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明星

作品数:8 被引量:19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土壤
  • 6篇土壤湿度
  • 3篇干旱
  • 1篇多时间尺度
  • 1篇多时间尺度特...
  • 1篇蒸散
  • 1篇中国气候
  • 1篇适应性
  • 1篇土壤干旱
  • 1篇土壤含水量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带
  • 1篇气候区
  • 1篇气候区划
  • 1篇气象
  • 1篇中土
  • 1篇陆面
  • 1篇陆面模式
  • 1篇径流
  • 1篇含水量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李明星
  • 7篇马柱国
  • 1篇张宏升
  • 1篇段海霞
  • 1篇姚玉璧
  • 1篇王润元
  • 1篇王澄海
  • 1篇申双和
  • 1篇封国林
  • 1篇杜继稳
  • 1篇袁星
  • 1篇周广胜
  • 1篇李耀辉
  • 1篇黄建平
  • 1篇张志强
  • 1篇郭铌
  • 1篇张存杰
  • 1篇张铁军
  • 1篇朱克云
  • 1篇王劲松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气候干湿变化及气候带边界演变:以集成土壤湿度为指标被引量:19
2012年
依据观测气象资料驱动的陆面模式模拟土壤湿度,比较评估了25个全球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土壤湿度,选择其均值和趋势与陆面模式模拟均呈正相关的11个数据集.采用多模式权重平均法集成了中国区域两种气候情景1900~2099年的土壤湿度.以集成土壤湿度为指标,分析中国区域199年气候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区划干湿气候带,分析干湿区边界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典型干旱区土壤湿度呈增加趋势,湿润区变化不显著,干湿过渡带土壤湿度变化最剧烈,呈显著干旱化趋势.干湿气候带边界线演变表明半干旱区扩张,半湿润区收缩是两种情景下我国干湿气候带演变的典型特征.其中20世纪30°N以北的半干旱区面积与1970~1999年平均半干旱区面积比较扩大了11.5%,即使考虑湿润区向半湿润区的转变,与1970~1999年平均面积相比,半湿润区面积缩小也达9.8%.21世纪A1B情景下干湿区界线的变化保持了同样的趋势,但强度明显大于20世纪.因此未来干旱化扩张影响下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适应问题需要深入关注.
李明星马柱国
关键词:土壤湿度气候区划
干旱气象科学研究--“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项目概述与主要进展被引量:17
2017年
干旱灾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自然因素,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影响不断加重。"干旱气象科学研究"是由中国气象局等国家部委组织的三大气象科学试验研究计划之一,是继"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实施后,于2015年以行业科研重大专项项目形式批准立项的又一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本文简要介绍了本项目的基本架构以及在外场观测试验和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点研究成果,展望了干旱气象科学研究趋势及可能取得的主要突破。项目以提升我国干旱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与生态安全为科技支撑目标,以发展干旱基础理论为科学研究目标,以提高干旱监测预测预警及影响评估技术水平为业务应用目标,以我国北方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的干旱气象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实施以来,已在西北至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区建立"V"型的干旱致灾过程及其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站网布局,并开展系统性观测试验。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研究发现,自我防御机制有助于我国北方草地主要优势种和建群种——贝加尔针茅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使中国骤发性干旱显著增加,尤其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可能性更大,且在未来几十年有可能持续下去,这对中国农业和水资源持续利用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复杂下垫面地区的地—气交换研究方法得到有效改进;干旱半干旱区域的模式系统发展取得进展;发现春小麦、春玉米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构建了玉米冠层含水量的普适性高光谱遥感估算方法等。
李耀辉周广胜袁星张宏升姚玉璧封国林王润元郭铌张存杰张强侯威黄建平王澄海申双和李明星张志强王劲松张铁军段海霞张宇张凯岳平
陆面模式中土壤湿度影响蒸散参数化方案的评估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将四个常见陆面模式CLM3.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3.5)、Noah_LSM(The Noah Land Surface Model)、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以及SSiB(The Simplified Simple Biosphere Model)中土壤湿度影响蒸散的参数化方案进行简化,并利用实验观测资料对不同参数化方案进行评估,探究不同陆面模式对土壤湿度与蒸散关系的模拟差异,从而为提高模式的模拟能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CLM与SSiB中计算土壤湿度影响裸土蒸发的参数化方案较Noah_LSM和VIC更接近真实的物理过程,同时CLM与SSiB模式中土壤湿度对蒸发的影响程度较Noah_LSM和VIC大;而对于下垫面有植被条件下的蒸散而言,CLM中包含了植被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物物理学过程,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并且CLM与SSiB中土壤湿度对植被蒸散的影响程度大于VIC,Noah_LSM最低;(2)根据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以及湿润区各站点的分析可知,CLM、SSiB与Noah_LSM中土壤湿度影响蒸散的参数化方案的拟合效果较VIC好,同时在部分站点CLM与SSiB的参数化方案稍优于Noah_LSM。区域之间比较说明,四个模式对干旱半干旱区的模拟效果明显较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好。
肖宇马柱国李明星
关键词:土壤湿度蒸散陆面模式参数化方案
中国区域多源土壤湿度数据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利用中国区域1992~2010年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卫星遥感反演(以下简称ESA)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of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Interim(ECMWF Reanalysis-Interim,以下简称ERA)两套再分析土壤湿度数据在典型区域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湿度均能较好的描述观测区域的总体土壤干湿变化,但均值和趋势一致性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ESA、ERA资料都能较好的描述中国区域春、夏、秋3个季节土壤湿度的干、湿分布格局。在干湿程度上,ESA在北方地区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和西南较观测偏湿;ERA在北方和西南地区较观测偏湿,在江淮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华北部分区域,ERA与观测数据的相关性要高于ESA。ESA、ERA与观测在秋季时相关性最好(大部分站点大于0.7);在全国大部分区域,ESA偏差要小于ERA且在大部分地区都表现出与观测一致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ERA在东北、华北、西南变干的范围明显大于观测;然而,ERA能更好的体现观测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相对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ERA与观测的一致性最好,而ESA在受降水、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小的时段或区域与观测的一致性更好,对秋季土壤湿度的描述比春、夏季更准确。
马思源朱克云李明星马柱国
关键词:土壤湿度
基于模拟土壤湿度的中国干旱检测及多时间尺度特征被引量:9
2015年
土壤干旱能够弓I起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异常,对生态环境和天气气候具有重要的影响,土壤干旱的检测和特征认识,有助于理解陆气相互作用及其评估和减缓影响.本文以观测气候资料驱动陆面模式CLM3.5模拟中国区域的土壤湿度,弓I入土壤孔隙度参数校正土壤湿度模拟的湿偏差,并检测了历史土壤干旱,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1951~2008年40%的月份发生了月尺度的干旱,平均影响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54.6%;年内干旱月数的变化呈干旱区显著减少,半干旱、半湿润区显著增加趋势,而湿润区减少但趋势不显著.1951~2008年月尺度干旱呈减少和增加趋势的面积之比为77.3%,总体上中国呈干旱加剧的趋势;平均来看月尺度干旱冬季影响范围最广,夏季最小,分别影响了我国54.3%和8.4%的陆地总面积.持续3个月以上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发生概率〉51.7%,部分地区甚至〉77.6%;持续6和12个月以上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半干旱和干旱区,概率较小.
李明星马柱国
关键词:土壤干旱土壤湿度
区域土壤湿度模拟检验和趋势分析--以陕西省为例被引量:20
2010年
基于DEM数据和土壤分类、土壤属性、土地利用分类、植被属性和观测气象数据,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对陕西区域进行了土壤湿度模拟和检验.模拟土壤湿度与实际观测土壤湿度的对比分析表明:SWAT较好的模拟了区域土壤湿度的变化特点及其长期趋势,且对多气候类型及复杂地形区域的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有较强的模拟能力;表层土壤湿度在植被状况好的陕南地区和地形性降水明显的秦岭山地等区域量值较大,而深层土壤湿度较大值出现在河流及平原地区;1951~2004年土壤湿度变化总体上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均呈下降趋势,深层下降趋势较表层表现更明显,秦岭以北地区比以南地区表现更明显;土壤干化趋势的强度深层大于表层,秦岭以北地区大于以南地区,土壤干化(土壤湿度减小的趋势)的范围深层亦大于表层,且多分布于秦岭以北地区.与NCEP和ERA40再分析土壤湿度数据对比分析表明,SWAT模拟的土壤湿度日变化、月和年平均值的变化趋势均优于NCEP和ERA40的土壤湿度变化趋势.
李明星马柱国杜继稳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
中国区域土壤湿度变化的时空特征模拟研究被引量:40
2011年
建立基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陆面模式(CLM3.5)大气驱动场(ObsFC),驱动CLM3.5模拟了中国区域1951~2008年的土壤湿度变化.其结果与站点观测和遥感反演及不同陆面模式模拟的土壤湿度比较检验表明CLM3.5/ObsFC合理再现了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并且基于观测资料建立的大气驱动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CLM3.5模拟土壤湿度的准确度.土壤湿度模拟分析显示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总体特征和干湿相间分布的带状结构.土壤湿度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土壤湿度的长期变化,干旱和湿润地区湿度呈增加趋势,干旱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变化最为强烈,湿润区除1970前后和2003年之后变化较明显外,整个序列比较稳定;半干旱地区呈减小的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降趋势更加明显.1951~2008年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典型区平均体积百分比土壤湿度分别变化了2.35,-1.26和0.08.不同区域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和强度有明显差异,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35°N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区.
李明星马柱国牛国跃
7种气象干旱指数的中国区域适应性被引量:76
2017年
作为干旱问题的基础,干旱指数的确定一直是干旱研究的难点之一,至今尚没有统一的干旱指数能适用于广泛的干旱研究,因此研究干旱指数的区域适用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使用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反演的陆地水储量、观测的土壤湿度和径流数据,评估了Palmer干旱指数(PDSI)、基于中国台站观测数据的修正PDSI(PDSI CN)、自矫正PDSI(scPDSI)、地表湿润指数(SW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气象观测数据驱动的陆面数值模式模拟的土壤湿度(CLM3.5/ObsFC)共7种干旱指数在中国的区域适用性.结果表明:scPDSI在中国地区的适用性最优,但其数值范围明显小于PDSI和PDSI_CN,需要制定新的旱涝等级分级标准.由于经验参数的代表性差,PDSI和PDSI CN在中国干旱区和湿润区的应用会存在一定的问题.SPI和SPEI在湿润地区的适用性较好,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用性较差.这是因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SPI没有考虑气温异常的影响,因此结果偏湿;当采用Thomthwaite方法计算潜在蒸散时,SPEI会高估气温变化的影响,因此结果偏干.2000年之前,CLM3.5/ObsFC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较好,但2000年之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用性较差.在检测年尺度的干湿变化上,SWI与其他干旱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年际与年代际演变特征.对于中国区域干湿变化的长期趋势,7种干旱指数的检测结果一致,均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在量值上,不同干旱指数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指数自身的定义有关,也有气候变化有关.
杨庆李明星郑子彦马柱国
关键词:干旱指数土壤湿度径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