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绪林

作品数:30 被引量:168H指数:10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气溶胶
  • 6篇通量
  • 5篇南极中山站
  • 5篇海域
  • 4篇台湾海峡
  • 4篇气候
  • 4篇化学研究
  • 4篇化学组成
  • 3篇入海
  • 3篇入海通量
  • 3篇上空
  • 3篇金属
  • 3篇环球
  • 2篇大洋
  • 2篇氧化碳
  • 2篇台风
  • 2篇台风碧利斯
  • 2篇碳气溶胶
  • 2篇碳循环
  • 2篇通量研究

机构

  • 26篇国家海洋局第...
  • 12篇国家海洋局
  • 4篇厦门大学

作者

  • 30篇杨绪林
  • 23篇陈立奇
  • 12篇李伟
  • 11篇张远辉
  • 8篇詹建琼
  • 7篇林奇
  • 7篇汤荣坤
  • 6篇王伟强
  • 6篇黄自强
  • 5篇林红梅
  • 5篇暨卫东
  • 4篇黄荣坦
  • 4篇杜俊民
  • 4篇张功勋
  • 4篇高众勇
  • 4篇余群
  • 4篇于涛
  • 3篇许苏清
  • 3篇孙霞
  • 2篇汪建君

传媒

  • 7篇台湾海峡
  • 5篇海洋学报
  • 5篇海洋技术
  • 3篇极地研究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第五届青年海...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 6篇2003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极地区碳循环研究意义和展望被引量:16
2004年
全球变暖引发了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北极地区苔原冻土带退化、海冰面积退缩和厚度变薄将使北极生态系发生重要变化 ,因而引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变异。为精确评估北极地区对人为大气CO2 的吸收通量 ,围绕北极苔原、边缘海和极区海域的碳循环研究引起了重视。调查表明 ,北冰洋和亚北冰洋海冰区是海洋吸收大气CO2 的重要汇区 ,北冰洋具有吸收大气CO2 约 1×GtC/a的能力 ,北冰洋夏季冰缘区的长光照和高生产力促进了对大气CO2 的吸收能力 ,北冰洋深水环流和通风作用也有利于表层碳向深水转移。最近有些调查表明 ,如温度继续升高 ,北极苔原有可能从碳汇转变成大气碳源。国际上正加强北极地区碳循环研究的规划和计划 ,企图通过改进现场调查观测手段以及研究方法 ,来定量研究和模式预测变化中北极地区的碳汇潜力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陈立奇高众勇杨绪林詹力杨
关键词:海冰边缘海地球气候碳循环大气CO2全球变暖
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南大洋和中山站海域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判别被引量:10
2003年
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在中国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往返航线上的海域,采集了22个海洋气溶胶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法测定了样品中的Cu、Pb、Zn、Cd、Fe、Al、Mn、Cr、V、K、Na、Ca、Mg等13种元素的含量.研究表明气溶胶重金属微量元素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性.应用元素富集因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南大洋、中国南极中山站邻近海域气溶胶中各元素的来源.
黄自强暨卫东汤荣坤黄荣坦杨绪林于涛张功勋
关键词:气溶胶化学组成海洋化学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南大洋
车载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及其在海洋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滨海已成为人类生活、生产、居住和休闲等极富活力的经济发展带。海洋大气中的质量问题,自然成为了人们特别关心的热点。近岸海洋大气污染监测体系由岸基、浮标、船载、探空、卫星、机载和车载等系统组成。文中介绍了我国第一个车载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结构、主要设备基本原理,并指出车载海洋大气环境监测车在沿海地区大气污染控制、重大灾害和重大活动中的广泛应用。
李伟陈立奇杨绪林詹建琼
关键词:车载
南极中山站及普里兹湾上空海洋气溶胶化学研究
黄自强暨卫东杨绪林汤荣坤肖辉黄荣坦于涛张功勋
通过现场同年采集南极中山站上空海洋气溶胶样品,研究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分布变化的特征,探索气溶胶主要成份的来源,对于研究远离大陆的海洋边界层的海气物质交换,探索南极大气和海洋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交换中的作用,其主...
关键词:
关键词:气象要素
环球海洋大气气溶胶化学研究——Ⅰ.Na、Mg、K、Cl、Ca、Br、F的特征被引量:16
1992年
利用我国“极地号”科学考察船的南极和环球科学考察,采集了太平洋、南极海域、南大西洋、印度洋及航线近岸海域大气的58个气溶胶样品,对Na、Mg、K、Cl、Ca、Br、F进行多元相关分析表明,气溶胶中的Na、Mg、K主要来自海洋,它们之间的比值接近其在大洋海水的平均比值;Cl和Ca在大洋上空也主要来自海水,但近岸海域大气,却明显受到陆源物质输送影响,呈现出不同的Cl/Na和Ca/Na比值;Ca、Br、F在大气中的富集,在大洋上空可能归因于海洋生物活动或海洋微表层富集作用,而在近岸大气,归因于陆源输送影响。
陈立奇杨绪林汤荣坤余群高鹏飞
船载风控大容量气溶胶采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被引量:6
2008年
在"我国近海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的海洋气溶胶调查研究中,开发研制了新型船载风控大容量气溶胶采集系统。该系统由风向风速控制器、大容量采样器、自动控制器和抗风防雨防腐蚀箱体等组成。经过海上2 a 4个季度的海洋环境作业,表明该系统具有的大容量采集海洋空气体积,满足海洋气溶胶的微量组分的检出要求;具有的风速风向控制系统,能有效避免所采集的大气气溶胶样品受到船上发动机排出烟尘污染的影响。该系统还具防海水降雨、防腐蚀、结构牢固、流量稳定及抗风能力强等优点。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显示,配有温度和压力补偿编程设定以及断电保护、自动修复等功能。海洋现场使用表明,该系统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灵敏度高,可满足海上大容量气溶胶采样要求。
李伟陈立奇杨绪林林红梅
关键词:采样器海洋观测技术
白令海盆pCO_2分布特征及其对北极碳汇的影响被引量:23
2003年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所观测到的白令海及楚克奇海表层海水CO_2分压(pCO_2)的变化及其异常,研究了白令海盆pCO_2的分布特征及与周围水文环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具有高生产力的白令海陆架区不同,在白令海盆观测区内,叶绿素整体水平较低,生物作用不是pCO_2空间分布的主要调控因子,而水文环流要素呈现出重要影响,是典型的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NLC)海区,研究表明,白令陆坡流(BeringSlope Current;后变性为阿纳德尔流,Anadyr Current)对白令海盐pCO-2空间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HNLC的白令海盆流过来的白令海亚北极水,将补充西北冰洋夏季几乎耗尽的表层营养盐,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强对大气CO_2的吸收能力,形成有机碳汇;另一方面,注入白令海的淡水来源的无机碳在白令海没有向深海输出,多数会通过阿拉斯加沿岸流注入北冰洋,形成一个重要的无机碳汇,这两大碳汇都在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反馈作用。
陈立奇高众勇王伟强杨绪林
关键词:白令海PCO2二氧化碳海洋气候
海洋-大气二氧化碳通量的观测技术被引量:14
2008年
大范围稳定地获取海洋-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的精确数据,是海洋科学、大气科学以及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计划中的重要任务。准确评估海-气CO2通量需要对海洋和大气中相关参数的同步精确连续观测,需要发展和建立海-气CO2通量的立体观测平台。该观测平台包括岸基、船基、航空、卫星和浮标等系统,主要技术包括走航大气和海水观测技术、浮标海-气CO2通量观测技术、极区海洋-大气CO2通量的观测技术和遥感海洋-大气CO2通量观测和评估技术。
陈立奇杨绪林张远辉李伟林奇林红梅许苏清詹建琼
关键词:CO2通量
北冰洋海洋碳循环观测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陈立奇高众勇孙恒杨绪林张远辉何建华王伟强余雯林奇
该项目以在“雪龙”号破冰船上建立的综合观测平台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大气-海洋-沉积物”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利用科考获得的北冰洋碳体系数据,对北冰洋、白令海及西北冰洋CO<,2>体系及其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获得了北冰洋碳循环...
关键词:
关键词: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
1998~1999年南极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03年
本文主要根据 1 998~ 1 999年南极中山站气压、气温、相对湿度和风的观测资料 ,对其周边地区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中山站地区近期降温倾向明显 ,气温年较差大 ;空气干燥 ,相对湿度小 ;夏半年受下降风影响大 ;常年盛行东风 ,风力较强 .
肖晖黄自强杨绪林汤荣坤
关键词: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气象要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