用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适宜的施碘量上限大约为10 mg·kg-1.土壤因素显著影响施碘效果,栽培地应选择土质细腻、肥沃的中上坡地段.砂砾质土壤和易形成水分潜流的下坡土壤都不利于肥料碘的保持和植物吸收.
崔晓阳桑英宋金凤
关键词:森林土壤
土壤水分胁迫对水曲柳水分关系与碳代谢的影响研究
全球性的水资源的匮乏问题越来越突出,且由于降水的季节和地域分布极不均匀,土壤水分亏缺在树木生长过程中经常发生。森林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生物量和生产力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地上植被碳库约占全...
桑英
关键词:水曲柳水分胁迫水分关系碳代谢
三种温带树种树干储存水对蒸腾的贡献被引量:12
2011年
树干储存水在协调叶片水分和碳平衡、维持树木水分收支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无孔材红松(Pinus koraiensis)、散孔材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环孔材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为对象,于2010年8月中旬至9月末(生长季后期)测定其冠基和干基树干液流通量以及树干储存水的日变化过程,量化分析树干储存水对日蒸腾量的贡献及其生物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冠基的液流比干基启动得早,而且两者在一天中存在显著的时滞。树干储存水的日进程总体上可分为:完全释放、以释放为主补充为辅、以补充为主释放为辅、饱和稳定等4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和变化格局随树种而变。红松的树干储存水在一天内表现出两个释放-补充周期,而两种阔叶树种均只经历了一次释放-补充过程。在测定时段内红松、山杨、蒙古栎标准化到平均木(边材体积为0.29 m3)的树干储存水释放量分别为:(3.4±1.5)、(2.4±0.6)和(1.5±0.4)kg.d–1,分别占日蒸腾量的18.9%、17.1%和8.8%。树干储存水释放量与日蒸腾量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而与干基的边材面积和树高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突显了树木大小(树高和边材面积)和材性特征对树干储存水释放量及其对蒸腾量贡献的重要影响。
金鹰王传宽桑英
关键词:树干液流蒸腾水分利用
“双一流”背景下土壤学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2019年
在全国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林业院校同时包含理论和实验内容的土壤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为期两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将传统土壤学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这种模式不仅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应用型、创新型、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宋金凤崔晓阳孟琳桑英郭亚芬
关键词:土壤学开放式教学研究型教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