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曲立文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胸骨
  • 2篇低氧
  • 2篇血清
  • 2篇皮质
  • 2篇睾酮
  • 2篇红细胞生成
  • 2篇穿刺
  • 1篇动脉
  • 1篇胸骨柄
  • 1篇胸骨穿刺
  • 1篇胸骨角
  • 1篇胸骨体
  • 1篇旋股外侧动脉
  • 1篇旋股外侧动脉...
  • 1篇血清促红细胞...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病
  • 1篇血液病诊断
  • 1篇人体体液
  • 1篇神经末梢

机构

  • 9篇大连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曲立文
  • 5篇孙文琢
  • 3篇解霞
  • 3篇孟宪法
  • 2篇陶然
  • 2篇战登高
  • 2篇卢羽
  • 2篇王滨
  • 2篇张淑霞
  • 1篇苗彦
  • 1篇郭哲
  • 1篇姜如冈
  • 1篇王卫明
  • 1篇孙强
  • 1篇崔旭
  • 1篇张朝阳
  • 1篇范治伟
  • 1篇高和实
  • 1篇赵德伟
  • 1篇孟庆瑜

传媒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2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胃后动脉、静脉的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
1998年
本文观察46具尸体的胃后动脉、静脉,其结果:①胃后动脉出现率为71.7±6.6%,②胃后动脉起始处外径成人平均为1.81±0.52mm,儿童平均为0.98±0.25mm;终末部外径成人平均为1.45±0.48mm,儿童平均为0.75±0.23mm;胃后动脉长度成人平均为32.89±7.37mm,儿童平均为14.8±5.6mm,③胃后静脉出现率为56.5±7.3%,④胃后动脉距腹腔干平均为29.27±15.19mm,胃后动脉距贲门平均为14.59±7.23mm,胃后静脉汇入脾静脉或脾静脉上极支处距门静脉平均为22.49±12.6mm,胃后动脉多有胃后静脉伴行,静脉以1支为多见。
孙文琢解霞曲立文孙威
全文增补中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为蒂的股骨中上段骨膜瓣的应用解剖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 :提供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骨膜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 ;2侧新鲜标本注入墨汁观察骨膜支的供血范围。结果 :8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 ,其骨膜支于降支起始 4.0± 1.1cm处发出 ,外径 1.2± 0 .5mm ,长 7.1± 1.8cm ,经股内侧肌与股中间肌之间或穿股中间肌 ,分布于股骨中上段前内侧骨膜。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为蒂的骨膜瓣 ,可顺行修复股骨头颈骨折 ,逆行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赵德伟鲍士枕王铁男高和实孙强张朝阳王卫明李旭霞范治伟崔旭郭哲曲立文
关键词:骨膜瓣股骨颈骨折骨不连
进入高原后人体体液免疫功能状态的观测被引量:4
2000年
为观察人进入高原后机体体液免疫力的改变,本文检测了健康人群(n=33)由海拔2260m进入海拔4800m前后血清Ig(IgG、IgA、IgM)、C_3、CH_(50)及ERFC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进入高原后早期人体体液免疫指标无明显改变;对应用缺氧代偿率区别出来的3个不同适应水平组群进行比较,其免疫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由此提示,人进入高原后早期体液免疫功能无障碍。
马恩龙曲立文孟宪法
关键词:免疫血清
胸骨最佳穿刺部位的应用解剖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确定胸骨穿刺的最佳部位。方法:在60 具尸体标本的胸骨上确定24 个穿刺点( 胸骨柄、胸骨角各3 个穿刺点,胸骨体为18 个穿刺点) ,用骨穿针、测力计及游标卡尺等进行测量。结果:胸骨柄的测试压为(31 .3 ±0 .9) ×103(11 .4 ×103 ~53 .2 ×103) kPa ,胸骨柄的穿刺深度为21 .4 ±0 .2(4 .7 ~30 .4) m m ;胸骨角的测试压为(33 .3 ±1 .2) ×103(13 .5 ×103 ~50 .5 ×103)kPa ,胸骨角的穿刺深度为21 .4 ±0 .1(11 .5 ~30 .6) m m ;胸骨体的平均测试压为(28 .5 ±2 .5) ×103(7 .5 ×103 ~57 .0 ×103)kPa ,胸骨体的平均穿刺深度为19 .5 ±0 .6(3 .0 ~31 .3) m m 。结论:从胸骨各穿刺点的压力大小及胸骨后方的毗邻关系等进行全面考虑,位于第3 、4 胸肋关节之间水平胸骨正中处为最佳穿刺部位,其次为胸骨角正中上、下各1 .0 ~1 .5 cm 处。
孙文琢曲立文张淑霞解霞战登高卢羽苗艳
关键词:胸骨穿刺部位
胸骨的应用解剖
<正> 成人干燥胸骨标本30例,通过各肋切迹中央的连线可引出5条横线,再通过以上各横线间的中点又可引出4条横线,在胸骨前正中及旁开5cm处可引出3条纵线,以上11条横线与3条纵线相交处为33个标志点,锯开胸骨可测得胸骨各...
孙文琢王滨曲立文陶然
文献传递
胸骨最佳穿刺部位的研究
1999年
选择胸骨最佳穿刺部位,供临床使用时参考.方法:在胸骨上确定24个穿刺点(胸骨柄、胸骨角各3个穿刺点,胸骨体为18个穿刺点),用骨穿针、测力计及游标卡尺等在60具尸体上进行该项研究结果:胸骨柄的测试压为8.30±0.24kg(3.02~14.10),胸骨柄的穿刺深度为21.36±0.19mm(4.73~30.40)胸骨角的测试压为8.83±0.32kg(3.57~13.40),胸骨角的穿刺深度为21.38±0.08mm(11.53~30.57);胸骨体的平均测试压为7.57±0.66kg(2.00~15.13),胸骨体的平均穿刺深度为19.54±0.57mm(3.00~31.32)结论:从购骨各穿刺点的压力大小及胸骨后方的毗邻关系等进行全面考虑,位于第3、4胸肋关节之间水平胸骨正中处为最佳穿刺部位,其次为胸骨角正中上、下各1.0~1.5cm处.
孙文琢曲立文战登高卢羽张淑霞解霞苗彦
关键词:胸骨穿刺胸骨柄胸骨角胸骨体血液病诊断
ACTH及睾酮对低氧小鼠红细胞生成的诱导效应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观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和睾酮 (T)对低氧小鼠红细胞生成的影响。方法 应用低压舱 (0 42atm ,2 2h/d ,9days) ,分别给小鼠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2 0 0u/kg·d ,ip) ,ACTH(2 5u/d ,SC) ,T(2 5mg/d ,im) ,皮质醇 (0 5mg/d ,SC) ,检测血清EPO和红细胞比容 (Hct)。结果 低氧早期骨髓对EPO高度敏感 ,持续低氧使敏感性降低。与同期单纯低氧组比较 ,注射ACTH或T使Hct显著增加 (注射皮质醇无影响 ) ,血清EPO均未见升高。
孟庆瑜曲立文孟宪法
关键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睾酮红细胞比容低氧
睾酮对低氧小鼠红细胞比容和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被引量:3
2001年
为了观察性激素对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应用低压舱(0.42atm,22h/d)分别给小鼠注射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睾酮、皮质醇,检测红细胞比容(Hct)和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sEPO)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氧6d后,各组sEPO均显著升高(P<0.05);注射rhEPO或睾酮组的Hct显著增加(P<0.05);注射rhEPO或睾酮组的Hct显著增加(P<0.05),而注射皮质醇组Hct改变不显著(P>0.05)。
曲立文孟宪法姜如冈
关键词:睾酮促红细胞生成素低氧
大鼠扣带后回皮质内丘脑前核的谷氨酸神经末梢传入及其突触联系—HRP束路追踪结合胶体金免疫电镜研究
<正> Department of Anatomy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业已证明,扣带后回和丘脑前核与空间定向学习记忆活动有关。光镜研究表明,二者间存在着双向纤维投射。本文应用HRP束路追踪...
王滨孙文琢曲立文陶然A.R.Lieberman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