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敏
- 作品数:117 被引量:276H指数:10
- 供职机构: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6
- 2008年
-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研究.患者经过4周饮食控制期后符合:⑴LDL-C>3.64mmol/L(140mg/dL);⑵TC>5.72mmol/L(220mg/dL)且LDL-C>2.59mmol/L(100mg/dL);⑶TC>5.72mmol/L(220mg/dL)且HDL-C<1.04mmol/L(40mg/dL)并同时满足TG<4.52mmol/L(400mg/dL)者随机接受瑞舒伐他汀5mg/d或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8周.结果160例患者进入研究阶段,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各80例.瑞舒伐他汀组经过8周治疗血浆LDL-C显著下降,其下降幅度为40%,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组35%(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LDL-C降低幅度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相对高约15%.瑞舒伐他汀组LDL-C达标率(ATPⅢ)比阿托伐他汀组(85%&7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舒伐他汀升高HDL-C幅度也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6%﹠1.5%),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瑞舒伐他汀在降低TG(18.7%)和TC(33%)的幅度同阿托伐他汀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8%和30.3%).所有患者对两种药物均能很好地耐受而且患者依从性较好,研究期间未发现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全面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整体血脂水平,并与阿托伐他汀相比较可以产生更大程度的LDL-C下降,且二者安全性相同.
- 杨西云薛强郭涛李淑敏
-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降脂药物疗效
- 高血压盐敏感性标志研究进展被引量:3
- 1999年
- 自70年代末Luft及Kawasaki首先提出盐敏感性概念以来。盐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据文献资料表明,盐敏感者在血压正常人群中的检出率为15%~42%,在高血压病人群为28%~74%,且血压的盐敏感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已有的盐敏感性检测方法过于繁杂。若能用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检出盐敏感性,则可在大范围内预防血压正常盐敏感者发生高血压,且有利于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的合理治疗。 研究表明。
- 杨军李淑敏王红
- 关键词:高血压
- 16例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术后随访被引量:10
- 2003年
- 对 16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患者进行随访 ,以便及时调整ICD的诊断及治疗程序 ,予病人更恰当的治疗。 16例有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置入了ICD。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 ,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在出院前及第一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 ,术后每 3个月随访一次。平均随访 30个月。结果 :16例室性心动过速 (VT)发作 789次 ,其中 12 7次为非持续性VT ,均自行终止 ;6 6 1次 (99.9% )被ICD有效终止 ,其中 6 5 0次 (98% )由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9(1.4 % )次由低能量 (小于 10J)转复终止 ,2次 (0 .3% )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转为VF ,由高能量除颤终止 ,1次自行终止。ICD诊断的VF共 37次 ,均被成功转复。随访过程中 2例更换过ICD ,但保留原导管系统 ,1例术后死于心力衰竭 ,1例自杀。结论 :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并在随访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 赵玲郭涛韩明华肖春晖刘中梅李淑敏赵文盛粟建国柳永华李佳
- 关键词: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术后随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理健康
- 三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42例临床分析
- 2006年
- 杨西云郭涛韩明华李淑敏赵玲刘中梅
- 关键词:三腔起搏器心衰
- 前位法消融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2000年
- 刘中梅李淑敏郭涛赵玲韩明华肖践明
- 关键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3
- 2004年
- 目的 对床旁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 176例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学和可行性。 方法 男性 10 8例 ,女性 6 8例 ,年龄 6 1 7岁± 9 8岁 ,安置临时起搏器原因为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97例 ,病窦综合征 4 8例 ,因心动过缓外科手术中保护性起搏 31例 ,所有病例选择锁骨下静脉入路安置临时起搏器 ,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和测量导管深度 ,并对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的 93例患者的X线透视进行研究 ,判定该起搏方法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结果 床旁心脏临时起搏适用于各年龄组人群 ,起搏部位经左锁骨下静脉入路植入者 ,两种起搏点的导管深度分别为 36 8cm± 2 7cm及 34 8cm± 3 3cm ,5例右锁骨下静脉入路者为右心室心尖部。其起搏点的导管深度 31 5cm± 3 1cm ,通过起搏心电图图形和导管深度指导下 ,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即刻成功率 10 0 %。 1例发生左侧气胸 ,发生率 1 7%。 结论 体表心电图和导管深度指导下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 ,只要操作方法正确 ,可替代X线指导下的临时起搏 ,值得临床推广。
- 李淑敏刘中梅韩明华郭涛赵玲代青原
- 关键词: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可行性心律失常锁骨下静脉
- 起搏标测在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起搏标测在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中的价值 .方法 :36例患者 ,男 2 0例 ,女 16例 ,年龄 15~ 5 8岁 ,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背景 . 12例室早图形为CLBBB ,5例为CRBBB ,14例室速CLBBB ,5例室速为CRBBB .起搏标测寻找起搏与自发QRS波群形态的细微差异 ,依次逐区微调大头电极在心室内面的位置 ,直至起搏 12导联QRS波与自发QRS波形态完全一致则为靶点 ;激动标测就是反复调整“大头”尖端在心内膜位置 ,使心腔内室早波群比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提前程度最大或至少 10ms以上为消融靶点 .结果 :12例右室室早起搏标测与体表心电图粗标符合 ,5例左室室早中 3例精标与体表心电图粗标完全吻合 ,2例稍有出入 ,起搏标测的总符合率 97% ,激动标测的总符合率难于计算 ,14例手术成功的室早患者无复发 ,16例达消融终点的室速患者 ,2例分别在术后 6月和 8月复发并接受第二次射频手术 ,1例成功 ,总的即时成功率83 3% ,总的远期成功率 80 6 % .结论
- 郭涛肖践明韩明华李淑敏赵玲刘中梅
- 关键词:起搏标测射频消融
-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687例治疗效果及费用的评价与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我国目前心脏起搏治疗费用,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对心脏起搏治疗进行评价,以合理利用我国卫生资源,提高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方法采用逐步纳入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687例患者资料,记录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起搏器种类、费用支出、医疗付款方式等相关资料,随访手术前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改变、后续费用、并发症及其对治疗成本的影响.结果手术成功687例(成功率100%),并发症9例(发生率1.3%),无死亡.初次植入心脏起搏器564例,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再次住院率下降.起搏器费用为直接费用主体,直接费用中DDD组高于VVI/AAI组,ICD/CRT组明显高于DDD组,CRT-D组明显高于IC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自费为医疗付款方式主体,687例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90例,自费257例,公费40例.平均心脏起搏器使用年限AAI/VVI长于DDD,DDD长于ICD/CRT,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1)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减少住院率、提高劳动能力等强大优势,并且技术上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随访简便,应大力推广普及;(2)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疗保险人群,使更多人群获益于心脏起搏治疗;(3)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大资金、人力、技术投入研制开发出不同类型、功能齐全的心脏起搏器,降低治疗成本;(4)临床严格把握适应症,因病施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动态优化起搏系统延长起搏器寿命有助于心脏起搏治疗卫生经济学改观.
- 李淑敏郭涛周栋刘中梅孙勇
- 关键词:心脏起搏疗效卫生经济学
- 起搏器起搏电极断裂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06年
- 李淑敏赵玲刘中梅朝明华郭涛
- 关键词:起搏电极
- 不同部位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
- 2002年
- 目的 比较右心耳 (RAA)、冠状窦远端 (DCS)、右心房双部位 (右心耳加冠状窦口 ,DSA)和双房 (右心耳加冠状窦远端 ,Bi A)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患者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方法 2 2例接受心脏电生理评价试验的PAf患者在窦性心律下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 ,同步记录 12导心电图 ,测量最大 P波时限。结果 与窦性 P波时限相比 ,RAA起搏明显延长 P波时限 (P<0 .0 1) ,DCS、DSA及 Bi A起搏则明显缩短 P波时限 (P<0 .0 1,P<0 .0 1,P<0 .0 1)。结论 DCS、DSA及 Bi A起搏明显缩短心房激动时间 ,减少心房电活动的离散度 ,有利于 PAf的防治。
- 王振东赵玲傅水桥刘中梅李淑敏肖践明韩明华郭涛王松丽
-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