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丕洋
- 作品数:29 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 “乐学”的生命智慧与生命教育被引量:2
- 2009年
- 在我国,大学生一向被称为"天之骄子",但现在却面临着许多极其复杂的生活、生命与人生的问题,如学业、就业、成长的巨大压力,情感及人际关系上的紧张,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型,生命安全的保护及生死观的问题等等。而要解决大学生这一系列的新的生死问题,应该在大学中普遍地推展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来让大学生们认识生命的真谛,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解决生命之困顿,进而提升自我生命的品质与价值。而生命教育的基础应该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进行生命教育,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它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和生命安顿之处。本组文章,从在大学中推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入手,探讨了大学生命教育的性质、内容与方法等问题,并提出了要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基础来进行生命教育,以解决大学生们诸多复杂的生命问题。
- 李丕洋
-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智慧哲学研究泰州学派活水
- 宗教的本质与社会价值再探析被引量:1
- 2006年
- 本文从新的视角出发,阐释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的三个层次的内涵,揭示了宗教“沙里含金,石中蕴玉”的本质特征,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以期更符合社会实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李丕洋
- 关键词:形而上学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 人文精神内涵阐释被引量:2
- 2002年
- 李丕洋
- 关键词:人文精神历史发展文化价值
- 浅析“哲学”的体系与结构——兼议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被引量:2
- 2005年
- 李丕洋
- 关键词: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哲学教科书爱智慧希腊文
- 体道之乐与出处之节——略论泰州学派诸圣贤的安身立命之道被引量:2
- 2010年
- 明代中期泰州学派的几位代表人物,王艮、王襞、韩贞和罗汝芳等人,都是对儒家天人性命之道体悟颇深的醇儒。他们体会到了人类心灵先天具有的"真乐",这是一种超越得失荣辱的自由精神境界。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所秉持的出处观与追名逐利的世俗观念大相径庭。罗汝芳是"为道而仕",不计个人得失,王艮等人则以处士身份诲民行道,化民成俗。他们的出处进退之节,都堪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楷模。
- 李丕洋
- 关键词:泰州学派
- 略论周敦颐圣学观的内在逻辑和思想特色
- 2012年
- 北宋思想家周敦颐的圣学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诚"为圣人之本,以"无欲"为学圣之要,坚持"中正仁义而主静"的价值观,开创了宋明理学"学以至圣人之道"的修道理路。其圣学观简明扼要,兼取释、道思想精华,具有促使儒学发展模式转向的历史作用。
- 李丕洋
- 关键词:圣学无欲主静受用
- 体道之乐与出处之节--略论泰州学派诸圣贤的安身立命之道
- 儒家的命运,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伊始,便由诸子之列一跃而为定于一尊的官方意识形态。从此,儒家内部也悄然开始了一种分化,即从一体在野的儒术分化为官方儒学和士人儒学。前者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以三纲五常为帜,以经...
- 李丕洋
- 浅析“仁”范畴的内涵及逻辑结构被引量:1
- 2006年
-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大体如下: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是心之本体;四是仁是道德规范之总纲。本文旨在探讨“仁”范畴的结构与内涵,以加深对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理念真实意蕴的准确理解。
- 李丕洋
- 关键词:爱人克己复礼
- 略论王龙溪的生死智慧与终极关怀
- 2016年
- 明代心学思想家王龙溪,具有超凡的生死智慧。他的生死观可以用"一生死,通昼夜"来形容,既使人懂得肉体生命"生死如昼夜,人所不免"的道理,又让人明白良知本体无生无灭的奥妙。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走向,有"任生死"和"超生死"两种境界可以修证,王龙溪本人以后者为理想目标。他不仅向世人指出了达到这一境界的心性修养方法,而且以"虚静光明,超然而逝"的临终表现,证明了自己的生死智慧是一种实践性真知。王龙溪的生死智慧使人们看清了生命的来龙去脉,消除了对于死亡的困惑和恐惧,同时又能把握自我生命的走向,具有透彻而深邃的终极关怀意义。
- 李丕洋
- 关键词:生死智慧超越生死
- 儒家的"师道"传统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 中国古代儒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师道精神和思想传统,主要表现为:独立讲学、自学指导、道德人文、师德风范、觉民行道,等等。这种师道传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具有...
- 李丕洋
- 关键词:儒家思想师道传统民族精神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