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漫宇

作品数:31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9篇小麦
  • 14篇育种
  • 12篇易位
  • 7篇易位系
  • 7篇染色体
  • 6篇黑麦
  • 5篇锈病
  • 5篇条锈病
  • 5篇小麦育种
  • 4篇性状
  • 4篇易位染色体
  • 4篇抗条锈
  • 4篇抗条锈病
  • 4篇回交
  • 3篇杂交
  • 3篇品种(系)
  • 3篇染色
  • 3篇籽粒
  • 3篇小麦-黑麦
  • 3篇抗病

机构

  • 26篇四川省农业科...
  • 8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电子科技大学
  • 2篇凉山州西昌农...
  • 2篇四川省种子管...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成都师范学院
  • 1篇甘孜州农科所
  • 1篇绵阳市农业科...
  • 1篇内江市农业科...

作者

  • 31篇杨漫宇
  • 17篇万洪深
  • 15篇郑建敏
  • 15篇罗江陶
  • 15篇李式昭
  • 13篇蒲宗君
  • 12篇杨恩年
  • 9篇李俊
  • 3篇杨武云
  • 3篇伍玲
  • 3篇杨足君
  • 3篇任正隆
  • 3篇王琴
  • 3篇唐宗祥
  • 2篇朱华忠
  • 2篇晏本菊
  • 2篇符书兰
  • 2篇吕季娟
  • 1篇甯顺腙
  • 1篇蒋云

传媒

  • 6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遗传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8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鉴定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鉴定四川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组成,可为四川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个籽粒硬度和1个穗发芽抗性等位基因分子标记,对105份2000年后育成的四川小麦品种进行上述基因的检测。【结果】本研究表明:(1)针对籽粒硬度,含有Pinb-D1b基因(Pinb突变)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非Pinb-D1b等位基因类型则占到89.5%。(2)针对穗发芽抗性,含Vp-1Bc(抗穗发芽)的品种有88份,频率为83.8%;含Vp-1Ba(感穗发芽)的品种有17份,频率为16.2%;未能扩增出含Vp-1Bb(抗穗发芽)的品种。(3)聚合2项优质基因(Pinb-D1b和Vp-1Bc),品质优良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结论】利用这些含有优异基因资源的品种,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逐步导入上述优质基因,是综合提高四川小麦品质的有效途径。
李式昭郑建敏伍玲李俊万洪深杨漫宇罗江陶刘廷辉杨开俊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籽粒硬度穗发芽抗性分子标记
创制小麦多重易位系的育种方法
本发明涉及小麦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是创制小麦多重易位系的育种方法,该育种方法包括一种创制小麦多重易位系的育种方法,育种步骤为:a)川麦62与易位系品种杂交,得到杂种F<Sub>1</Sub>;b)杂种F<Sub>1</Su...
杨恩年杨漫宇
新育成的1RS·1BL初级易位系T956-13的育种价值被引量:4
2017年
近年来,条锈病和白粉病生理小种的变异和新小种流行致使大范围利用的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源抗性屡屡丧失。为了寻找和培育新的抗源,以小麦高产育种品系A42912为受体,以我国西南地区白粒黑麦为供体,通过杂交、回交和细胞学选育,成功培育了一个新的小麦-黑麦易位系T956-13。多重FISH+GISH技术证明,T956-13含有一对来自白粒黑麦的完整1RS染色体臂,是一个新的1RS·1BL初级易位系。用条中29、条中31、条中32、条中33、条中34以及水源系(SY)等10个流行的条锈病生理小种或菌系进行的接种试验证明,T956-13高抗所有接种的生理小种和菌系。田间育种圃内混合菌种接种鉴定表明,T956-13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出高度抗性。用T956-13和川农11(含Yr9和Pm8基因)以及川农17(含YrCN17和PmCn17基因)杂交,T956-13的抗病性表现为显性。在F2群体中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感植株分离比均符合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即卡方测验符合3∶1分离;感病品种回交的BC1F1群体中,抗感植株分离比均为1∶1。由此表明,T956-13含有不同于Yr9和Pm8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等位基因或者与其紧密连锁的新抗病基因座,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优秀抗源之一。此外,由于易位系T956-13继承了亲本A42912的优异表型性状,即具有秆矮、分蘖力强、生长繁茂、穗大、早熟等农艺性状,所以是优异的高产抗病育种资源。
任天恒李治晏本菊杨漫宇谭飞泉任正隆
关键词:小麦育种条锈病白粉病
利用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对四川条锈病变化进行抗性监测及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跟踪鉴定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年度间抗条锈性变化和相应抗条锈基因的有效性,可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人工接种四川优势条锈病混合菌系和田间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在2014—2022年对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进行最终病害严重度的持续跟踪鉴定。【结果】2014—2022年间,对四川条锈菌优势小种一直表现抗病的基因(系)仅有3份,占10.7%,分别为:Yr5、Yr15和PBW343,是四川省有效的抗病基因,可在条锈病抗病育种中进一步加以利用。表现感病的基因(系)有13份,占46.4%,分别为:AOC-YRA、AOC+YRA、Yr1、Yr6、Yr7、Yr8、Yr9、YrSP、YrCV、Yr28、Yr29、Yr31和AOC-Null,其抗性在四川省已失效,在今后的抗病育种和生产上应避免单独使用。表现不稳定的基因(系)有12份,占42.9%,分别为:Yr2、Tatara、Yr10、Yr17、Yr18、Yr24、Yr26、Yr27、Pavon、Seri、Opata和Super Kauz,应持续加强后续监测,提早进行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必要的品种更替。【结论】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连续9年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基本稳定,是适合四川麦区的鉴别寄主。对条锈菌进行病情监测和评估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工作,这将为保障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李式昭杨漫宇涂洋朱华忠郑建敏万洪深刘泽厚罗江陶杨恩年伍玲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
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现状初步分析
2023年
【目的】为了解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现状,梳理痛点卡点,明确育种方向与重心。【方法】利用2021—2022年度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3个试验点近红外品质检测结果及农艺性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1个品种粗蛋白含量均值为11.63%,淀粉含量均值为68.17%,湿面筋含量均值为28.10%,Zeleny沉降值均值为31.66 mL;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三者相互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淀粉含量均为极显著负相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品质指标在地点间、品种间、地点×品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地点影响大于品种。地点间比较结果,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3个指标高低顺序均为崇州>绵阳>新都,而淀粉含量高低为新都>绵阳>崇州。品种间4个品质指标也存在规律性的差异,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品种可分为4类,数量最多的两类均与高产有关;类型丰富,但缺少聚焦。【结论】酿酒小麦育种与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建立针对性的筛选体系,未来仍有较长的探索之路。
郑建敏蒲宗君吕季娟杜小英甯顺腙罗江陶邓清燕刘培勋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
关键词:品质指标聚类
四川省小麦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发展进程被引量:19
2019年
品种系谱蕴含亲本来源、选育方式、亲缘关系等大量信息,对揭示农作物品种演变特点、规律并最终指导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汇总了四川省1936~2017年间326个小麦品种的系谱信息,对育种方式、亲本构成、高频亲本及骨干亲本的变化、遗传贡献、易位系及人工合成种质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四川省育种家从大量材料中选用387个直接亲本,采用杂交育种等方式,配制数千个组合,从256个组合中选育出314个品种,对四川省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更为优异的材料基础。四川省小麦育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主要依靠引进材料、地方品种到自主创制材料的过程;高频亲本、骨干亲本随育种进程推进而逐渐变化。易位系和人工合成种质对四川省小麦育种贡献巨大。育种目标的一致性必然导致遗传多样性散失和遗传基础脆弱,今后重点应加强资源的创制、保护和利用。本文通过育成品种的系谱梳理,对四川省小麦的育种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未来种质资源的收集创制和育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郑建敏罗江陶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李俊杨恩年蒋云刘于斌王相权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育种系谱易位系
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后代中染色体遗传与结构变异鉴定被引量:1
2024年
六倍体小黑麦是普通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为供体向普通小麦转移黑麦染色质,以探明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回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特性,为小黑麦种质材料的后续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以六倍体小黑麦16引171为母本,六倍体小麦川麦62为父本配制杂交及回交组合,利用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技术(non-denaturing 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ND-FISH)对F1、BC1F1和BC1F2植株进行细胞学跟踪鉴定。结果表明,杂种F1回交结实率为2.61%;BC1F1植株2R染色体传递频率最高;BC1F2植株中黑麦染色体在后代的传递率为6R>4R>2R,小麦背景中5B-7B相互易位染色体在BC1F2植株中表现出严重偏分离。在BC1F1和BC1F2植株中观察到24种结构变异染色体,包括染色体片段、等臂易位染色体、易位染色体以及双着丝粒染色体,且部分BC1F2植株的种子表现粒长和千粒重均优于六倍体小麦亲本川麦62。因此,在利用六倍体小黑麦作为桥梁向普通小麦导入黑麦遗传物质时,应尽量采取多次回交的方式,使D组染色体迅速恢复,保证后代育性的恢复,同时关注染色体结构变异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杨漫宇姚方杰杨足君杨恩年
关键词: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染色体遗传
利用含5BS·7BS/5BL·7BL易位的重组自交系创制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新材料
2021年
【目的】探索5BS·7BS/5BL·7BL易位染色体在来自简单杂交川麦42×川麦55的高代重组自交系(RILs)中对染色体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期为这对相互易位染色体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利用基于寡核苷酸探针Oligo-pSc119.2-1、Oligo-pTa535-1和Oligo-(GAA)_(7)的ND-FISH技术,对200份F_(6)RILs进行分析,以探明染色体变异情况。【结果】细胞学鉴定的142个纯合株系包括4种类型:1B和5B/7B(43份)、1RS·1BL和5B/7B(30份)、1B和5BS·7BS/5BL·7BL(35份)、1RS·1BL和5BS·7BS/5BL·7BL(32份),且它们在株高、分蘖、小穗和千粒重上没有差异。17y456和17y588两份自交系是含染色体结构变异且高抗条锈病的新材料,其中17y456聚合了1RS·1BL、5BS·7BS/5BL·7BL、3BS·5AS/3BL·5AL,17y588含有5BS·7BS/5BL·7BL和4D^(Changed)染色体。【结论】5BS·7BS/5BL·7BL易位染色体对株高、分蘖、小穗和千粒重无负作用,这为育种家在应用易位系进行品种改良提供了指导意义。利用5BS·7BS/5BL·7BL易位染色体进行简单有性杂交能够容易获得染色体结构变异新材料,为今后小麦育种及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杨漫宇王琴唐宗祥杨恩年
关键词:小麦易位染色体
源于不同黑麦自交系易位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历史超过8000年。世界各国学者和育种家已对它进行了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并且在小麦育种和遗传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长期定...
杨漫宇
关键词:黑麦GISHA-PAGE
文献传递
小麦-黑麦1RS/1BL易位系及4RS/4DL新型易位系的鉴定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n=6x=42)作为世界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世界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的自然定向选择、品种选育以及...
杨漫宇
关键词:小麦黑麦分子细胞遗传学易位系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