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津森

作品数:25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跳高
  • 9篇运动员
  • 6篇腾起角
  • 5篇背越式
  • 5篇初速
  • 4篇跳高运动
  • 4篇跳高运动员
  • 4篇起跳
  • 4篇过杆
  • 4篇背越式跳高
  • 3篇体育
  • 3篇跳高技术
  • 3篇铅球
  • 3篇助跑
  • 3篇练习
  • 3篇过杆技术
  • 3篇初速度
  • 2篇训练器
  • 2篇训练器械
  • 2篇身体重心

机构

  • 10篇温州师范学院
  • 9篇上海体育学院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温州职业技术...
  • 1篇温州大学

作者

  • 25篇杨津森
  • 1篇徐学慧
  • 1篇徐昌豹
  • 1篇杨志敏
  • 1篇李志华
  • 1篇黄素珍
  • 1篇王卫国
  • 1篇朱谦

传媒

  • 10篇上海体育学院...
  • 3篇体育科学
  • 3篇温州师范学院...
  • 2篇中国体育科技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福建体育科技
  • 1篇温州职业技术...
  • 1篇第十届全国运...
  • 1篇第六届全国体...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86
  • 2篇1985
  • 2篇1984
  • 1篇1983
  • 2篇1982
  • 1篇1981
  • 3篇1980
  • 2篇197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跳高腾起角,初速度的坐标线解分析方法
1985年
了解跳高起跳时重心的腾起角和初速度,既有助于研究与评价运动员的腾起高度和远度,也有利于确定与验证起跳点的距离和助跑夹角等有关的运动学参数。因此测量与计算跳高腾起角与初速度的方法,其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杨津森
关键词:腾起角初速度远度过杆推铅球
跳高合理过竿的数理探讨被引量:3
1979年
图一所示的公式 H=H1+H2-H3 ①被一些国外学者称为“公理”,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跳高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认为该公式还须补充,从图二可看出,当运动员身体重心腾空的最高点不在横竿之上时,公式(1)虽然成立,可是运动员却不一定能越过横竿。这是由于公式①还不能完全反映跳高实际中的空间概念,即缺少跳高合理过竿应具备的另一重要的力学条件——人体重心腾空的最高点应位于横竿之上。
杨津森
关键词:女子运动员腾起角跳高运动员身体重心起跳点
跳高腾起角和初速度的坐标线解分析方法
1984年
了解跳高起跳时重心的腾起角和初速度,既有助于研究与评价运动员的腾起高度和远度,也有利于确定与验证起跳点的距离和助跑夹角等有关的运动学参数。因此测量与计算跳高腾起角与初速度的方法,其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由于跳高时人体运动姿势的千变万化,其重心的运动轨迹已不易测量计算,故测算起跳时重心的腾起角和初速度就更为复杂。
杨津森
关键词:腾起角初速度分析方法跳高
田径运动技术定量研究方法的探讨
<正>尝试在"田径运动技术分析法"中突出运动技术的定量研究方法,把常用的测试仪器器材和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及运动技术参数常用的数学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归纳整理为如何获得技术数据和分析数据两个主要问题进行田径运动技术研究方...
杨津森
文献传递
背越式起跳的正心用力与偏心用力
1980年
人们在研究俯卧式跳高直线助跑起跳技术时,发现运动员起跳离地一刹那,人体重心偏离起跳点垂线,形成一定的偏心角θ(图1),这种起跳用力的方式称为“偏心”用力。偏心用力虽然减弱了俯式起跳时的垂直分力,但却获得了俯式过杆所必须的沿人体纵轴旋转过杆的动力。因此一定的偏心用力对俯式跳高的顺利过杆是不可缺少的。背越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起跳技术,是否也像俯卧式一样必须偏心用力?
杨津森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起跳点
论H=H1+H2-H3公式与3H体系对跳高技术理论的误导
1前言决定跳高成绩的H=H+H-H[3H公式]由美国学者詹姆斯.海在六十年代首先提出,随后即被各国学者采纳并深入研究,逐渐形成3H技术理论体系而戴入史册。目前这一经典理论仍在指导跳高技术的教学、训练、科研各领域。但笔者深...
杨津森
文献传递
跳高合理过竿的数理探讨
1979年
目前国内外研究跳高的高度如图1所示H=H1+H2-H3,我们认为它尚不能反映跳高实际中的空间概念,即缺少跳高合理过杆应具备的另一重要的力学条件——人体重心腾空的最高点应位于横杆之上。从图2可看出,当运动员身体重心腾空最高点不在横杆之上时,上列公式1虽能成立,但运动员却不一定能越过横杆。本文围绕“怎样才能使跳高运动员重心腾空的最高点位于横杆之上”的中心问题,探讨合理过杆的力学条件。
杨津森
关键词:跳高运动员腾起角身体重心腾起高度过杆技术
中学生体育课中运动猝死两例报道被引量:8
2003年
报道了温州市两例中学生体育课中运动猝死的病例 ,分析了原因 :(1)学生本人可能患有心脏疾患 ;(2 )患病学生隐瞒病患 ;(3)一些学生平时少运动或不运动 ,在体育课的高强度赛跑和达标测验时猛拼。这些应引起各方面充分重视 。
杨津森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运动猝死病例分析心脏检查
起跳距与跳高成绩的关系
1981年
自1967年倪志钦以2.29米的成绩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以来,我国男子跳高多年停滞不前,前几年最好成绩一直在2.16至2.20米之间徘徊(注一)。从现有资料来看,起跳距的不合理变化是成绩徘徊的重要原因之一。前几年我国男子跳高成绩最好的崔红军与詹永安,起跳距的变化幅度较大,与跳高成绩的关系见表1。在调查的三次全国性运动会中,崔从2.18至2.07米,成绩变化为-0.11米,而起跳距的变化从0.70至1.00米,变化幅度为+30公分。詹从2.17至2.10米,成绩变化为-0.07米,而起跳距从0.55至0.90米,变化幅度为+35公分。崔1979年在杭州赛区比赛时,7次试跳平均起跳距为94.1公分,比1977年时的平均起跳距增大24.1公分。詹在1979年京津沪对抗赛中五次试跳的平均起跳距为83公分,比1978年增大26.7公分。在同样的三次运动会上,女子跳高运动员叶佩素成绩从1.72升至1.83米,而起跳距从0.62至0.55米。其他成绩提高的女子运动员,起跳距都基本稳定或只稍有改变。从男女对照可说明。
杨津森
关键词:跳高成绩男子跳高腾起角助跑速度
简易实用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录像分析法
<正>1前言1877年美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第一次用24部照相机排成一列,按顺序拍摄了骑马奔跑的连续动作照片,这是影片分析的萌芽。此后,影片分析法开始在运动技术分析中逐渐使用。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高速摄影机和影片解释仪,能...
杨津森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