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秀林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西大学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端粒
  • 4篇端粒酶
  • 4篇端粒酶活性
  • 4篇早期胚胎
  • 4篇水牛
  • 4篇胚胎
  • 4篇活性
  • 3篇卵母细胞
  • 2篇受精
  • 2篇水牛卵母细胞
  • 2篇牛卵母细胞
  • 2篇重编程
  • 2篇微卫星
  • 2篇微卫星标记
  • 2篇细胞
  • 2篇母细胞
  • 1篇端粒和端粒酶
  • 1篇多精受精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机构

  • 8篇广西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李秀林
  • 7篇石德顺
  • 4篇崔奎青
  • 4篇舒金辉
  • 2篇刘庆友
  • 2篇王志强
  • 1篇谢体三
  • 1篇卞桂华
  • 1篇李宁
  • 1篇黄银花

传媒

  • 1篇生命科学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广西农业生物...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奶牛
  • 1篇中国牛业科学
  • 1篇猪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微卫星标记分析广西水牛遗传多样性被引量:5
2008年
为研究广西沼泽型水牛(Bubalus bubalis)核基因组的多态性,采用23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对随机抽取的60个广西本地水牛样本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23对引物中,有19对可以获得特异性产物且存在多态,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0189,基因座ILSTS086含有13个等位基因;各微卫星基因座的平均杂合度变化范围为0.1852~0.4722,ILSTS019基因座平均杂合度最高(0.4722),而ILSTS017平均杂合度最低(0.1852);群体基因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639,19个标记中有18个PIC大于0.5,属高度多态位点。
崔奎青刘庆友李秀林黄银花王志强石德顺李宁
关键词:微卫星水牛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端粒和端粒酶重编程被引量:1
2007年
端粒位于真核染色体末端,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重要元件。端粒酶(TER)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核糖核蛋白(RNP)反转录酶(RT),其核心酶包括蛋白亚基和RNA元件。在DNA复制过程中的端粒丢失可以被有活性的端粒酶修复回来。哺乳动物端粒酶在发育中受调控,端粒的重编程可能是由于早期胚胎不同时期的端粒酶活性而造成的。因此,研究端粒和端粒酶重编程在早期胚胎发育中是非常重要的。该文综述了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端粒和端粒酶在克隆动物胚胎发育的基础研究。
李秀林舒金辉石德顺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端粒酶活性重编程
利用PCR技术筛选微卫星标记及其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微卫星DNA具有分布广泛、高度多肽性、保守性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遗传连锁图谱、种群进化、法医科学和人类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领域,通过研究微卫星DNA突变机制,可以确定微卫星DNA在真核基因组的排列形态及其相应的生物学特性。其中,利用PCR技术快速筛选微卫星,可以提高微卫星突变分析和多肽性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崔奎青李秀林石德顺
关键词:微卫星DNA突变PCR技术
猪卵母细胞的皮质颗粒与多精受精
2006年
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IVM)和体外受精(IVF)是进行体外生产胚胎(IVP)的重要方法。多精受精常会导致早期胚胎死亡。严重影响着猪胚的IVP技术。受精时皮质颗粒(CGs)中酶的释放使透明带(ZP)上的蛋白分子进行修饰,从而可阻止猪卵的多精受精。
舒金辉李秀林卞桂华石德顺
关键词:多精受精皮质颗粒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7年
端粒位于真核染色体末端,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重要元件。端粒酶(TER)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核蛋白(RNP)反转录酶(RT),其核心酶包括蛋白亚基和RNA元件。在DNA复制过程中的端粒丢失可以被有活性的端粒酶补偿回来。哺乳动物端粒酶在发育中受调控,端粒的重编程可能是由于早期胚胎不同时期的端粒酶活性而造成的,因此,研究胚胎发育早期端粒和端粒酶重编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端粒和端粒酶在克隆动物胚胎发育上的基础作用。
李秀林舒金辉石德顺
关键词:端粒酶胚胎发育重编程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变异的水牛群体遗传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为探讨沼泽型水牛与河流型水牛之间的线粒体D-loop区差异与进化关系,对26头广西本地水牛、8头贵州贵阳水牛、11头广西水牛与河流型水牛杂交后代、9头尼里拉菲和12头摩拉水牛(共5个群体66头水牛个体)的线粒体全长D-loop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分析.结果发现66头水牛912 bp的D-loop多重序列比较有147个多态位点,形成58个单体型,沼泽型水牛与河流型水牛单体型明显分成2簇.以牛为外群构建的单体型进化树显示,沼泽型与河流型水牛分成明显2大支,河流型水牛聚成1支,而沼泽型水牛内部又分成2个侧支.通过Median joining net-work分析亦发现3个不同的簇,与进化树分析结果一致.对该区碱基错配分布分析表明,水牛群体在历史上发生2次独立的群体扩增事件.为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从GenBank下载了211条水牛D-loop序列与笔者研究获得的序列整合分析,在共有序列878 bp区域中,包含了158个多态位点和129个单体型,以牛为外群的进化树分析与单体型网络分析表明,沼泽型水牛分成2簇,所有的河流型水牛聚集成紧密的1簇.碱基错配分布分析结果呈现2个明显的峰,进一步推断水牛群体在历史上发生过2次较大的群体扩增事件.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断,沼泽型水牛与河流型水牛来自不同的家养化事件,沼泽型水牛起源于中国,其祖先可能存在2个基因池.
崔奎青刘庆友李秀林王志强石德顺
关键词:水牛线粒体控制区多态性
水牛卵母细胞和体外受精早期胚胎端粒酶活性测定被引量:4
2008年
为了解水牛卵母细胞和体外受精(IVF)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端粒酶的活性变化,本研究利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进行了水牛未成熟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和2~4细胞,8~16细胞,桑椹胚以及囊胚各阶段的早期胚胎端粒酶活性的测定。依据电泳条带在成像系统下的光密度值,计算端粒酶的相对活性(RTA)。结果发现,未成熟卵母细胞端粒酶活性比成熟卵母细胞高(P〈0.05),受精后2~4和8~16细胞胚胎端粒酶活性相对较低,桑椹胚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囊胚阶段达到最高水平。通过对水牛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细胞数计数及单细胞相对端粒酶活性的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卵母细胞的单细胞端粒酶活性最高,囊胚阶段的最低。单细胞端粒酶活性从未成熟卵母细胞到IVF囊胚阶段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水牛卵母细胞及早期胚胎的端粒酶活性变化与其成熟、发育阻断及全能性的逐步降低有关。
李秀林石德顺舒金辉谢体三崔奎青
关键词:水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胚胎端粒酶活性
水牛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端粒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端粒位于真核染色体末端,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重要元件。端粒酶(TER)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核糖核蛋白(RNP)反转录酶(RT),其核心酶包括蛋白亚基和RNA组件。在DNA复制过程中丢失的端粒可以被端粒酶修复。因此,端粒酶在维持...
李秀林
关键词:水牛卵母细胞端粒酶活性胚胎发生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