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岩芳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氧化沟
  • 2篇除磷
  • 1篇低溶解氧
  • 1篇低氧
  • 1篇厌氧
  • 1篇厌氧污泥
  • 1篇预浓缩
  • 1篇溶解氧
  • 1篇碳源
  • 1篇脱氮
  • 1篇脱氮除磷
  • 1篇内源反硝化
  • 1篇强化除磷
  • 1篇污泥
  • 1篇硝化
  • 1篇回流污泥
  • 1篇活性污泥
  • 1篇间歇低氧
  • 1篇反硝化
  • 1篇改良型

机构

  • 3篇同济大学
  • 2篇上海市政工程...

作者

  • 3篇李岩芳
  • 3篇沈昌明
  • 2篇杨叶青
  • 2篇杨殿海
  • 2篇刘阳

传媒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改良型氧化沟强化除磷效果的仿真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分析传统氧化沟工艺除磷能力差的原因,探索提高其除磷效果的工艺改良措施。在对比研究设置独立的厌氧区以及同时增加预缺氧区和厌氧区这2种方案的强化除磷效果后,提出了先预浓缩回流污泥、再将30%的高浓度污泥混合液输送至厌氧区的改良措施。该措施不仅能保证回流污泥量,同时还可避免回流污泥中过多的硝酸盐对厌氧释磷产生的不良影响。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进水条件下,该改良措施的出水总磷浓度为0.773 mg/L,显著低于另2种强化除磷方案的结果(分别为1.52和1.73 mg/L)。因此,设置污泥预浓缩池、预缺氧区和厌氧区的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氧化沟系统的除磷效果。
杨叶青沈昌明李岩芳杨殿海
关键词:氧化沟强化除磷预浓缩
活性污泥内碳源含量的估测与表征方式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基于内源反硝化动力学,评估不同培养条件下活性污泥的内源反硝化能力,研究间接表征污泥中内碳源含量的方法,以利于实现活性污泥内碳源的充分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当COD由100 mg/L增至400 mg/L时,培养污泥的内源反硝化速率基本从零增至15.68 mgNO3--N/(L·h),内源反硝化能力明显增强;在试验条件下,不同污泥、不同浓度下的内源反硝化动力学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度(R2>0.94),在此基础上推导得到污泥内碳源含量为2.86Kt(K为污泥的比内源反硝化速率系数,t为反应时间);根据推导公式计算的NO3--N去除率与实测值接近。利用内源反硝化动力学间接表征内碳源含量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且可操作性强,适用于指导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行。
刘阳沈昌明李岩芳杨殿海
关键词:内源反硝化回流污泥厌氧污泥
氧化沟低溶解氧运行模式下的脱氮除磷效果分析
2012年
[目的]研究低溶解氧条件对氧化沟的脱氮除磷效果。[方法]通过在2.0、1.0和0.5 mg/L溶解氧浓度下对氧化沟脱氮除磷效果进行的分析比较,选择溶解氧浓度范围为0.5~1.0mg/L,进行连续低氧运行与间歇低氧运行2种运行方式的中试试验。间歇运行根据曝气/停止曝气时间分为工况1(60 min/20min),以及工况2(70 min/20 min)进行试验。[结果]连续低氧运行时,氨氮与COD处理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为84%和91%,TN和TP平均去除率为46%和70.1%;间歇运行时,工况1中,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仍然较好,同时反硝化程度提高,出水TN平均去除率为61%,TP平均去除率仅能达到55%;工况2中,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与工况一相似,TN平均去除率增至63%,出水TP平均去除率可达72%。[结论]间歇工况2是3种运行模式中较好的一种。
李岩芳杨叶青刘阳沈昌明
关键词:氧化沟间歇低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