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周娜

作品数:12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吉林省卫生厅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瘢痕
  • 7篇瘢痕疙瘩
  • 4篇皮炎
  • 4篇接触性皮炎
  • 3篇肉桂醛
  • 3篇细胞
  • 3篇变应性
  • 3篇变应性接触性
  • 3篇变应性接触性...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食物
  • 2篇通路
  • 2篇微泡
  • 2篇纤维细胞
  • 2篇辛辣食物
  • 2篇辣食
  • 2篇成纤维细胞
  • 1篇丁香
  • 1篇丁香酚

机构

  • 7篇延边大学医学...
  • 4篇延边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1篇李周娜
  • 8篇金哲虎
  • 3篇朱莲花
  • 3篇方宇辉
  • 1篇高钟镐
  • 1篇金明姬
  • 1篇陆畅
  • 1篇李美玲

传媒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裸鼠荷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成功率高的人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方法 27只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5组,A、B、C组每组5只,在每只裸鼠腋窝下接种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Matrigel胶混悬液0.1 ml,细胞浓度分别为1.0×10^4个/μl Matrigel胶(A组)、3.0×10^4个/μl Matrigel胶(B组)、5.0×10^4个/μl Matrigel胶(C组).取C组成形瘤块修剪成若干个5 mm×5 mm×5 mm大小的组织块移植于D组裸鼠(8只)的腋窝皮下;E组裸鼠(4只)皮下注射100μl Matrigel胶作为对照组.A、B、C组出瘤后30 d、D组瘤块移植后30 d肉眼观察瘤体的形成过程及变化,并在第31天处死裸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其移植后成形的瘤体组织学变化及裸鼠的心、肝、脾、肺、肾组织的变化.结果 A、B、C组裸鼠成瘤率为100%,出瘤时间分别为(90.20±3.96)d、(61.00±2.92)d、(39.60±3.20)d.出瘤30 d时3组瘤体体积分别为(288.34±25.29) mm3、(1 370.63±105.24) mm3、(1 940.98±184.37) mm3,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74,P< 0.05).D组裸鼠成形瘤块移植后瘤块体积先略增大后逐渐减小,移植第14天始持续增大,8只中7只成瘤.E组裸鼠未见瘤体形成.组织病理学检查,各组瘤体的组织形态在镜下一致,与人瘢痕疙瘩组织相似,未见其他脏器组织学改变及转移瘤灶.结论 裸鼠皮下接种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可建立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而且已成瘤组织修剪成一定体积再次移植于裸鼠皮下也可以建立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
朱莲花万红双金明姬方宇辉李周娜金哲虎高钟镐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4-羟苯基维胺在不同载体中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讨4-羟苯基维胺(4-HPR)在不同载体中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4-HPR脂质体溶液及4-HPR微泡溶液。用不同浓度(0 ~ 80 mg/L)4-HPR脂质体溶液作用原代HKF 6 ~ 48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将部分HKF分成3组,分别用15 mg/L 4-HPR溶液、4-HPR脂质体溶液、4-HPR微泡处理,每组再分成两个亚组,一个亚组在给药后接受超声处理,另一亚组不做超声处理。作用24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HKF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15 mg/L 4-HPR脂质体或4-HPR微泡处理24 h后HKF的凋亡情况。结果 成功制备4-HPR脂质体溶液及4-HPR微泡溶液。MTT检测显示,4-HPR脂质体溶液在1 ~ 80 mg/L浓度范围内对HKF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增殖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r = 0.633,P 〈 0.01)。超声处理后4-HPR微泡组与4-HPR溶液及4-HPR脂质体组对HKF的增殖抑制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4-HPR脂质体组和4-HPR微泡组HKF凋亡率分别为(21.81 ± 3.73)%和(39.79±1.61)%,较对照组 (6.18 ± 0.61)%均显著增加(均P 〈 0.01)。结论 成功制备4-HPR微泡,不同载体中4-HPR可促进HKF凋亡,进而抑制增殖,其中4-HPR微泡结合超声抑制作用较4-HPR脂质体强。
李周娜陈香儒金哲虎
关键词:维甲酸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
瘢痕疙瘩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6年
瘢痕疙瘩具有持续增生力,其实质是纤维组织肿瘤,不仅影响皮肤外观且其不断增生引发皮肤破溃、炎症反应,且影响身心健康。目前针对瘢痕疙瘩的治疗主要为手术、药物、激光等治疗方法,但手术后复发却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药物综合治疗现在成为目前治疗热点。药物治疗一般用于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目前治疗瘢痕疙瘩的药物很多,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细胞外基质靶向药物,第二类是细胞靶向药物,第三类是生化微环境靶向药物。本文就三种瘢痕疙瘩药物治疗的发展现状及最新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李周娜朱莲花方宇辉金哲虎
关键词:瘢痕疙瘩药物治疗
术后放疗联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愈巨大瘢痕疙瘩一例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术后放疗联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巨大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患者入院后行瘢痕肿物切除术,术后予以直线加速器β射线照射,伤口愈合后行3次肉毒毒素A治疗,随访1年半。结果:腰侧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放疗联合肉毒毒素A药物治疗有效,随访1年半后瘢痕未复发。结论:皮肤张力大的部位手术联合电子线放射治疗及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后大大降低了瘢痕疙瘩的复发率。
李周娜金哲虎
关键词:瘢痕疙瘩放疗肉毒毒素A复发率
趋化因子受体在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化妆品中常用防腐剂,即尼泊金乙酯和染发剂对苯二胺对辛辣饮食刺激诱导出变态反应动物模型的皮肤反应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3,CCR5和CCR3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空白组、尼泊金乙酯组、辛辣尼泊金乙酯组、对苯二胺组、辛辣对苯二胺组、混合组、辛辣混合组。给小鼠灌胃辣椒煎液和白酒的混合液10m L/(kg.d),连续灌胃7d后建立辛辣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在小鼠腹部涂抹、背部注射防腐剂(尼泊金乙酯)和染发剂(对苯二胺)14d后,利用RT-PCR法检测趋化因子受体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的表达情况并评分。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较,辛辣组出现明显刺激体征;辛辣食物刺激下,给予尼泊金乙酯和对苯二胺,各组CXCR3,CCR5表达均明显升高,CCR3表达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辛辣食物可以在小鼠皮肤上诱导出辛辣刺激体征,并增加皮肤中CXCR3,CCR5因子的表达,CCR3未见明显变化。
陆畅方宇辉李周娜金哲虎
关键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CXCR3CCR5CCR3RT-PCR
辛辣食物对肉桂醛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 探讨辛辣食物对肉桂醛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方法 小鼠连续灌胃辛辣食物后引出辛辣刺激体征;以肉桂醛为致敏物在小鼠皮肤上诱导、激发出变态反应,分别比较灌注辛辣食物的小鼠与灌注生理氯化钠溶液的小鼠皮肤上肉桂醛引起的变态反应强度的差异.结果 辛辣食物连续7d灌胃后,灌注辛辣食物的小鼠症状体征评分明显高于灌注生理氯化钠溶液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肉桂醛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强度比较重,灌注辛辣食物的小鼠皮肤变态反应强度在24h、48 h评分显著高于灌注生理氯化钠溶液的小鼠皮肤变态反应,而在72 h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72 h组织病理评分中两组组织病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照实验所使用的剂量,辣椒、乙醇混合物能够在小鼠诱导出辛辣刺激的体征,辛辣食物会明显加重肉桂醛的皮肤变态反应强度.
李周娜金哲虎
关键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辛辣食物肉桂醛皮肤变态反应病理评分症状体征
超声联合4-HPR微泡治疗对瘢痕疙瘩的作用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制备载N-(4-羟基苯基)维生素甲酰胺(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脂质微泡,探讨4-HPR微泡联合超声对瘢痕疙瘩的疗效,并阐明NF-κB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
李周娜
关键词:瘢痕疙瘩超声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辣椒和乙醇对肉桂醛引起的兔耳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辣椒和乙醇对肉桂醛引起的皮肤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乙醇组、辣椒组、混合组,每组8只。对照组:生理氯化钠溶液日2次灌胃;乙醇组:50%乙醇、生理氯化钠溶液分别灌胃;辣椒组:10%辣椒液、生理氯化钠溶液分别灌胃;混合组:50%乙醇、10%辣椒液分别灌胃。剂量均为每次8mllkg,各组连续灌注7d。出现饮水量增加、大便干结、耳廓血管充血等辛辣刺激体征后,再将各组实验动物分成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每组4只,按化妆品卫生规范进行皮肤刺激性实验,分别记录1、24、48和72h刺激部位的情况,对皮肤刺激反应进行评分,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辣椒与乙醇连续7d灌胃后,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为0.25±0.46,辣椒组为5.38±0.74,乙醇组为7.25±0.71,混合组为12.75±0.70,辣椒组、乙醇组及混合组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家兔完整皮肤刺激状态评分中,混合组皮肤刺激反应强度在24、48h显著高于灌注辣椒组(F=28.44、30.33,P〈0.05);在家兔破损皮肤刺激状态评分中,乙醇组、混合组皮肤刺激反应强度在24、48、72h评分显著高于辣椒组(F:197.12、94.54、87.63,P〈0.01)。结论按照实验所用的剂量,辣椒、乙醇和混合物都能够在家兔诱导出辛辣刺激体征,辣椒和乙醇能明显增加皮肤对肉桂醛刺激的敏感性。
李周娜金哲虎
关键词:皮炎辣椒属乙醇肉桂醛疾病模型
超声联合4-HPR微泡治疗对瘢痕疙的作用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制备载N-(4-羟基苯基)维生素甲酰胺(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脂质微泡,探讨4-HPR微泡联合超声对瘢痕疙瘩的疗效,并阐明NF-κB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李周娜
关键词:瘢痕疙瘩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文献传递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8
2017年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侵袭性生长为特点的良性肿瘤。瘢痕疙瘩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瘢痕疙瘩患者多有家族倾向性及家族聚集性,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受多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下,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的沉积而导致瘢痕疙瘩的形成。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各种基因作用机制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对瘢痕疙瘩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朱莲花李美玲李周娜金哲虎
关键词: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基因细胞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