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龙江 作品数:25 被引量:41 H指数:3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香港保健协会科研基金 香港保健协会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一种病理科标本切片染色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病理科标本切片染色设备,具体涉及切片染色领域,包括机箱和玻片架,玻片架用于安装多个带有标本切片的载玻片,机箱内设置有数个染缸,机箱内还设置有机械臂,机械臂用于运送玻片架进入到染缸内,对载玻片上标本切片染色... 徐龙江 侯燕 夏维 卫红齐 胡端敏 张淑英 吕海军端粒酶反转录酶启动子突变在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意义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通过检测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启动子在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RAIR-PTC)中的突变频率,探讨该基因突变对RAIR-PTC的摄碘特征及碘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进行放射性碘治疗的RAIR-PTC[37例,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49.8±16.1)岁]和碘治疗有效[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39.8±10.9)岁]PTC患者的TERT启动子突变及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V600E突变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摄碘特征及碘治疗疗效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结果:RAIR-PTC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为40.54%(15/37),高于碘治疗有效组(0,0/40;P<0.001),均为C228T位点突变,未发现C250T突变;而BRAF V600E突变率(64.86%,24/37)与碘治疗有效组(72.50%,2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8)。TERT启动子突变患者年龄更大(t=3.76,P=0.001),远处转移灶不摄碘率更高(P=0.037)。启动靶向治疗者及死亡病例中TERT启动子突变患者分别占2/3和3/4。35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阴性患者中,11/14的TERT启动子突变者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升高,而无突变组该比例为57.1%(12/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7)。结论:RAIR-PTC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增高,临床工作中可将该基因突变作为预测碘难治的指标之一。 王婷婷 蔡刚明 潘懿 郭鹤鸣 李思诚 马麒 杨志学 徐龙江 胡吉 方晨关键词:突变 转录启动子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4 2013年 患者女性,43岁。突发腹痛伴发热6h入院。腹部立位平片示膈下游离气体,诊断:消化道穿孔。剖腹探查术见小肠局部扩张,近回盲瓣有一穿孔,大小2 cm×1.5 cm,穿孔周围质脆,触之易出血,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既往偶有腹痛,无慢性腹泻和对谷物过敏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病理检查巨检:近回盲瓣处见9 cm×3 cm×2 cm大小的隆起型肿块,伴穿孔;切面灰白色,质地脆硬,鱼肉状。 张永胜 何林明 徐龙江 崔红霞 赵海峰 冯一中关键词:肠肿瘤 淋巴瘤 病理诊断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诊断脾脏病变系列报道(含视频) 2022年 脾脏肿瘤并不多见,但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脾脏占位在体检时被偶然发现,而脾脏是人体的“血库”,活检出血风险极大,因此选择安全的技术获得脾脏样本尤为重要。本文报道了3例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诊断的脾脏恶性肿瘤,EUS-FNA有助于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 郭康丽 徐丽明 吴伟 徐龙江 胡端敏 黄佳亮 程桂莲关键词:脾肿瘤 胰腺纤毛前肠囊肿一例 2021年 报道一例胰腺纤毛前肠囊肿患者。患者无临床症状,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超声内镜下表现酷似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但囊肿穿刺液检查示囊液淀粉酶及CEA、CA125水平显著升高,后经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术后病理检查见纤毛柱状上皮及丰富的平滑肌结构,局部间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最终确诊为胰腺纤毛前肠囊肿。 樊子君 程桂莲 吴伟 徐龙江 朱建伟 危少华 胡端敏关键词:胰腺 P53和Bcl-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检测P53、Bc1-2蛋白在胰腺癌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芯片中P53、Bc1-2蛋白在88例胰腺导管腺癌和11例正常胰腺组织的表达情况。应用人工读片和激光扫描细胞仪两种方法检测分析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 P53和Bcl-2蛋白在正常胰腺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100%(11/11),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6%(56/88)和54.5%(48/88),两种蛋白在胰腺癌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表达与原发性胰腺导管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P53蛋白和Bc1-2蛋白相关系数为-0.2254,成负相关表达(P<0.05)。Cox风险分析提示,P53蛋白、Bc1-2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5),生存单因素分析胰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53蛋白和Bc1-2蛋白表达有关(P<0.05)。结论 P53、Bc1-2蛋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P53、Bc1-2蛋白表达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胰腺癌的预后判断。 徐龙江 冯一中 顾振纶 刘海燕 蒋小岗关键词:胰腺癌 组织芯片 免疫组化染色 P53 BC1-2 熊果酸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人胰腺癌细胞SW1990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UA处理人胰腺癌细胞SW1990,采用MTT法测定UA对SW1990细胞的生长抑... 徐龙江关键词:人胰腺癌 熊果酸 细胞凋亡 P53 文献传递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确诊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一例 被引量:3 2014年 患者女,25岁,于2013年12月16日因体格检查中发现胰头占位入院.超声检查示右上腹占位,胰头来源可能.CT检查示胰头占位.体格检查中除上腹部轻压痛外,无其他异常表现.2013年12月18日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术(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超声内镜下见胰头部有一类圆形病灶,大小为42 mm×39 mm,内可见实性和囊性成分.经超声内镜定位后使用22G细针穿刺入胰腺肿块实性部分,采集组织条和细胞. 徐丽明 王少峰 唐文 徐龙江 胡端敏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超声内镜引导 细针穿刺术 胰头占位 确诊 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超声内镜声像图特征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以期为精准施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needle aspiraiton,EUS-FNA)提供更多依据。方法2016年9月一2021年2月间,因纵隔或腹腔淋巴结肿大,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行内镜超声检查,经EUS-FNA病理和(或)外科手术病理及至少6个月随访明确淋巴结良恶性质的83例连续病例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分为恶性淋巴结组(n=56)和良性淋巴结组(n=27),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超声内镜下恶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方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组间比较P<0.10的指标有淋巴结短轴长度、短长轴长度比、形态构成、边界是否清晰、淋巴门是否消失、回声是否均一、生长方式构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短轴长度>10 mm(P=0.021,OR=9.751,95%CI:1.407~57.573)、边界清晰(P=0.009,OR=20.587,95%CI:2.149~197.251)、淋巴门消失(P=0.019,OR=28.502,95%CI:1.725~470.864)、簇状聚集生长方式(P=0.004,OR=45.539,95%CI:3.429-604.822)、部分融合生长方式(P=0.004,OR=50.012,95%CI:3.497~715.266)是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纵隔及腹腔良恶性淋巴结,超声内镜下淋巴结具有短轴长度>10 mm、边界清晰、淋巴门消失、簇状聚集或部分融合生长方式的特征时提示恶性可能性大,应优先行EUS-FNA。 张奕蕊 朱建伟 胡端敏 杨琳 吴伟 徐丽明 徐龙江 程桂莲关键词:淋巴结 恶性淋巴结 内镜超声检查 动脉内微导丝电凝治疗动脉瘤疗效和安全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动脉内微导丝电凝治疗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问题。方法(1)取临床用于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微导丝SilverSpeed,以抗凝的新西兰大白兔离体动脉血液为介质进行体外电解产气实验,扫描电镜观察微导丝表面的血栓附着情况。(2)使用静脉袋移植法制作兔颈总动脉动脉瘤模型,将动脉瘤模型大白兔分为微导丝电凝治疗组(4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采用SilverSpeed微导丝电凝模拟治疗(分别在6 V、9 V、12 V、15 V、18 V电压下通电1 min、3 min、6 min、9 min、12 min、15 min)后观察瘤腔封闭数量和所形成血栓的质量。DSA观察是否有动脉瘤破裂以及是否有载瘤动脉血栓形成。12 h后行头部MRI的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检测载瘤动脉远端的脑供血区是否有新发性脑组织缺血灶。6个月后再次行DSA,观察动脉瘤是否复发。结果(1)电解产气实验结果显示,SilverSpeed微导丝通电后有气泡产生,电压越高则反应越剧烈。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在离体血液中通电后的微导丝表面有明显的血栓附着,电压较高时血栓更为致密。(2)相同通电时间下,电压越高,微导丝电凝治疗组大白兔动脉瘤腔完全闭塞数量越多。同一电压下,通电时间越长,所形成血栓的质量越好。缺血事件仅发生在电压>9 V的微导丝电凝治疗组,通电时间长短和栓塞性事件的发生率无关。电压为15 V时,有2只实验兔在通电3 min时发生动脉瘤破裂而死亡。电压为18 V时,有4只实验兔在通电9 min时心跳骤停死亡,另有2只在通电6 min时发生动脉瘤破裂而死亡。结论动脉内微导丝电凝治疗动脉瘤的不良事件主要由高电压引起。设置合适电压后,延长通电时间可提升电凝效果且不会增加安全风险。 吴涛 徐龙江 夏维 金志高 吴垚 李照亮 杨德红 陈爱林 戴纯刚 朱卿关键词:电凝 微导丝