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栋梁

作品数:25 被引量:171H指数:9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建筑科学
  • 7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2篇隧道
  • 6篇软岩
  • 6篇砂岩
  • 5篇隧道锚
  • 4篇隧道式锚碇
  • 4篇锚碇
  • 4篇模型试验
  • 3篇岩石力学
  • 3篇泥岩
  • 3篇浅埋
  • 3篇力学特性
  • 3篇荷载
  • 2篇地面交通
  • 2篇循环加载
  • 2篇预加固
  • 2篇软弱
  • 2篇数据一致
  • 2篇同步注浆
  • 2篇泥质
  • 2篇泥质砂岩

机构

  • 24篇重庆大学
  • 4篇长江科学院
  • 4篇教育部
  • 2篇重庆工商大学
  • 2篇重庆市电力公...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共产党

作者

  • 25篇李栋梁
  • 18篇刘新荣
  • 5篇钟祖良
  • 4篇李维树
  • 4篇吴相超
  • 3篇王震
  • 2篇刘先珊
  • 2篇周永利
  • 2篇王震
  • 2篇孙涛
  • 2篇刘俊
  • 2篇张梁
  • 2篇熊飞
  • 2篇张林
  • 2篇孙宽
  • 2篇柯炜
  • 1篇王军保
  • 1篇郭子红
  • 1篇左龙
  • 1篇刘洋

传媒

  • 3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现代隧道技术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岩土力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年份

  • 2篇2020
  • 5篇2019
  • 10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埋软岩隧道式锚碇稳定性原位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为了研究高拉拔荷载作用下浅埋软岩(泥岩)隧道式锚碇的稳定性(强度特性、变形规律及长期稳定性),以某在建的长江大桥隧道式锚碇工程为依托,开展了缩尺比例为1∶10的浅埋软岩(泥岩)隧道式锚碇原位模型试验(蠕变试验、极限破坏试验)。研究发现:浅埋软岩(泥岩)隧道式锚碇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在设计荷载甚至在高于设计荷载几倍的荷载作用的情况下,其蠕变变形呈现出基本上趋于稳定的趋势,具有一定的长期稳定性。其破坏模式为锚塞体上方的岩体破裂成块体状,锚塞体下方沿与岩体接触面产生整体错动,破坏的下边界为锚塞体与岩体的接触带,锚塞体混凝土未发生破坏。此外,还探讨了在高拉拔荷载作用下,锚塞体地表围岩蠕变变形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锚塞体地表围岩、深部围岩各部位的变形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栋梁刘新荣李俊江吴相超李维树李维树
关键词:软岩隧道锚泥岩
射孔围压对储层出砂砂岩力学特性的影响
2013年
对特定的砂岩储层,不同深度射孔的围压不同,油藏流动与不同围压的共同作用将对砂岩产生不同的力学效应,进而影响油井出砂.研究建立射孔试验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模拟油藏流速一定时,分析围压改变时的砂岩力学特性.砂岩的宏观应力曲线表明围压越小的砂岩标准化切向应力越大,对应的偏应力越小,说明流体运动对岩体的应力变化起主要作用,而大围压自身对砂岩破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另外,平行黏结的应力分布表明油井附近的张拉应力和剪应力较大,流体运动对小围压砂岩的应力影响较大;颗粒的位移和旋转也同样说明围压小的砂岩颗粒运动更激烈,离散的颗粒被携带进入油井的几率越大.上述结果与实际开采中的砂岩力学响应吻合,说明了油藏流速相同时,大围压相较于流体运动对砂岩颗粒的作用力要大,砂岩的破坏由围压决定,而流体运动主要携带砂岩颗粒.该成果为不同赋存环境的砂岩储层出砂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刘先珊张林李栋梁秦鹏伟
关键词:砂岩储层围压出砂
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式锚碇受荷响应机制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悬索桥是当今桥梁的主要形式之一,锚碇作为悬索桥的主要承载构件,其稳定性是保证悬索桥安全稳固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关于隧道锚的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能否采用隧道锚,采用何种形式的隧道锚,其承载...
李栋梁
关键词:悬索桥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式锚碇荷载响应
地震力作用下浅埋双侧偏压隧道松动的围岩压力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研究水平和竖向地震荷载同时作用时浅埋双侧偏压隧道松动围岩压力的分布,以拟静力法为基本研究方法,推导浅埋双侧偏压隧道围岩松动压力的解析解。根据推导的公式对在水平和竖向地震荷载同时作用时隧道两侧的破裂角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研究表明:围岩级别越高,破裂角越小;地面坡度越大,破裂角越大;随着地震烈度增加,隧道两侧的破裂角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可根据水平地震力的方向或地震力偏角的方向进行判断;对于围岩较差的Ⅴ和Ⅵ级围岩隧道,给出抗震设防烈度分别为Ⅵ,Ⅶ,Ⅷ和Ⅸ度时破裂角加固范围。
李栋梁刘新荣杨欣王震袁文
关键词:拟静力法地震力破裂角
江淮梅雨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的关系被引量:4
2020年
根据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的时空特征,提取季风关键区(32°~34°N,112°~120°E,包含17个站点),并分析了江淮梅雨和季风关键区的联系与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平均梅雨期为6月8日—7月15日,平均梅雨量为303 mm。比东亚平均梅雨季的开始时间早9 d,比其结束时间晚7 d。梅雨量在近57 a中也呈波动式变化,但整体为上升趋势。入梅越早,出梅越晚,则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关键区的平均时间为5月19日,其在1970s末和1990s末分别发生了由偏晚向偏早和由偏早向偏晚的突变。夏季风到达关键区偏早时,出梅日偏晚,梅雨量偏多,季风到达偏晚时,出梅日偏早,梅雨量偏少。副热带夏季风推进时间和江淮梅雨量呈全区一致的负相关,负相关区位于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临近的两湖地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到达关键区时间偏早(晚)年,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为正(负)距平,阻塞高压增强(减弱);日本海附近为负(正)距平,东亚大槽加深(西退北缩),加强(削弱)了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且不(有)利于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北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位置偏西(东),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减弱),江淮地区有水汽的辐合(辐散),有(不)利于梅雨量偏多。
唐玉李栋梁
关键词:江淮梅雨关键区环流异常
一种基于分子模板原理的PEDOT:PSS溶液及薄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子模板原理的PEDOT:PSS溶液及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配置五氧化二钒和纯净水和EDOT单体的混合物,常温下搅拌,得到绿色溶液;2)与PSSH溶液混合,在混合溶液中加入碱(包...
孙宽周永利胡斡李栋梁任强强汪奎
干湿循环对泥质砂岩力学特性及其微细观结构影响研究被引量:47
2016年
以取自三峡库区某边坡的泥质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单轴、三轴压缩试验,对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作用后泥质砂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借助SEM电镜扫描,对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作用后的泥质砂岩的微细观结构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随干湿循环次数(1~20)的增加,泥质砂岩的峰值应力、弹性模量、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都逐渐降低,峰值应变表现出下降、稳定两个阶段。其微细观结构变化总体上可归纳为整齐致密状、多孔团絮状和开裂紊流状3个阶段。基于离散元软件PFC^(2D),研究了干湿循环对泥质砂岩颗粒的接触网络,力链分布和裂纹分布的影响。基于试验数据拟合,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作用的泥质砂岩的莫尔–库仑强度理论表达式进行了修正。
刘新荣李栋梁张梁王震
关键词:干湿循环泥质砂岩力学特性
不同坡度偏压黄土隧道预留变形量的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由于黄土独特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偏压隧道特殊的不对称受力形式,使得浅埋偏压黄土隧道的预留变形量不同于一般隧道情况。文章以山西省孙家沟隧道为依托工程。通过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并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数值模拟验证,得出了浅埋偏压黄土隧道围岩变形随偏压坡度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对于偏压坡度为15°~45°的V级围岩浅埋双洞黄土隧道,浅埋侧隧道的预留变形量可取为10-15 cm;而对于深埋侧隧道。当偏压坡度分别约为15°,30°和45°时,可分别预留约20~25 cm,25~30 cm和28~33 cm的变形量。
金美海李栋梁刘新荣刘丰铭
关键词:坡度偏压黄土隧道预留变形量
软岩泡水隧道锚变形破坏模型试验被引量:14
2016年
为了研究软岩隧道锚锚体及其围岩泡水后变形破坏的特点,以在建的几江长江大桥为依托,开展了泡水状态(M2)和自然状态(M3)两组缩尺比例为1:30的现场模型试验。通过对各关键测点的试验数据分析,获得了不同状态的模型锚锚体和围岩在破坏过程中的变形特点及规律,并对隧道锚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不论是模型锚表面还是深部,试验过程中,M2各测点(锚体外侧岩体、锚间岩体等)的位移总体大于M3测点的位移,且破坏荷载值要低于M3。隧道锚围岩含水率不同,破坏模式有所差异。对于含水率为7.39%的M2,其裂隙出现顺序为先洞脸后地表,先西锚后东锚;对于含水率为5.36%的M3,其裂隙先出现在锚体上部地表,然后出现在锚洞斜面,最后在锚碇区大量出现。此外,地形条件也会使得同一含水状态的隧道锚的两个锚体的变形有所差异。研究成果可为软岩隧道锚的修建以及类似的工程设计、施工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相超刘新荣李栋梁李维树
关键词:软岩隧道锚模型试验泡水
一种基于分子模板原理的PEDOT:PSS溶液及薄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子模板原理的PEDOT:PSS溶液及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配置五氧化二钒和纯净水和EDOT单体的混合物,常温下搅拌,得到绿色溶液;2)与PSSH溶液混合,在混合溶液中加入碱(包...
孙宽周永利胡斡李栋梁任强强汪奎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