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兆莘

作品数:16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虫病
  • 6篇结膜吸吮线虫
  • 5篇丝虫
  • 4篇血吸虫
  • 4篇日本血吸虫
  • 4篇宿主
  • 4篇吸虫
  • 3篇血吸虫病
  • 3篇丝虫病
  • 3篇吸虫病
  • 3篇线虫
  • 3篇免疫
  • 3篇免疫学
  • 3篇抗原
  • 2篇中间宿主
  • 2篇日本血吸虫病
  • 2篇生活史
  • 2篇终宿主
  • 2篇子代
  • 2篇马来丝虫

机构

  • 16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安徽省五河县...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16篇杨兆莘
  • 8篇王增贤
  • 6篇沈际佳
  • 6篇江宝玲
  • 6篇李家泉
  • 5篇陈树仁
  • 4篇袁有赉
  • 3篇蒋美荣
  • 3篇汪学龙
  • 3篇蒋作君
  • 2篇王红岩
  • 2篇杜继双
  • 2篇沈一平
  • 2篇王可灿
  • 1篇沈继龙
  • 1篇杨维平
  • 1篇张跃
  • 1篇张跃
  • 1篇陈志琳
  • 1篇章子豪

传媒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冶金医药情报

年份

  • 1篇2002
  • 1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2篇198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膜吸吮线虫在终宿主体内发育过程及生殖机能的实验观察被引量:4
1993年
以结膜吸吮线虫的感染期蚴和当天自然感染犬眼的小童虫,植入实验动物限结膜囊内,经平行观察,证明发育到成虫产蚴所需最短时间为35—36天。除对感染期蚴进行大小测定和形态特征描述外,还对不同发育时间的虫体与相应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阐述。同时观察到本虫食管与体长比值随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变小的关系,以此为依据结合虫体其他特征,作为对终宿主眼内虫体寄生时间的估测指标,这对寄生于人眼的本虫鉴定和病史分析以确定感染时间都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还指出了该虫产蚴能力、生殖特点及本虫寿命等生理方面有关问题。
王增贤杨兆莘
关键词:结膜吸吮线虫宿主发育生殖
马来丝虫和牛指状腹腔丝虫抗原化学及免疫学特性的分析
1997年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酶联免疫印迹(ELIB)技术,分析了马来丝虫成虫抗原(BmA-Ag)、微丝蚴抗原(BmMf-Ag)及牛指状腹腔丝虫成虫抗原(SdA-Ag)化学及免疫学特性。结果表明三者分别有6条、4条和2条丝虫抗原特异性组分,这些丝虫特异性组分与肠道线虫病人血清及健康人血清均无交叉和假阳性反应,而SdA-Ag价廉易得,用于丝虫病免疫诊断和人群血清学监测可望获得较好效果。
沈际佳汪学龙杨兆莘江宝玲李家泉
关键词:腹腔免疫学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4
1998年
目的为探讨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和传播机制。方法我们调查了安徽淮北地区的犬、猫和野兔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和变色纵眼果蝇、家蝇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情况,并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喂饲变色纵眼果蝇、家蝇实验感染的观察。结果检查犬305只,阳性234只占76.7%;猫14只阳性4只占28.6%;野兔59只中阳性6只,占10.2%。检查变色纵眼果蝇(Amiotavariegata)737只,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者12只占1.6%。于1989年我们证实变色纵眼果蝇为结膜吸吮线虫中间宿主,而家蝇并不是。幼虫在果蝇体内发育过程为:被食入的初产的24h内脱去鞘膜。第2—3d钻过胃肠壁入血腔,多数幼虫侵入雄果蝇睾丸或雌蝇血腔壁形成“虫泡囊”。在囊内经腊肠期、感染前期和感染期连续发育并蜕二次皮。感染期蚴钻破虫泡囊,移行到头部和口器。当感染的果蝇再次呼吸终宿主(犬、猫及人)泪液时,幼虫进入眼结膜囊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感染后35d,雌虫开始产出初产蚴。成虫寿命可达30个月以上。结论结膜吸吮线虫最重要的保虫宿主是犬,其中间宿主是变色纵眼果蝇,在流行区传播媒介为该种果蝇。
王增贤杜继双杨兆莘韩锡鹏江宝玲
关键词:结膜吸吮线虫生活史
母亲感染丝虫后其子代对丝虫免疫关系的观察
1999年
目的了解母亲感染丝虫后,对其婴幼儿免疫应答会产生怎样关系及导致何种结局。方法用抗牛丝虫多抗ELISA双抗体夹心法与马来丝虫成虫切片抗原免疫酶染色技术(IEST)分别检测淮北班氏丝虫流行区微丝蚴(mf)阳性、阴性的母亲及其1~10岁子女、产妇及其婴儿血清中丝虫循环抗原(FCAg)与IgM抗体。另对细胞免疫等作了检测。结果在54例FCAg阳性产妇中有33例其婴儿亦为阳性,二者符合率为61.1%。乳汁4份FCAg皆阳性。mf阳性产妇及其婴儿血IgM阳性率分别为70.8%(17/24)和8.3%(2/24),mf阴性组的分别为10.6%(10/94)和3.2%(3/94),其二组婴儿血IgM水平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提示FCAg能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从IgM水平看,母亲感染丝虫与否,对其子代先天免疫耐受的产生和抗感染均无明显影响。
沈际佳王增贤杨兆莘杨兆莘李家泉江宝玲王可灿李家泉沈一平陈树仁章子豪王可灿王红岩张跃
关键词:丝虫病免疫学
结膜吸吮线虫扫描电镜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的研究
王增贤杨兆莘
结膜吸吮线虫是人畜共患的一种眼虫病的病原体。近年国内病例不断增多,已报告150余例,其中该省占32例,调查表明淮北犬感染很普遍,并发现有野兔感染,但该虫的生活史尚不清楚,通过从自然感染的犬眼取得该虫移植于家兔眼内,证明能...
关键词:
关键词:线虫感染结膜吸吮线虫生物学特征病因学
日本血吸虫病PVF抗原片环卵沉淀试验(PVF—COPT)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进一步观察(摘要)
1989年
PVF抗原片的制法为一张盖玻片,裁成5×5mm的16张小盖片作为虫卵抗厦的载体。另在直径为2cm的称量瓶内平铺于卵抗原,置方格纸上,以刚可透见格子为于卵厚度,用切断尖端的16号注射针头蘸取干卵置小盖片上,滴加0.2%聚乙烯醇缩甲醛(Polyvinyl Formal,PVF)氯仿溶液,随后在解剖镜下计数。一般虫卵数多在100个左右,过多的虫卵可用解剖针剔去。
杨兆莘蒋美荣袁有赉陈树仁李家泉
关键词:环卵沉淀试验日本血吸虫病注射针头盖玻片
分泌血吸虫抗原杂交瘤的制备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制备分泌血吸虫抗原的杂交瘤。方法采用杂交瘤技术,将血吸虫成虫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HAT选择性培养。结果获得了1株培养上清能与血吸虫病人血清起反应的杂交瘤,其染色体数为72~84,该杂交瘤细胞可持续培养11周以上,但其生长缓慢,在培养8周后,出现细胞逐渐死亡。结论杂交瘤技术不适于远缘杂交。
汪学龙沈际佳杨兆莘江宝玲
关键词:免疫学杂交瘤日本血吸虫血吸虫病
感染丝虫的母亲对其子代丝虫免疫应答的影响被引量:1
1996年
探讨丝虫病流行区居民感染丝虫后广谱性临床特征的原因,了解母体感染丝虫对其子女丝虫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应用固相抗原免疫酶染色技术检测了班氏丝虫微丝蚴(Mf)阳性的母亲及其1~10岁子女58对,Mf阴性妇女及其子女119对,Mf阳性产妇及其婴儿24对,Mf阴性产妇及其婴儿94对的外周静脉血及脐带血血清中丝虫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结果Mf阳性妇女及其子女的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4%(53/58)和65.5%(38/58),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1.0%(47/58)和20.7%(12/58);Mf阴性妇女及其子女的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6%(34/119)和24.4%(29/119),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8%(14/119)和10.9%(13/119);Mf阳性产妇及其婴儿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7%(22/24)和75.0%(18/24),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8%(17/24)和8.3%(2/24);Mf阴性产妇及其婴儿组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2%(19/94)和16.0%(15/94),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6%(10/94)和3.2%(3/94)。结论无论母?
沈际佳王增贤杨兆莘沈一平江宝玲李家泉陈树仁孙伟娟姚在安赵传双
关键词:丝虫病免疫耐受性
PVF抗原片环卵沉淀试验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进一步观察被引量:1
1989年
据80份粪检阳性的血吸虫病人血清,95份经吡喹酮治疗后3~8年的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和90份非流行区健康人血清,按单盲法混合编号的考核实验结果:PVF—COPT使用江苏省寄研所提供的冷冻干卵抗原和热处理超声干卵抗原,对血吸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均为83.8%;在有血吸虫病治疗史者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22.1%和15.8%;对正常人血清的假阳性率分别为8.9%和6.7%.此外,对肺吸虫、华枝睾吸虫病和姜片虫病人血清采用冷冻干卵抗原的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8%、12%和4%。与常规法COPT的平行对比实验结果均无显著的差异.但标准化的PVF—COPT能预制定量的干卵抗原片,有利于提高COPT的稳定性.操作上较常规法COPT简便.
杨兆莘蒋美荣袁有赉陈树仁李家泉
关键词:PVF环卵沉淀试验日本血吸虫病华枝睾吸虫病吡喹酮治疗
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的提纯与鉴定被引量:13
1996年
本研究采用酚─氯仿法提纯了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并对基因组DNA进行了定量分析及微电泳鉴定。结果表明,100mg日本血吸虫成虫(湿重)可提纯出约80μg的DNA,其基因组DNA的大小>31Kb。该法提取的血吸虫基因组DNA较纯,适合于以后进行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谱分析和Southernblot分析。
汪学龙沈际佳蒋美荣蒋作君杨兆莘
关键词: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遗传学DNA提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