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桥川

作品数:83 被引量:167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3篇细胞
  • 44篇干细胞
  • 32篇造血
  • 32篇造血干
  • 31篇造血干细胞
  • 27篇干细胞移植
  • 21篇造血干细胞移...
  • 17篇基因
  • 14篇细胞移植治疗
  • 13篇异基因
  • 13篇贫血
  • 13篇干细胞移植治...
  • 12篇血液
  • 12篇白血
  • 12篇白血病
  • 11篇地中海贫血
  • 9篇血液病
  • 9篇粒细胞
  • 9篇急性
  • 8篇重型

机构

  • 63篇广西医科大学...
  • 15篇中国医学科学...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柳州市工人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玉林市第一人...
  • 1篇吉林省肿瘤医...
  • 1篇天津市脐带血...
  • 1篇陆川县中医院

作者

  • 83篇李桥川
  • 41篇赖永榕
  • 30篇章忠明
  • 22篇邱录贵
  • 16篇李云涛
  • 14篇马劼
  • 13篇刘练金
  • 12篇王亚非
  • 11篇彭志刚
  • 11篇周吉成
  • 10篇万长春
  • 9篇施玲玲
  • 8篇罗军
  • 7篇徐燕
  • 7篇于珍
  • 7篇周贻振
  • 6篇陈玮
  • 6篇李新
  • 6篇邹德慧
  • 6篇刘容容

传媒

  • 13篇广西医学
  • 7篇中国实验血液...
  • 5篇中华血液学杂...
  • 4篇中华器官移植...
  • 4篇微创医学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白血病.淋巴...
  • 3篇内科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国外医学(输...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国际输血及血...
  • 2篇第10届全国...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蛇志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14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8
  • 4篇2007
  • 10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短期体外扩增对脐带血干/祖细胞归巢相关功能影响的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对脐血(UCB)于/祖细胞(HSPC)的归巢相关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从新鲜UCB中纯化CD34^+细胞接种于无血清无基质悬浮扩增体系,分别于培养4、7、10和14d检测扩增细胞归巢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黏附功能和趋化功能变化。结果①表达各种黏附分子的CD34^+细胞亚群的数量在扩增过程中明显增加(7-32倍),而且扩增后CD34^+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a、CD49d的表达与原代CD34^+细胞比较升高,CD62L、CD54和CD49e的表达则有不同程度的下调;②在前7d的扩增中,CD34^+细胞与FN间的白发黏附率和SDF-1诱导黏附率均呈上升趋势,扩增10d后呈下降趋势。③在前4d的扩增中,CD34^+细胞的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及体外迁移能力呈上升趋势,扩增7d后呈下降趋势。结论所建立的培养体系1周内可以提高UCB HSPC归巢相关功能,而继续扩增则不利于细胞这些能力的保持。
李桥川邱录贵
关键词:CD34^+细胞脐带血体外扩增归巢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CD34^+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对CD34+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供者稳态及G-CSF动员过程中骨髓、外周血CD34+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变化,并应用结晶紫染色测定CD34+细胞的黏附功能。结果G-CSF动员后CD34+CD49d+细胞比例无显著下降,外周血CD34+CD62L+、CD34+CD54+和CD34+CD11a+细胞比例增高。动员后CD34+细胞表面CD49d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减弱,但CD49e、CD62L、CD11a、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虽呈减弱趋势,却无统计学差异。动员后CD34+细胞黏附纤连蛋白能力下降。结论G-CSF通过降低造血干细胞与骨髓基质的黏附而产生动员效应。
李桥川邱录贵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黏附分子造血干细胞动员
米卡芬净与伊曲康唑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早期真菌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比较米卡芬净注射液与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早期真菌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44例拟行HSCT的患者随机分为米卡芬净组和伊曲康唑组各22例,从预处理开始分别使用米卡芬净注射液、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真菌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米卡芬净注射液组和伊曲康唑组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1%和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曲康唑组呕吐的发生率高于米卡芬净组(P<0.05)。结论米卡芬净注射液和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造HSCT患者早期真菌感染效果相近,伊曲康唑口服液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章忠明李桥川刘练金马劼陈玮周贻振赖永榕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造血干细胞移植米卡芬净伊曲康唑
SDF-1和PF4对体外扩增后脐血CD34+细胞粘附和趋化功能的调节
<正>目的探讨基质衍生因子-1(SDF-1)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对扩增后脐血CD34+细胞归巢相关功能的影响。方法首先将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的脐带血(CB)CD34+细胞接种于Stem lineTMⅡ无血清造血干细胞扩...
李桥川孟恒星王亚非李云涛万长春徐燕于珍邱录贵
文献传递
VD方案和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和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VD方案和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6月到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5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VD组(38例)和VAD组(21例),VD组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3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VAD组接受长春新碱、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分别对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VD组和VAD组治疗缓解率分别为83.78%和59.09%,VD方案优于VAD方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和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较轻微,在停药和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或缓解。VAD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感染、脱发和血液毒性等,其中感染多以3~4度为主。结论 V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优于VAD方案,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赵金平潘政杰万军赖永榕彭志刚李桥川
关键词:VAD方案多发性骨髓瘤疗效
鞘氨醇1磷酸及其受体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造血干/祖细胞动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鞘氨醇1磷酸(S1P)及其受体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动员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6周清洁级雄性C57BL野生型小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动员3 d组、动员5 d组,每组6只。对照组给予腹部皮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0μl/d,连续5 d;动员3 d组连续腹部皮下注射G-CSF 3 d;动员5 d组连续腹部皮下注射G-CSF 5 d。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小鼠外周血Lin-Sca1±c Kit±(LSK)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外周血S1P水平,RT-PCR检测骨髓S1PR1 mRNA水平。结果 LSK细胞水平动员5 d组>动员3 d组>对照组(P<0.05),说明动员成功。动员3 d组外周血S1P水平明显大于动员5 d组、对照组(P<0.05),但动员5 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S1PR1 mRNA水平动员5 d组>动员3 d组>对照组(P<0.05)。结论在G-CSF诱导的HSPC动员过程中,外周血S1P水平升高以及骨髓S1PR1表达升高,可能有利于G-CSF介导HSPC动员的发生。
聂胤超李桥川赖永榕彭志刚周吉成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鞘氨醇磷酸鞘氨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5例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110_PBSC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14年2月采用HLA相合allo-PBSCT治疗ALL95例。采用全身照射(TBI)+环磷酰胺(Cy)或白消安+Cy为主的预处理方案。同胞供者68例,非血缘供者27例。存活受者的中位随访期为57个月(4-148个月)。结果95例受者均造血功能完全重建,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时间中位数分别为移植后12d(9-22d)和16d(9-39d)。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累积发生率为19.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累积发生率为43.3%。累积白血病复发率为30.2%,累积移植相关死亡率为24.0%。5年预期总体存活率(0s)及无自血病复发存活率(DFS)分别为54.3%和51.2%,其中第1次完全缓解(CR-)期接受移植者移植后5年预期OS和DFS分别为65.5%和64.0%。无白血病复发存活时间超过1年的59例受者中,发生eGVHD者的OS和DFS显著低于未发生cGVHD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白血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是移植前处于白血病复发后多次CR(CR2)、移植前未缓解(NR)和未采用TBI方案,与移植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是发生Ⅱ~Ⅳ度aGVHD和cGVHD,移植前NR和发生Ⅱ~Ⅳ度aGVHD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CR2期接受移植、NR期接受移植和发生Ⅱ~Ⅳ度aGVHD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lo-PBSCT是治疗ALL的有效方法,如有HLA相合供者,Allo-PBSCT可作为成人ALL患者的治疗首选在CR1期进行;预防发生严重aGVHD和cGVHD有可能进一步提高HLA相合allo-PBSCT的疗效。
李桥川章忠明刘练金周贻振赖永榕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反应停的少见副作用被引量:9
2003年
反应停因其免疫调节、抗血管新生的作用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多需长期使用。除嗜睡、疲倦、便秘等常见副作用外,也出现了一些相对少见的副作用,甚至影响治疗,如反应停周围神经病、深静脉血栓、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等。了解相关的信息对于临床医生十分必要。
孙洪波李桥川李云涛钱林生
关键词:反应停副作用周围神经病深静脉血栓药物不良反应皮肤损害
恶性血液病患者行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各种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移植后复发可导致患者在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死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降低移植相关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策略,以提高HSCT治疗的疗效。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行同胞allo—HSCT后的死亡原因,为提高HSCT治疗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杨绍灵李桥川赖永榕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复发血液病患者恶性血液病HSCT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比较2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疗效。方法:40例接受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分成2组。单抗组:27例患者接受环孢素A(CsA)加霉酚酸酯(MMF)加甲氨喋呤(MTX)加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加CD25单抗预防GVHD;ATG组:13例患者接受CsA加MMF加MTX加ATG预防GVHD。结果:①单抗组和ATG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4.67±4.08)d和(14.53±3.30)d,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23.83±11.69)d和(23.33±12.01)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急性GVHD发生率在单抗组和ATG组分别为25.9%和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9.6%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广泛型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11.1%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复发率在单抗组和ATG组分别为25.9%和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预期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15%和61.54%,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4.4%和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采用CsA加MTX加MMF加ATG的四联GVHD预防方案是一种可取的方案。
章忠明赖永榕马劼李桥川彭志刚周吉成陈玮周贻振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病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