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崖青

作品数:11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乳腺
  • 7篇细胞
  • 6篇乳腺癌
  • 6篇乳腺浸润
  • 6篇乳腺浸润性
  • 6篇腺癌
  • 6篇浸润性
  • 5篇乳头
  • 5篇乳头状
  • 5篇乳头状癌
  • 5篇乳腺浸润性微...
  • 5篇肿瘤
  • 5篇浸润性微乳头...
  • 3篇乳腺肿
  • 3篇乳腺肿瘤
  • 3篇肿瘤微环境
  • 3篇微环境
  • 3篇腺肿瘤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机构

  • 1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作者

  • 11篇李崖青
  • 10篇付丽
  • 5篇刘芳芳
  • 3篇钱晓龙
  • 2篇郭晓静
  • 2篇谷峰
  • 2篇任美敬
  • 2篇李伟东
  • 2篇李帅
  • 2篇朱玉芬
  • 1篇高霞
  • 1篇杨壹羚
  • 1篇郎荣刚
  • 1篇傅西林
  • 1篇刘新丽
  • 1篇石爱平
  • 1篇谢淦
  • 1篇范宇
  • 1篇吕凤
  • 1篇林阳

传媒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内分泌外...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乳腺病杂...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癌相关肌纤维母细胞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乳腺癌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不仅取决于肿瘤细胞本身的性质,肿瘤间质即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癌相关肌纤维母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是乳腺癌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CAF对乳腺癌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崖青李帅刘芳芳付丽
关键词:肌纤维母细胞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肿瘤微环境肿瘤细胞肿瘤间质
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肿瘤免疫微环境在乳腺癌的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瘤内浸润的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可以作为乳腺癌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但肿瘤微环境中Foxp3+Tregs细胞的趋化、浸润及发挥功能相关的细...
李崖青
关键词:乳腺癌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Hsp27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MPC的特殊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机制。方法:双向电泳筛选1例乳腺IMPC和1例乳腺IDC-NOS冻存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点,质谱鉴定其所对应的蛋白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验证其在43例IMPC和30例IDC-NOS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结果:筛选出表达稳定差异的蛋白—热休克蛋白27(Hsp27),且Hsp27在IMPC中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了Hsp27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中,其在IMP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DC-NOS(Z=-3.236,P=0.001),并与ER(r=0.319,P=0.037)及淋巴结转移数(r=0.444,P=0.003)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PR和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p27在乳腺IMPC中过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提示Hsp27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的病理形态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霞钱晓龙李崖青任美敬付丽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热休克蛋白27淋巴结转移
乳腺浸润微乳头状癌中乙醛脱氢酶-1表型细胞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1,ALDH-1)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IMPC伴淋巴结转移103例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伴淋巴结转移(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IDC-NOS)110例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所有入选病例术前均未经放、化疗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2组肿瘤原发灶和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癌组织中ALDH-1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①IMPC组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 ALDH-1阳性表达率[原发灶37.9%(39/103);淋巴结转移灶47.6%(49/103)],明显高于IDC-NOS组[原发灶21.8%(24/110);淋巴结转移灶23.6%(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阴性状态、PR阴性状态、HER2过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③与IDC-NOS组相比,IMPC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中 ALDH-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乳腺IMPC转移淋巴结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差有关(P=0.005)。结论 ALDH-1可作为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且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导致IMPC高淋巴管侵袭、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
刘新丽李伟东刘芳芳李崖青付丽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ALDEHYDE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和高度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为了探究治疗乳腺癌的新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焦点转移到肿瘤细胞和肿瘤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形成的微环境上。乳腺肿瘤微环境由多种细胞及新生的血管、淋巴管组成。
朱玉芬李崖青付丽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微环境
上皮细胞极性改变与乳腺癌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乳腺上皮细胞极性的建立和维持是乳腺发挥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目前的研究显示乳腺上皮细胞极性的改变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就乳腺上皮细胞极性的破坏与乳腺癌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谢淦杨壹羚李崖青付丽
关键词:细胞极性乳腺上皮乳腺癌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整合素β1和Kindlin-2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整合素β1和Kindlin-2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5-01-01-2008-12-31收治的99例乳腺IMPC病例中整合素β1和Kindlin-2的表达,并选取该院同期诊断的13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病例作为对照,分析两种蛋白间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IMPC组织中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率为30.3%(30/99),明显高于IDC-NOS组织的16.7%(22/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1,P=0.014;而Kindlin-2在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4.6%(64/99),也明显高于IDC-NOS组织中的50.8%(67/13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445,P=0.035。且IMPC组织中两种蛋白的表达呈低度正相关性,r=0.212,P=0.035。IMPC组织中整合素β1的表达与HER-2(r=0.426,P<0.001)、E-CD(r=0.217,P=0.031)及淋巴结转移(r=0.207,P=0.040)呈明显的正相关,与pTNM分期无相关性(P>0.05),而Kindlin-2的表达则与HER-2(r=0.212,P=0.035)、E-CD(r=0.218,P=0.030)、淋巴结转移(r=0.294,P=0.003)以及pTNM分期(r=0.245,P=0.015)均呈正相关性;整合素β1和Kindlin-2的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发现,IMPC组织中整合素β1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χ2=3.982,P=0.046)和总生存期(χ2=5.407,P=0.020)均明显低于整合素β1阴性表达的患者,而Kindlin-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之间则无相关性,P>0.05。结论整合素β1和Kindlin-2在乳腺IMPC组织中高表达,且可能与IMPC极性倒转、集团性侵袭和高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为深入探讨乳腺IMPC的发病机制和预测预后提供了新思路。
吕凤张艺骞郭晓静钱晓龙李崖青付丽
关键词:乳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整合素Β1细胞极性
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作为对照组。分析L1-CAM在IMP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L1-CAM表达于肿瘤细胞膜及间质中的脉管内皮细胞,在IMPC组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集团内细胞间的相互连接面。L1-CAM在IMPC中的表达率(50.5%)显著高于IDC-NOS组(18.9%),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间质内脉管的L1-CAM表达及肿瘤细胞的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中L1-CAM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1-CAM可能在IMPC集团性生长、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IMPC预后预测的标志物及靶向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张超范宇李伟东李崖青李帅钱晓龙林阳刘芳芳郎荣刚谷峰付丽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
2015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回顾:导管原位癌被引量:1
2016年
在2015年圣安东尼奥国际乳腺癌研讨会上,乳腺早期病变和DCIS的诊治进展仍是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中,笔者选取了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李毅教授关于DCIS相关研究的报告进行较详尽的回顾,主要内容包括DCIS的分子网络机制及其向浸润性癌转化的过程。
付丽李崖青石爱平
关键词:乳腺肿瘤不典型增生原位癌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2年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是一种较常见的乳腺癌类型,通常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学、分子特征、以及独特的临床行为,其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近年来对小叶癌变异型的认识亦逐步加深同时基于对乳腺癌基因特征的研究,发现除了E-cadherin基因外,其他基因也表现出差异性表达本文综述了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分子病理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李崖青郭晓静刘芳芳傅西林付丽
关键词:乳腺癌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学分子病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