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煜伟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双相介质
  • 2篇地震
  • 2篇油气
  • 1篇地震勘探
  • 1篇地震流体
  • 1篇新构造
  • 1篇页岩
  • 1篇油气藏
  • 1篇油气预测
  • 1篇振幅
  • 1篇天然气
  • 1篇频谱
  • 1篇频散
  • 1篇气藏
  • 1篇吸收谱
  • 1篇裂缝
  • 1篇流体
  • 1篇节理
  • 1篇勘探
  • 1篇雷口坡组

机构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4篇李煜伟
  • 1篇邓宾
  • 1篇包吉山
  • 1篇吕宗刚
  • 1篇岳宏
  • 1篇彭海润
  • 1篇覃作鹏
  • 1篇李军
  • 1篇王琳

传媒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双相介质BISQ地震流体预测研究——以川西孝新构造雷口坡组四段—马鞍塘组为例
本论文探讨基于双相介质BISQ理论,用叠后地震数据计算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进行检测地下油气的处理和解释方法。  油气藏是双相介质,油气封闭才能成藏,这最本质的地质信息在以往的单相介质油气预测中被忽略。双相介质BISQ...
李煜伟
关键词:油气藏双相介质储层预测
双相介质BISQ地震油气预测技术被引量:4
2009年
单相介质理论针对固体而忽视流体,预测油气则先天不足。双相介质理论指出流体尤其是油气的存在和运动是弹性波频散和衰减的主要原因,因而可以通过计算频散谱和衰减谱来预测油气。谱的计算要求有瞬时特性,才能避免时窗效应。为此采用分频的办法对地震道进行分频,形成分频道集后再作"三瞬"处理,这样在指定时刻一个釆样点可集合成瞬时振幅谱、瞬时频率谱、瞬时相位谱;用瞬时振幅谱和瞬时频率谱计算出瞬时衰减谱,而瞬时频散谱则可用瞬时相位谱去近似代表。通过已知井建立预测模型,再对6个待钻井位目标用该方法进行预测,完井试油预测成功率达83.33%。
李煜伟李砚吕宗刚岳宏彭海润包吉山
关键词:频谱振幅天然气地震勘探
双相介质理论检测页岩裂缝及其油气被引量:1
2013年
尝试用双相介质BISQ理论,在叠后地震数据上计算以频率为自变量的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用瞬时谱的频散和衰减信息检测页岩裂缝及油气。用迭代优化方法设计频宽为2Hz的25个分频算子,用分频算子对地震数据分频,用复数道分析技术对所有分频道进行"三瞬"计算,集合成瞬时振幅谱、瞬时频率谱、瞬时相位谱,用这3个瞬时谱计算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计算结果表明:在瞬时吸收谱的低频段可见到强吸收被弱吸收封闭的异常特征,在瞬时频散谱上伴有频散突变异常特征,两种异常共同构成检测页岩裂缝及油气的标志。用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的衰减和频散的异常特征对8口已知井页岩储层的检测结果与钻井吻合。基于双相介质BISQ理论的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可预测油气分布范围,提供钻探目标。
李煜伟吕宗刚彭海润王琳李军
关键词:双相介质油气预测
扬子板内大娄山渐变型盆-山结构带多期构造特征及其对板内-板缘构造的响应被引量:17
2015年
板内多期构造变形与盆-山建造是板缘和/或板内构造动力学的综合体现,它们与隆升剥蚀和沉积建造等作用过程具有明显的响应与互馈。大娄山渐变型盆-山结构带地处中国扬子板块内部四川盆地南缘,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走向NEE-NE,长~250 km、宽~80 km,缺少山前地形地貌陡变带,具渐变性山-盆地貌;浅部构造具挤压-坳陷结构,以隔槽式构造样式为主,构造变形缩短量约12~20 km。基于水平缩短变形、多期节理构造和古应力反演等揭示大娄山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发生了四期具不同应力场特征的构造变形事件与盆-山建造过程:第一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近E-W向主应力场挤压变形事件;第二期晚白垩世(~80 Ma)近S-N向主应力场挤压变形事件;第三期古近纪晚期(40~20 Ma)NE-SW向主应力场挤压变形事件;第四期晚新生代(10~5 Ma以来)NW-SE向主应力场抬升剥蚀事件。大娄山渐变型盆-山结构带晚中生代-新生代的多期构造事件、中国南方大陆板缘主要板块事件、板内构造与隆升事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表现为它们之间的沉积建造、构造和岩浆热事件、低温热年代学等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特征,共同揭示出区域晚中生代-新生代由滨太平洋构造域向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逐渐转换的重要过程。
邓宾刘树根覃作鹏李智武罗超李金玺李煜伟苟乔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