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春英

作品数:315 被引量:953H指数:15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8篇期刊文章
  • 12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5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2篇白癜风
  • 95篇细胞
  • 87篇黑素
  • 52篇黑素细胞
  • 37篇皮肤
  • 34篇黑素瘤
  • 33篇氧化应激
  • 24篇病理
  • 22篇发病
  • 20篇恶性
  • 19篇肉芽
  • 19篇肉芽肿
  • 19篇基因
  • 18篇应激
  • 18篇组织病理
  • 18篇恶性黑素瘤
  • 17篇外伤后细菌性...
  • 17篇细菌
  • 15篇黄褐斑
  • 14篇抗体

机构

  • 195篇第四军医大学...
  • 132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武警北京总队...
  • 2篇西京医院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遵义医学院附...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315篇李春英
  • 255篇高天文
  • 74篇王刚
  • 54篇坚哲
  • 54篇李强
  • 46篇刘玲
  • 39篇刘邦民
  • 37篇刘玉峰
  • 30篇马翠玲
  • 30篇李舒丽
  • 27篇栾琪
  • 25篇廖文俊
  • 23篇齐显龙
  • 21篇孙东杰
  • 20篇李承新
  • 20篇刘宇
  • 19篇李凯
  • 18篇王雷
  • 16篇周福波
  • 16篇石琼

传媒

  • 45篇临床皮肤科杂...
  • 3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2篇中华皮肤科杂...
  • 18篇中国麻风皮肤...
  • 14篇中国皮肤性病...
  • 1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1篇中华医学会第...
  • 9篇中华医学会第...
  • 9篇中华医学会第...
  • 7篇国外医学(皮...
  • 5篇中华医学美学...
  • 5篇细胞与分子免...
  • 5篇2002中国...
  • 3篇皮肤病与性病
  • 3篇2016全国...
  • 2篇国际皮肤性病...
  • 2篇实用皮肤病学...
  • 2篇皮肤科学通报
  • 2篇第18届世界...
  • 2篇2012全国...

年份

  • 3篇2023
  • 7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15篇2017
  • 10篇2016
  • 20篇2015
  • 17篇2014
  • 23篇2013
  • 51篇2012
  • 9篇2011
  • 19篇2010
  • 8篇2009
  • 14篇2008
  • 6篇2007
  • 9篇2006
  • 14篇2005
  • 28篇2004
3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道“白”道-无“剑”道
李春英
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个月内未进行糖皮质激素及光化学疗法、无紫外线照射禁忌证且无其他皮肤病或严重心、肝、肾疾病的白癜风患者共137例.采用随机自身对照方法...
王筱雯李强李凯刘玲坚哲王刚李春英高天文
黑素瘤患者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与筛选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构建噬菌体抗体库并筛选抗黑素瘤细胞的人抗体。方法 :从 1例长期存活的黑素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PBMC) ,提取总RNA ,并逆转录为cDNA。用PCR扩增多样性κ链基因和重链Fd段基因 ,分别构建κ链库和重链库 ,组合为Fab段噬菌体抗体库 ,用两种黑素瘤细胞系对抗体库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 :所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的库容量达 1.2× 10 8,用两种黑素瘤细胞系进行亲和吸附筛选 ,获得针对其中 1种黑素瘤细胞系的特异性抗体。结论 :采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成功地从 1例长期存活的黑素瘤患者体内克隆到特异性抗黑素瘤细胞的抗体 。
杨军高天文王刚王雷沈柱李春英
关键词:黑素瘤细胞噬菌体抗体库长期存活PBMC库容量
1000例节段型白癜风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及分析节段型白癜风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000例门诊节段型白癜风患者以调查问卷表形式进行资料收集,应用流式细胞术对部分患者外周血定量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并应用SPSS19.0及Prism 5.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
宋璞周福波石琼韦超马翠玲尚磊李春英高天文栾琪李凯李强刘玲刘邦民坚哲张雅君王筱雯
撰写SCI文章的技巧和投稿注意事项
李春英
MiR-486-3p在银屑病皮损的表达及对角蛋白17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健康人皮肤中miR-486-3p表达情况及其对角蛋白17(K17)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调节K17表达的微RNA(microRNA),选取lO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0例健康人皮肤提取RNA,用加PolyA尾法逆转录为cDNA,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荧光定量。用miR-486-3p模拟物(mimics)和阴性对照物(NC)转染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K17表达情况;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其中包括含有K173’UTR的片段,突变1组为将种子序列删除的片段,突变2组为将种子序列间隔突变的片段,突变3组为将种子序列重复2次的片段,并检测miR-486-3p是否与K173UTR种子序列结合而抑制K17表达。结果银屑病皮损中miR-486-3P表达水平为0.211±0.120,低于健康对照的0.555±0.425,银屑病皮损为健康对照的0.380,两组比较,t=2.62,u=9,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miR-486-3p类似物转染HaCaT细胞后,K17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结果,含有K173’UTR种子序列组与突变3组荧光强度分别为65.31±6.32和54.18±10.01,均低于对照组(P〈0.05);突变1组和突变2组荧光强度分别为114.77±16.14和110.214-12.99,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486-3p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水平低于健康人皮肤,miR-486-3p通过与K173’UTR种子序列结合抑制K17表达,提示其表达水平降低及对K17调控作用的改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相关。
孙中斌晋亮党二乐郭森李春英王刚
关键词:银屑病微RNAS角蛋白1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及CD16+γδT细胞亚群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免疫学异常表现为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的激活和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等.γδT细胞是一种新认识的T细胞亚群,可能参与SLE的发病,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CD16作...
李凯李霞刘玲王刚李春英高天文
芳香烃受体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2年
芳香烃受体是一种胞质转录因子,参与免疫应答、小分子物质代谢、内分泌稳态及黑素合成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芳香烃受体能够介导外源性小分子化学物质干扰免疫系统,导致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其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作用。概述芳香烃受体的信号通路、免疫功能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一步了解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王筱雯李春英高天文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受体芳香烃TH17细胞
萎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5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萎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对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5例萎缩性DFSP进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萎缩性DFSP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界限清楚的萎缩性斑块,部分皮损可伴有皮下结节或外生性结节。临床上萎缩性DFSP容易误诊,其中4例误诊为硬斑病。萎缩性DFSP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明显变薄,真皮内肿瘤细胞不形成典型的席纹状排列,而是平行于表皮,肿瘤细胞可以不浸润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4阳性,CD68、S-100蛋白阴性。结论:相对于经典型DFSP而言,萎缩型DFSP的皮损不呈经典的结节性改变,而是表现为萎缩斑,容易误诊。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萎缩,肿瘤细胞不呈席纹状排列,容易误诊为瘢痕或其他纤维细胞肿瘤。
刘宇廖文俊李春英马翠玲刘玲高天文王刚王雷
关键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萎缩性
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素性梭形细胞痣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素性梭形细胞痣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8例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9例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表现为梭形或上皮样痣细胞增生并伴有显著的胶原硬化和均质化,色素性梭形细胞痣表现为真、表皮交界处梭形细胞增生并伴有纤细的色素颗粒沉积。结论: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是Spitz痣中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其中色素性梭形细胞痣需要与黑素瘤相鉴别。
王雷廖文俊王刚李承新李春英高天文
关键词:SPITZ痣结缔组织增生性梭形细胞色素性黑素瘤
共3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