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彬

作品数:139 被引量:649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35篇天文地球
  • 2篇矿业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1篇矿床
  • 44篇斑岩
  • 42篇成矿
  • 40篇地质
  • 38篇金属矿
  • 35篇多金属
  • 33篇多金属矿
  • 30篇金属矿床
  • 27篇多金属矿床
  • 25篇矿物
  • 21篇铜多金属
  • 19篇地球化
  • 19篇地球化学
  • 19篇蚀变
  • 19篇铜多金属矿
  • 19篇热液
  • 17篇矿带
  • 16篇同位素
  • 16篇锆石
  • 15篇铜多金属矿床

机构

  • 13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13篇成都理工大学
  • 48篇中国地质大学...
  • 11篇拉瓦尔大学
  • 10篇西南交通大学
  • 7篇中国地质调查...
  • 5篇黄金集团
  • 4篇西南科技大学
  • 4篇四川省地质矿...
  • 3篇中国石油
  • 3篇塔斯马尼亚大...
  • 2篇成都地质矿产...
  • 2篇淮海工学院
  • 2篇吉林省地质调...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国家地质实验...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长安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西藏大学

作者

  • 139篇林彬
  • 87篇唐菊兴
  • 55篇郑文宝
  • 41篇王艺云
  • 32篇王勤
  • 31篇宋扬
  • 27篇杨欢欢
  • 27篇唐攀
  • 24篇冷秋锋
  • 23篇方向
  • 23篇丁帅
  • 18篇杨超
  • 15篇徐云峰
  • 14篇高轲
  • 12篇林鑫
  • 12篇应立娟
  • 12篇刘治博
  • 9篇张志
  • 7篇张泽斌
  • 6篇韦少港

传媒

  • 28篇矿床地质
  • 20篇矿物学报
  • 12篇地质学报
  • 9篇地球学报
  • 6篇中国地质
  • 5篇地质与勘探
  • 5篇第六届全国成...
  • 4篇地质论评
  • 4篇岩石学报
  • 3篇岩石矿物学杂...
  • 3篇金属矿山
  • 3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岩矿测试
  • 2篇有色金属(矿...
  • 2篇黄金科学技术
  • 2篇地质通报
  • 2篇地球科学
  • 2篇钻探工程
  • 2篇第五届全国成...
  • 1篇现代地质

年份

  • 4篇2023
  • 9篇2022
  • 7篇2021
  • 6篇2020
  • 10篇2019
  • 9篇2018
  • 17篇2017
  • 14篇2016
  • 8篇2015
  • 17篇2014
  • 17篇2013
  • 7篇2012
  • 12篇2011
  • 2篇2010
1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环带状黄铁矿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16年
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确认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床中黄铁矿发育广泛且特征明显,矿区钻孔浅部内的黄铁矿发育环带状结构,这在其他类型铜矿床中较少见。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钻孔地质编录、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对矿区广泛发育的黄铁矿进行了矿物学特征、微量元素及特有的环带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解释环带状黄铁矿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铁格隆南矿床内黄铁矿的环带为生长不连续形成的。环带状黄铁矿的环带从核部到边缘,其Co/Ni比值,Au、Cu和Se等元素含量呈现出一定的韵律变化,形成外部环带时流体的温度依次增高且均高于矿物内部环带形成时的温度,并且外部环带形成时流体内Au、Cu和Se元素的含量高于内部环带形成时流体内含量。环带状黄铁矿内的Au是以Au+替换Fe2+的形式进入黄铁矿晶格,而Cu一部分以Cu2+置换Fe2+形成Cu S2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含铜硫化物包体的形式存在。矿区环带状黄铁矿多数发育在矿体浅部,接近铜矿化强烈的位置,且该位置Au、Ag和Cu元素的品位均较高。因此,环带状黄铁矿可以作为铁格隆南矿区Au、Ag和Cu元素开始富集的指示标志。
杨欢欢唐菊兴张忠王勤张志宋扬杨超王艺云丁帅方向林彬高珂袁华山
关键词:黄铁矿环带结构
西藏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拉萨地块东段中南部,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项目评价的重点矿床之一。文章在钻孔地质编录的基础上,依据矿物组合、脉体穿切关系的不同,划分了3个成矿阶段:早阶段、中阶段以及晚阶段,成矿中阶段为主成矿阶段。根据包裹体室温下的相态充填度特征以及是否含有子矿物,可将其分为3大类:液相包裹体(Ⅰ)、气相包裹体(Ⅱ)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Ⅲ)。成矿早阶段流体包裹体主要为Ⅰ、Ⅱ和Ⅲ类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60~400℃之间,w(Na Cleq)为2.1%~39.4%;成矿中阶段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Ⅰ、Ⅱ和Ⅲ类包裹体,具有典型的沸腾包裹体组合,均一温度集中在280~360℃,w(Na Cleq)为2.2%~37.1%;成矿晚阶段流体包裹体主要为Ⅰ类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20~280℃,w(Na Cleq)为3.6%~5.6%,显示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呈递减趋势。成矿流体是中高温、中高盐度,且富含成矿元素的Na Cl-H_2O体系流体。矿床形成的压力为(100±10)MPa,形成深度为(3.7±0.4)km。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主要为H_2O,气相成分含有CO_2;子矿物有黄铜矿、磁铁矿、赤铁矿、石膏、黄铁矿、金红石、长石等。成矿早阶段,岩浆房发生流体出溶;成矿中阶段,岩浆流体发生减压沸腾和不混溶作用。综上所述,温度降低、压力减小、pH值的增加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是造成拉抗俄矿床成矿元素沉淀的主要因素。
唐攀陈毓川唐菊兴郑文宝冷秋锋林彬
关键词: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冈底斯
青藏高原甲玛斑岩成矿系统首例3000 m科学深钻的初步认识被引量:5
2021年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中复杂的地质结构、深部矿产资源潜力和高效的勘查评价技术体系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也是亟需攻克的重要科学难题。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专项资助,在冈底斯成矿带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实施首个3000 m科学深钻。通过多次研讨和反复论证,确定科学施工位置、角度以及施工工艺。历时488天的施工,完成了科学深钻,总进尺3003.33 m。该科学深钻直接揭示甲玛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3000 m以浅的地质信息:浅部为角岩型铜钼矿体、中部为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深部为斑岩型钼铜矿体以及核部蚀变与矿化均不发育的无矿核。角岩中主要为细脉浸染状的黄铜矿、辉钼矿化,并发育黑云母化和弱绿泥石化蚀变。矽卡岩中从上到下具有清晰的分带结构,即石榴子石绿泥石角岩、绿泥石石榴子石角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硅灰石矽卡岩、硅灰石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矿化主要为浸染状的斑铜矿、黄铜矿、辉钼矿。深部斑岩为复式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侵位较早,后被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等以岩脉的形式穿切侵位。花岗闪长斑岩与矽卡岩关系最为密切。多相的复式斑岩体也揭示了甲玛斑岩成矿系统的无矿核。根据现有工业指标,科学深钻共计探获21层矿体,累计厚度583.46 m,以铜、钼矿化为主,局部发育钨矿化,同时伴生金、银矿化。甲玛科学深钻首次直接揭示青藏高原3000 m以浅的地质信息和斑岩成矿系统结构,为青藏高原地质结构研究提了科学样品,也为深部资源探测和勘查技术体系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后续将针对其开展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地球物理测井、高光谱测量以及指针矿物分析等研究,并结合地表勘查评价成果,建立3000 m以浅的多元信息综合勘查评价模型,进而定位预测深部矿
林彬唐菊兴唐攀周敖日格勒孙渺祁婧陈国良张忠坤张泽斌吴纯能田志超代晶晶杨征坤姚晓峰
关键词:地质学科学深钻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美日切错组中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Sr-Nd-Hf同位素、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2
2017年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我国重要的斑岩铜金矿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极为优越。多龙矿集区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典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超大型矿床,区内广泛分布着美日切错组喷溢相火山岩,但其岩石成因、源区属性、形成年代及地球化学动力学背景尚不明确。本文对美日切错组安山岩及流纹岩进行锆石U-Pb测年,获得结晶年龄分别为108.2±2.6Ma(MSWD=0.39)和109.3±2.2Ma(MSWD=1.70)。矿区安山岩及流纹岩具高硅(SiO2=60.89%~72.00%)、富钾(K2O=3.08%~5.53%)、富碱(K2O+Na2O=6.88%~8.96%)、准铝质-过铝质(A/CNK=0.92~1.28)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及钾玄岩系列岩石。其明显均富集轻稀土(LREE)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Th、U、K、Pb及Rb),亏损重稀土(HREE)及高场强元素(HFSE:Ta、Nb、Ti及Zr),稀土总量(ΣREE)为141.52×10-6~236.05×10-6之间,LaN/YbN为10.42~11.05,δEu为0.65~0.80,具有中等负铕异常,显示出典型岛弧岩浆岩的特征。(87 Sr/86 Sr)i值为0.7050~0.7053,(143 Nd/144 Nd)i为0.5124~0.5126,εNd(t)值为-1.51~1.29,具有高Sr低Nd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流纹岩εHf(t)为+11.6^+15.5,平均值为+13.8,两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为288.0Ma;安山岩εHf(t)为+3.4^+8.0,平均值为+4.8,两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为813.1Ma;表现出明显的幔源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美日切错组火山岩为班公湖-怒江新特斯洋洋壳向北的俯冲背景下,由俯冲板片脱水产生流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原始玄武质岩浆,并在上升后,滞留在壳幔边界形成新生下地壳,新生下地壳与持续底侵幔源玄武质岩浆混合而部分熔融形成。其形成于典型岛弧的构造背景下,暗示班公湖-怒江洋在早白垩世晚期(108~109Ma)仍正在向北俯冲于羌塘地块之下,可能尚未关闭。
韦少港唐菊兴宋扬刘治博王勤林彬贺文冯军
关键词:岛弧火山岩
藏南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辉绿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对藏南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辉绿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发现藏南扎西康矿区内辉绿岩锆石U-Pb年龄为(132.9±2.4)Ma,与区域上喜马拉雅带中早白垩世基性岩共同组成了一套同时代产出的基性火成岩群。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中,Zr/Nb-Y/Nb和Zr-Y图解显示辉绿岩成岩物质来自富集地幔,而Zr/Ba=1.46-14.57和LILE的弱亏损表明有亏损地幔的特点。扎西康辉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形成后,大陆被动边缘伸展,大陆地壳拉张减薄的动力学背景,拉张过程中可能发生了软流圈上涌导致岩浆从富集地幔向亏损地幔过渡。
杨超唐菊兴郑文宝林彬王立强段吉琳康浩然
关键词:辉绿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藏南
西藏甲玛矿床角岩中Cu、Mo元素分布规律被引量:1
2011年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近年来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上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超大型斑岩矿床,其各个方面都是地质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其它典型斑岩矿床不同的是,甲玛斑岩矿床剥蚀程度低,顶部角岩矿体保留完好,并富集巨大的资源量。目前对甲玛矿区的角岩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林彬唐菊兴郑文宝陈伟王艺云徐云峰丁帅
关键词:角岩斑岩矿床冈底斯成矿带平均品位铜多金属矿床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富银矿体地质特征、银赋存状态及富集机理研究被引量:24
2011年
位于西藏墨竹工卡县的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中东段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矿床,已探明伴生银资源量大于6000t。根据产出特征可将甲玛矿区的银矿体分为矽卡型与大理岩型两种。通过矿相学、电子显微探针研究发现银均以不可见银和可见银两种形式存在。不可见银以晶格银的形式赋存于铜矿物中;其次以次显微包体银的形式赋存于方铅矿中。可见银通常以4种独立矿物(碲银矿、银金矿、银铅矿、自然银)交代斑铜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或充填在硫化物和脉石的显微裂隙内。甲玛矿区铜、钼、金、铅、锌、银等金属离子在成矿早期高温阶段以氯络合物的形式搬运,随着成矿热液温度和氧逸度的降低以及pH值的升高,氯络合物因稳定性降低而解体。解体之后的铜、钼、金、铅、锌、银等金属离子主要以硫氢络合的形式迁移,在迁移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首先是铜、钼等金属硫氢络合物的分解,形成辉钼矿、黄铜矿和斑铜矿等硫化物,此时部分银以显微和次显微包体银和晶格银的形式分布于这些硫化物中。随着温度的持续降低矿区铅、锌硫化物的大量沉淀引起成矿热液组成和性质的显著变化,最终导致银从硫氢络合物中彻底解体,并与铜等离子结合形成大量独立银矿物,而溶液中过饱和的银则以自然银的形式沉淀。
胡正华唐菊兴丁枫郑文宝邓世林杨毅张志王艺云林彬丁帅
关键词:赋存状态
西藏甲玛3000m深钻蚀变矿物短波-热红外光谱特征
2023年
甲玛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重要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甲玛3000 m深钻作为青藏高原首个固体矿产科研深钻,穿透了其角岩、矽卡岩、斑岩型矿体进入深部无矿核,对于揭示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短波+热红外技术,对甲玛3000 m深钻开展光谱测试与分析,识别区分了不同成矿体系中主要矿物的空间分布及含量变化情况,并揭示了重要蚀变矿物的勘查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角岩中主要识别出黑云母、长石、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其中长石以钠长石、正长石为主,绿泥石以镁绿泥石及铁镁绿泥石为主;在矽卡岩中识别出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符山石等矽卡岩矿物,且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为主,矽卡岩上部为钙铝-钙铁榴石;在斑岩及玢岩中识别出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绿泥石等矿物,其中绿泥石以铁绿泥石为主,云母以普通白云母为主。热红外指数(felsic mafic index,FMI)是指矿物波谱在7800~12000 nm之间的最大反射峰波长位置,反映矿物长英质-铁镁质含量的相对变化,其中矽卡岩FMI指数位于9470~11600 nm之间,石榴子石、透辉石等FMI值最大,铁镁质含量最高,角岩FMI指数位于8500~9000 nm之间,云母、绿泥石等FMI值较矽卡岩中低,斑岩中整体FMI变化不大,位于8500~9280 nm之间。在角岩、斑岩中云母Pos2200位置小于2206 nm对应较好的铜钼矿化,角岩中Pos2200短波移动则对应出现强的铜钼矿化;矽卡岩中强铜矿化的云母Pos2200一般位于2209~2212 nm之间;在矽卡岩、斑岩中绿泥石Pos2250位置大于2253 nm指示强铜钼矿化;石榴子石“T”吸收峰位置大于11500 nm与强铜矿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本文研究成果证明了短波-热红外技术可以为甲玛斑岩-矽卡岩-角岩成矿系统深部勘查及找矿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对其他矿床的找矿勘查�
赵龙贤代晶晶林彬刘婷玥傅明海
关键词:蚀变矿物短波红外热红外
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的多元同位素组成对矿床成因的启示被引量:1
2014年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是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在判定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过程、成矿演化、壳幔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矿床成因的判别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郑永飞等,2000)。前人已经对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的各类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在详细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种同位素组成进行新的探讨,判定成矿物质来源,为矿床成因的讨论奠定基础。
林彬唐菊兴郑文宝
关键词:矿床成因同位素组成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碳酸盐矿物成矿物质来源
西藏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银的赋存状态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板片的"金锑多金属"成矿带东段。研究显示,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于近南北向的张性断裂中。热液成矿作用主要可划分为早、晚2个成矿阶段,7个成矿亚阶段,早期以铅锌矿化为主,晚期以锑(铅)矿化为主。岩矿石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扎西康矿床矿石种类繁多,矿物组合和成矿元素均呈现明显的分带现象,由深至浅(W→E)为含锡(铁)闪锌矿+铁锰碳酸盐+少量方铅矿+少量黄铜矿(深部)→(铁)闪锌矿+铁锰碳酸盐+少量方铅矿+黄铁矿+毒砂+少量银黝铜矿+少量石英(中深部)→方铅矿+闪锌矿+脆硫锑铅矿+铁锰碳酸盐+硫锑铅矿+少量银黝铜矿+石英(中部)→辉锑矿+方铅矿+少量闪锌矿+石英+少量铁锰碳酸盐(浅部),对应的元素分带为Zn(Pb+Ag+Cu+Sn)→Zn(Pb+Ag)→Zn+Pb(Sb+Ag)→Pb+Sb+Ag+Zn。矿区银矿化主要集中在Ⅴ号矿体ZK2703-ZK2302、ZK1502-ZK1105和ZK806三个区域,与铅锑矿化关系密切。矿石中银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独立银矿物相对较少。其中,类质同象银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少量赋存在硫锑铅矿、脆硫锑铅矿、毒砂、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中;独立银矿物有少量的银黝铜矿、硫锑铅银矿、银(含银)硫铜锑矿。成矿流体中铅、锌、锑、银的运移和富集沉淀是受体系中温度、压力、浓度、pH值等多种因素综合控制的结果。
林彬唐菊兴郑文宝冷秋锋王艺云刘敏院杨欢欢丁帅张立华杨红章
关键词:地质特征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